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嵐
作為生活和成長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轉軌年代的知識分子,袁道一對于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況高度敏感、高度關注,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流逝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倍感焦慮。他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尋找,在尋找中追求。這本《被雨水淋濕的屋檐》(西苑出版社2019年1月),就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我們所處時代鄉村和城市人文狀況的敏銳發現與努力捕捉,引領讀者一起探討城市對鄉村的侵襲,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侵害,為我們審察時代思考社會打開了一個別樣視角,感受到一番別樣滋味。這本書秉承作者一貫的散文風格,以干凈、洗煉的文字抒發了對土地的熱愛,對鄉親父老的深情,對山川河流的希冀,對故鄉風物的追憶,對往事歲月的懷念,對殘缺村莊的深思。
一、飽蘊民間的生命意識
神秘悠久的寶古佬文化孕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對民間生命意識的審美感悟。袁道一執著地在他的散文領地里耕耘,從構思立意到遣詞造句,都彌漫著絢麗的民族風俗和深厚的生命內涵,折射出知識分子獨特的審美視角和民族文化心理。
人類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處于刀耕火種的狀態,一方面與天地抗爭搏斗,另一方面自然環境的嚴酷使得他們更多將希望寄托于虛幻世界和宗教神靈。如《蒼涼漸深》中,村里的老槐樹,承載了村莊驅魔辟邪的民間祭祀功能,庇佑體弱多病的孩子,認樹做父方能長大成人。它將自己的天然渾厚之美升華到了生命力量的弘揚,這是神樹無限的生命氣象與人類生機的完美結合。《金色河流》里,作者走在油菜地昏倒,因為一個女人曾經死在這里,母親祖母為我燒草驅邪,趕走那個死在油菜地里的女人的附身。這種看似虛幻毫無科學依據的民間行為蘊含著人類對自己生命意識的深邃認識和虔誠質樸的期望。
天地君親師,為中國明間傳統祭祀的對象,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于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宗、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祭親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独峡蜌w去來》一文里寫到中元節接老客,“是鄉村一道千古不變的美麗祭祀風景線。在鄉村的大地上,沒有誰會被遺忘。慎終追遠,厚德載物,是大地和人類繁衍生息的源泉?!边@種古老的風俗展示出濃重的民族情懷和強烈的人文意識。各種習俗禮儀的講究,是民間的祭祀文化,而身處城市的異鄉人該如何傳承?作者用心告訴我們,“沒有神龕,我和我在這個人世間的親人的心都是神龕,繼續供奉他們的魂靈?!边@些原始的民間傳統習俗讓我們對祖先神靈一直保持著尊重、恐懼、崇拜等永不磨滅的感情。
在第五輯《南方巫韻》中,作者寫出了南方特有的巫儺文化,民俗風情。被嚇之后的喊魂,發誓昧心被雷劈,豎屋殺雞敬神,修橋成就善德,湘中湘西南一帶娶親男方“進貢”、新娘哭嫁的習俗,淳樸的百姓敬畏上天,按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這些人類原始的崇拜融入自然生活后,逐漸演化成生存本能、祈求多福、繁衍生息的新文化狀態下的生命意識,并且在民俗生活中驅動了整個家庭、家族乃至社會的對未來的祈求和祝愿。這些古老的儀式、行為的神秘性及其衍生出的文化精神,成了袁道一有別于其他作者的寫作資源。
