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理財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初衷卻沒有改變:哪種產品的收益高,就選擇進行投資。從剛開始的銀行理財,到余額寶收益,再到P2P,隨著余額寶收益不斷下降和P2P平臺的爆雷,現在人們又把目標轉向了民間理財。
與信托、股票和基金相比,民間理財具有期限短、收益高且穩定的優勢,但民間金融的日益活躍和多元化,使得涉及民間理財產品的投資糾紛呈現井噴式的增長。理財類詐騙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有限合伙。有限合伙采取與投資人簽訂《有限合伙協議》或者《入伙協議》的方式,吸引投資者成為合伙人,一起承擔收益,實際上該類公司的目的僅為吸收投資,實際上并沒有辦理工商登記,也不從事合伙事務的經營。
二是直接借貸。這種方式是由投資者與資產管理公司直接簽訂合同,或者由資產管理公司作為擔保人,并為投資人和借款人牽線搭橋,一方面以高息吸引投資人投錢放貸,另一方面以收取高額擔保費的方式變相向借款人收取高額利息。
三是委托理財。投資者與資產管理公司簽訂委托理財合同,約定投資者向受托人為其開立的賬戶內投入資金,由受托人從事股票、貴金屬、期貨等投資項目,并承諾如出現虧損由受托人負責補齊資金。
四是債權轉讓。由理財平臺以債權轉讓的形式要求投資者以低于債權數額的金額購買債權,通過債權金額與購買金額之間的差價賺取收益。
這些是我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很容易上當被騙的方式,那么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從而讓自己的本金安全及利益達到最大化呢?
首先,看公司的注冊資金,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一般理財咨詢公司的注冊資金都是千萬元級的,注冊資金越多越安全是我們一貫的原則。
其次,看公司是否有擔保公司介入,對于融資性企業,擔保公司是可以介入的,公司風控加擔保公司,在本金安全上會更放心。
最后,看風險保障金,一般的民間理財公司都會設立風險保障金用來防范風險,但風險保障金也不是越多越好,因為要看專款專用,只有限制了專款專用的風險保障金才能最大限度地給予投資者安全感。
當我們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對“高收益”類的話語千萬要提防。
參謀提醒
涉老詐騙,這四種伎倆要提防

針對當前一些養老機構、企業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情形,民政部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4項風險提示,幫助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識。
一是高額返利無法實現。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系,高額返利僅為欺詐噱頭。
二是資金安全無法保障。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等名義,向會員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或者為會員卡充值,吸收公眾資金。大量來自公眾的資金未實施有效監管,由發起機構控制,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
三是健康需求無法滿足。一些企業以各種形式向老年人推銷所謂“保健品”,經常被采用偷梁換柱、偷換概念的手法,騙取消費者信任,但所聲稱的保健功能未經科學評價和審批,往往不具備保健功能,甚至貽誤病情。
四是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以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項目名義,承諾返本銷售、售后包租等方式吸收資金。部分企業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主要目的,而是以各種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相關機構及參與人員的上述行為存在非法集資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