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改制企業黨建工作面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工作對策。當前,改制企業黨建工作面臨著在新的企業治理結構中如何擺正位置、如何兼顧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利益、新環境下如何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等問題。在企業改制的環境下,黨務工作者應當轉變原有的工作模式,圍繞企業經濟工作團結凝聚職工群眾,使黨建工作與企業思想文化建設結合。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制;黨建
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漸漸凸顯出來。而且,國有企業在改制之后,其管理體制和用工模式都產生了巨大改變,外來務工人員、勞務派遣人員等群體逐漸成為企業職工的主流。在這一背景下,員工隊伍的結構以及員工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隨之發生變化,黨建工作的難度隨之大為提升。因此,如何創新和加強黨建工作,強化黨建工作的效果,就成為我國改制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改制企業黨建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在新的企業治理結構中如何擺正位置
我國國有企業的管理最初是仿照行政機關的管理模式構建的,因而行政氣息濃厚,存在著許多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的管理方法和繁瑣的企業決策程序。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往往由政府有關部門直接進行任命,高層管理者不見得都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所處的市場環境,因而未能給予企業發展足夠的支持。不少企業的領導往往都身兼數職,精力分散。這種管理模式具有較為濃厚的政治色彩,顯然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需求。而在改制以后,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要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黨建工作的開展。但在現實環境中,法律法規的要求具體到落實的層面,往往會大打折扣。改制后的企業大多強調建立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以推進公司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生產經營效益作為理由,片面強調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作用,而弱化了黨組織建設工作。
(二)如何兼顧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的利益
在企業改制以后,產生了內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原來的國有企業不僅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營利性主體而存在,而且還是直接服務于國計民生的企業組織。國家是唯一或控股的投資主體,企業的利益就是國家利益和勞動者的利益,三者的利益存在緊密的關聯。而在企業改制以后,投資主體多元,造成利益主體也隨之出現多元化的狀況,產生了具有獨立性的企業利益、股東利益、勞動者利益。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是營利性主體,其目的在于尋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勢必要盡量減少勞動力成本的支出。同時,企業的勞動者也是獨立的經濟個體,為了保證個人以及家庭的生存,需要提升收入水平,改善福利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利益就會產生沖突。在多元化的利益結構中,如何保障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勞動者利益的協調,對勞動者利益進行保護,就成為改制企業黨建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新環境下如何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
國有企業改制以后,黨建工作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挑戰。不少員工的價值取向產生偏離,個人意識增強,而缺乏集體意識;過度強調經濟利益,而缺乏奉獻精神。勞動者認為,自己只是企業的員工,不再是企業的主人翁,對工作缺少責任感,對企業經營管理缺乏參與的意識。一部分黨員也失去了原有的理想和信念,個人發展缺乏方向,對工作造成了種種不利影響。在新的環境下,對勞動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員教育管理成為一個緊迫的任務。過去國有企業的黨員教育管理方式較為陳舊,缺乏明顯的效果,無法在改制環境中迅速有效地解決黨員群眾的思想認識問題。從革命時期開始,黨建工作就是我黨的法寶和傳統,是凝聚廣大黨員、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有力手段。但在時代變遷過程中,目前的不少改制企業管理者忽視了黨建工作,將重點放在經濟方面。黨組織的地位降低,面臨一種尷尬的處境,員工也對思想政治宣傳提不起興趣。在黨建工作缺失的情況下,僅僅依靠經濟手段是難以有效形成企業向心力和凝聚力的。
二、改制企業黨建工作問題創新對策
(一)黨建工作模式與非公有經濟管理運行機制相適應
在企業的改制環境下,黨務工作者應當轉變原有的工作模式,使之與非公有制經濟管理運行機制相適應,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效果。
第一,要擴充傳統黨建工作的內容和方式。以往,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偏重于宣傳和灌輸,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而在改制企業中,黨務工作者應當組織廣大員工開展不同類型的文化創建活動,能夠增強企業文化對勞動者群體的吸引力,讓他們樂于參與企業的集體活動,增強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第二,要將黨建工作深入到企業管理制度建設中。通過黨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強企業文化在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在整個企業中貫徹科學合理的管理觀念,促成良好制度的形成,并使企業管理規范內化為員工的自主意識,并在實踐中外化,從而實現黨建工作與企業經營的有效結合。
第三,通過黨建工作滿足不同層次員工的精神需求。黨建工作應當致力于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契合廣大員工的精神需求,從而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價值和精神,發揮統一員工思想和行為的作用。堅持精神塑造和文化熏陶相統一的共同價值取向和自覺精神追求,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圍繞提高經濟效益工作團結凝聚企業職工
黨務工作者應通過理論學習,掌握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建立相應的表達機制,促進員工參與企業管理,提升員工的滿意度,消除企業內部的矛盾和糾紛,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通過協調、溝通和服務,使廣大企業員工能夠做到同心同德,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黨建工作應當針對企業經營目標、生產任務各項管理工作的實施,使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協調并進。借助宣傳動員教育鼓勁員工的干勁,為他們解答疑惑,化解員工和企業之間的矛盾,達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使廣大勞動者自覺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投入到企業的經濟工作中。
(三)黨建活動與企業思想文化建設結合
黨建活動應當注重培養廣大勞動者敬業愛崗的職業素質,使思想政治工作從過去的“教化”向“文化”轉變,使企業精神、企業的發展理念、價值觀獲得勞動者的認可,培養勞動者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形成共識共榮共謀共為的企業發展良好氛圍。黨建活動要將過去國有企業黨建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力舉辦各種形式文體活動,如知識競賽、專題征文、文藝匯演、各項體育競技等,使黨建理論在活動中得到具體體現并為員工認同。一是增強企業員工堅持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通過教育培訓工作,培養黨員群眾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奠定全體員工團結奮進、共謀企業發展的思想根基。同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黨員群眾的責任感,促使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自覺履行責任。二是不斷提高職工文明素質。在開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創建文明團隊、文明企業等方式,黨員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在員工中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對他們加強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從而營造企業建設的良好內部環境。
三、小結
一直以來,黨建工作是黨政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組成,是企業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改制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理念都產生了較大變化。而且,員工隊伍構成復雜,其思想道德、行為方式都具有復雜性的特點,由此給改制企業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中小改制企業要充分發揮黨建工作職能和作用,穩定職工隊伍,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良展.淺談改制企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強與創新[J].中國外資,2017(6):216-217.
[2]唐興林.對加強改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幾點思考[J].企業導報,2016(19):166-167.
[3]潘秀梅.新時期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創新思考[J].全國流通經濟,2016(2):46-47.
作者簡介:殷作曲(1980-),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研究生,中級,目前從事黨政綜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