作者把大自然的山湖草木當作移情的對象,與民間歷史文化交流心智,追求心靈的凈化,讓讀者在世俗中感悟到一種升華超越的生命意識。
二、深藏故土的厚重鄉情
原生態家庭艱難的生存環境和頑強的生活狀態,決定了文人內心深處與土地之間有著牽扯不斷的血脈關系,即便是作者變更了身份,以城市人的角色參與著社會文明的改造進程后,那種對土地與生俱來的親密感依然不斷驅使作者內心在故鄉與異鄉之間突奔。古人云,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袁道一的書寫正是這樣一種根性的寫作方式,有著來自故土家園的純樸與溫潤,堅守著精神深處的原始領地。于是作者將淡淡的鄉愁、濃濃的鄉情在這部作品中化為對家園的吟唱,對故土的謳歌,對童年的追憶,對親人的眷念,譜寫出一曲蕩氣回腸的鄉土戀歌。
一草一木,一鳥一蟬,都是作者鄉村時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生命里相濡以沫的兄弟”。《草坡孵夢》中,那面向陽的草坡安放了作者的鄉村時光和現在寄住城市的鄉愁,“孵化出了我關于未來的憧憬和遐想,見證了我流淌的汗水和血淚”,孕育了作者從鄉村走向城市的夢想,賜予了作者迄今能夠擁有的一切。《跑通學》里,在簡陋的教室,西北風呼叫,“一下課,班上的男同學們涌到教室后邊,就靠著墻壁擠暖和”。擠出溫暖的快樂,也是寒冷歲月里同學間最溫情的時光。
大象無形,大愛無聲。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深沉最無私的。在那個以打工掙錢修紅磚房為榮的年代,沒啥文化和見識的母親省吃儉用,執意供作者上學復讀考大學。為了給兄弟倆掙開學學費,在海南石場打石頭的父親不能回家過年?!对诖迩f的夜里游蕩》一文中,作者和父母吵架,摔門而出在夜色的村莊游蕩一晚上,當第二天正午回家,“進門的那一刻,我看見父親的嘴嚅動了一下,但沒說什么。母親趕緊給我盛上一碗飯,眼角紅紅的。平時脾氣暴躁但此刻不說話的父親和眼角發紅的母親,昨夜肯定在擔心自己的孩子,只是鄉村之愛從來就是不言不語的”。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追述父母親在他生命里的點滴往事,飽含真情,感人至深。還有在柴油緊缺,無法碾米的日子里,鄰居鄉親借米給作者。這些樸素溫柔的親情鄉情里,深藏著太多復雜、無奈與艱辛,也讓在城市駐足的作者靈魂扎根故土、心靈有所皈依。這些蕩漾在字里行間的真摯情感汩汩流淌,吟唱著作者內心異常深厚的鄉戀情結。
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故鄉的風土人情令人迷戀,就像魯迅所眷戀的童年時期的魯鎮,陸文夫筆下的蘇州小巷,作者心之戀戀的湘中古鎮?!妒闱樵诖迩f的腹地》,選取老槐樹、石板路、綠草坡、小河等畫面,對村莊特有景致進行詩意的描繪,抒情觸角樸素親切而又無處不在;草鞋、蓑衣、斗笠,這些已經大多在歷史滄桑中遮蔽的事物,作者都予以人文關照和深情懷念;對山雀、杜鵑花、螢火蟲等故鄉風物,作者在點擊式的描繪中,都有心靈的深層觀照。就這樣,作者以一個抒情歌手的視角,帶領我們返鄉,返回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生存境遇的深層拷問
在日漸市場化、利益化、庸俗化的時代與社會,人們普遍以解構崇高、消解苦難為樂,真正觸及靈魂的寫作顯得越來越稀缺和可貴。袁道一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使命感的散文家,他以一個在場者的敏銳直覺,以文字為燈、為火,對人類生存境遇和文化生態做著努力深刻的思考與盡可能理性的批判,對這個鄙俗時代進行著靈魂深處的探索。
