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或許收益有限,但勝在穩健,一直是很多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心頭好。不過購買銀行理財也有很多門道,下面這幾個問題,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問清楚。

銀行出售的理財一般有兩大類,銀行自營的和代銷的。自營可以理解成銀行自家的孩子,安全性比較高。代銷的,銀行可不負責管他們,產品安不安全,靠不靠譜,都由它自己的發行機構來負責。關于怎樣區分自營和代銷,介紹一種最簡單方法——看合同。仔細看合同上的發行方是不是銀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說明是哪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其實無論是自營還是代銷的,至少都還算是合規的。有一種情況就不合規了,甚至算是欺詐。此前,有個別銀行的理財經理接私活,向理財客戶推薦一些根本不在銀行登記的理財,這樣的理財往往收益很高,但是風險也極高,一旦出了問題,可能血本無歸。近年來,銀監會要求購買銀行理財時進行雙錄(錄音錄像),類似情況發生的概率有所降低。
在銀行買理財時,不同的投資金額,拿到的利息可能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得了解下:投的本金不同,利息會不會有差別?比如同一款產品,你買5萬元的,利息是多少?買10萬元的,利息會不會更高?或者10萬元本金,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畢竟咱們投的錢多,肯定就希望能拿到更好的收益。
銀行理財的風險等級也是有區分的??傮w而言,基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包括: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建議低風險偏好的朋友,購買R1、R2級別就可以了,這類產品風險系數低,R3級別以上的就要謹慎購買,此類產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
這個其實就是理財募集期的問題。你要是5日買,20日才開始算利息,那中間這15天的募集期,可就相當于把錢放在銀行睡大覺,沒有任何收益。買得早了會增加時間成本,攤薄利息;買得晚了,又可能買不到。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和銀行的理財經理溝通好,看看能不能考慮下,選擇一個恰當的時間去買。
買的理財到期后,不一定能馬上拿到錢。這是因為銀行一般都會有個到賬期限,一天或者三天,不同的銀行不一樣,有的銀行還喜歡選節假日到期。假期過后,1-3天才能拿回錢,這樣來來回回,錢又被閑置了好幾天,這些可都是時間成本,會攤薄收益。
現在銀行的理財有封閉式和開放式的區別。開放式理財是能夠在固定的日期或者期限內來提取的。不過要是我們買了封閉式理財,是不能提前取出的,這個時候就要問清楚提前取出有沒有違約費之類的。有的理財產品違約成本還是挺高的,如果你不能保證之后手里資金的周轉,那么事前就不要買這樣的理財了。
銀行把投資者的資金都募集之后,會拿去投資,一般投資渠道包括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債權類資產等,說明書上都會提及,但是銀行不會跟你說每部分的具體投資比例,投資者是無法得知資金的具體配置情況。不過一般來說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于各類債券,風險相對可控。
雖然銀行理財的收益比較低,但是對于普通工薪階層來說,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圖的是穩健。所以,在這里建議大家選擇銀行理財時,盡量使用自己的閑置資金,留一定的緊急備用資金,以防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