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強
【摘 要】隨著社會與時代的發展,受眾已不滿足于記者平鋪直敘地陳述新聞事實,而是希望記者生動形象、有聲有色地講述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這就要求新聞語言充分借鑒文學語言的藝術性表達技法,使新聞信息得到最廣泛的傳播。
【關鍵詞】新聞語言? ?文學語言? ?差異
一、新聞語言的概念及特點
現在學界普遍對新聞語言有一種理解:新聞語言的主體是新聞媒體,對象是受眾,行為是傳播,內容是新聞信息,而組織和傳播這些信息的工具便是新聞語言。它具有以下特點:
1.真實性。新聞是一種以寫實為主的實用文體,其內容必須真實恰當地反映社會現實,為人們提供“輿情”和“信息”服務。新聞語言也必須嚴格按照規范的語法、合乎事理的邏輯進行新聞稿件的采寫,不能帶有記者主觀判斷、夸大事實真相。
虛假新聞不僅沒有一點價值,反而還會給社會和民眾帶來巨大的損失,浮夸的新聞語言風格導致新聞媒體失去基本的公信力。
2.簡潔性。簡潔性是新聞采寫與報道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新聞語言必須簡潔明了,不拖泥帶水。以下是2019年12月12 日央視新聞聯播新聞摘要播報稿,由此可見新聞語言簡潔的重要性。
郭志堅:各位觀眾,晚上好。
歐陽夏丹:晚上好。
郭志堅:今天是12月12號,星期四,農歷十一月十七。
歐陽夏丹:今天節目的主要內容有 :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②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習近平頒發命令狀并向晉銜的軍官表示祝賀;③【協同奮進 共創繁榮】愛國愛澳 薪火相傳;④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調水近30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⑤英國議會舉行下院選舉。
短短幾十秒內,播報了5條重要消息,將新聞的簡潔性要求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如今社會信息膨脹的年代,臃腫的語言表達方式已經被受眾唾棄,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切實改進文風,摒棄 “假大空”“程式化”語言,力求以最言簡意賅的方式表達內容、傳播信息。
3.通俗性。新聞的社會功能決定新聞語言是通俗的。記者采用群眾口語中一些新鮮、活潑的語言,是吸引讀者或受眾的一種途徑,不僅能夠充分說明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夠增強新聞的趣味性。
4.多樣性。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是多姿多彩的,每天媒體從業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聞事件。不同的新聞信息根據其重要性、顯著性、新穎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來傳播,會起到不同的社會影響。
二、文學語言的概念及特點
文學語言是經過加工、規范的書面語,是民族共同語的高級形式。現代漢語的文學語言不僅包括文藝作品語言,也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著作的語言。其特點包括:
1.富有感情。文學語言是作者思想關于現實的折射,目的不是告訴人們現實中具體發生了什么事,并不一定尋求與外在客觀事實相符,而是要把自己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創造性地表現出來,與人分享,獲得不同人群的思想共鳴。
2.形象性。語言文字不僅是人際交流的工具,更是傳承文化精髓、文化遺產的載體。文學作品中對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塑造必須通過文學語言的形象化描寫,給人以一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具體體驗。
3.重視意境氛圍營造。意境是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這種藝術境界是作者運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觀思想通過客觀景物得以再現,達到情景交融、虛實結合、韻味無窮的效果。
4.藝術性表現手法。文學的表達技巧也稱藝術特色,是指作者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技法。①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五種;②表現手法大致有:順敘、倒敘、插敘、對比、襯托、象征、用典、聯想、照應、反襯、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等。
三、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的主要區別
1.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表達的側重點不同。新聞語言是在文學語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應用文體。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傳播信息、敘述事實,不具備哲學研究那樣抽象性反映事物本質的職能。其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口語化、大眾化,如同日常語言一樣,必須明確指向新聞作品所報道的客觀存在,而且必須經得起客觀存在、客觀事實的檢驗,否則就是“假話”。
文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表達情感的一種載體,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文學藝術的真實是一種虛構的真實、想象的真實。
新聞語言重視口語化,文學語言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否真實,是文學與新聞的本質區別。
2.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不同。新聞語言最大的特色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的精準度上。美國新聞業巨人約瑟夫·普利策給采編人員立下一條規則:準確、準確、準確。記者寫稿必須深思熟慮,做到文責自負。如果記者不能準確把握新聞導向,語法邏輯經常出錯,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將會被淘汰。
然而,文學語言不強求表達的精準,更重視營造意境美。李白有首詩名為《夢游天姥吟留別》,里面有句詩為“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沒有人會相信這個“天臺”真的會有“四萬八千丈”,但是體現的卻是這座山的磅礴氣勢。
總而言之,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作為敘事的兩種不同形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又相互滲透。區別主要表現在:新聞的敘事是真實的,語言要求樸實、精練、客觀、準確;文學的敘事是虛構的,可以在合理想象中謀篇布局,言辭講求綺麗、華美、耐人尋味,往往借助夸張、比喻、借代等多種修辭手法,以塑造和凸顯文學意象或形象;新聞語言則要求做到“通俗化”“大眾化”,除了少數通訊作品恰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刻畫報道對象以外,一般不提倡使用修辭,以免因主觀色彩或是個人色彩過于強烈而導致新聞事實失真。
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還因其功用和追求的不同有對立性差異,新聞語言是特指的,文學語言是泛指的;新聞語言再現生活,文學語言表現生活;新聞語言是直率的,文學語言是含蓄的;新聞語言是規范的,文學語言是變異的。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功能、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