社會發展形態的多樣性,尤其是在以城市文化為主體的思潮侵入下,鄉村文化在一定時段內發生著不可避免的衰敗和變異。如今留在鄉村生活的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只剩下“富麗輝煌的房子一扇扇大門禁閉,好似暮年失語的老人,一語不發地呆立在夕照里,暮色是唯一的衣衫。偶爾吱呀一聲,走出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或跳出一個歡呼雀躍的孩子,見不到一個青壯年”(《蒼涼漸深》)。留不住年輕人的村莊里,只剩下守著老黃牯和老黑狗度日的滿叔這些老人,一村子的婦孺老幼,找遍前村后村都找不出一個能抬柩的人,只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齊上陣,還差點把柩砸到地上?!疤飯@荒蕪,村莊人稀,牛羊更稀,遍地的草垛已經倩影難覓”(《草垛》)。帶著鄉村的蒼涼背井離鄉的還有故鄉的樹?!俺鞘械纳L,摧毀了一切綠色植物,又想方設法地栽培一些綠色”,于是,故鄉的樹“一路顛簸著”進了城(《離鄉背井的樹》)。城市灰暗的天空,板結的土地,無法安放它們無瑕的靈魂。但是樹卻如儒家君子一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擔負起城市的重任,堅強扎根,不卑不亢,凈化空氣,造福社會。人亦如樹,艱難地從鄉村移植到城市,離鄉背井,為城市奉獻青春年華直至老去。作者把視角對準在生活底層奮爭和拼打的弱勢群體,那些背井離鄉在城市打拼的人們,他們身上承載著怎樣的夢想和重擔,哪怕這座城市帶給他們再多的傷害,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然保持鄉土純樸的品質而堅強扎根于此?!杜芡▽W》里的同學們一個個輟學,女同學早嫁,男同學打工,文章在表現出當時農村經濟貧窮的同時,也折射出農村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作者作為用知識改變命運的踐行者,呼喚用知識去改變農村,改變個人命運。
鄉村對于城市的向往,使得村民離土而去,成為城市的民工不愿回來。踩泥,做瓦,這些最原始的手工藝已經漸漸消失,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難以為繼。古老的電影院也已經面目全非,成了容污納垢的場地。還有打糍粑,熏臘肉,做丸子,爆米花這些承載著鄉村的生命延續的湘西南特有的民間傳統手藝都隨著時間流逝,與先進科技的發展,逐漸失傳或者變了味,“沒得了柴火用慢時光浸淫的悠長韻味”。兒時的記憶沒有了依托,藏匿到時光的深處。面對漸漸模糊的歷史背影和日益消失的民族傳統文化,作者內心充滿失落和緬懷,并清醒地看到,自然環境的變化只是表象,傳統的村莊和與之共存的民俗文化走向衰落,才是最令人傷惋的。這也讓讀者在優美而明亮的文字中仍然能感受到作者“孤寂已久的靈魂”。
大道歸元,落葉歸根。年輕人熱衷城市的繁華,仍然有一批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守望熱土,堅守本真,企盼著遠方的孩子歸來。《雀躍舊時》里鄉村的麻雀戀舊,習慣于守護。“我”在城市待久了,才會發現“時時刻刻待在生育自己的地方,靜靜地過上一生,最后回歸在村莊的泥土深處,原來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和滿足”。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老年人在城里的子女家待上幾天就水土不服的原因。鄉親們如麻雀一樣安天樂命地繁衍生息,執著守護著這片鄉土?!蹲鲅怼枫∈貍鹘y的父親,在塑料薄膜已經廣泛使用的今天,還堅持去山上耙青苔給秧苗保暖。以心靈的高尚擺脫世俗的紛擾,不為外物所染,不為名利所役。《血色饋贈的苦夏》里,父母親辛苦喂大的大白豬,是我和弟弟的學費,也是家里一年到頭吃的油,春耕生產的農資化肥,人情往來的費用的來源。但即便得了瘟疫,父母親也不效仿別人賣出去,而是自己殺了,看著“一年多的辛勞如肥皂泡一樣破滅在晨光里”。這種“血色的饋贈”是鄉村人純樸善良的體現,尤其是食不果腹的年代里人性中最珍貴的饋贈。這種精神上的堅守自然帶有一種原始的、古老的純樸與高貴,也是當下社會應該秉承的責任。
一部作品的靈魂,來源于作者敏銳的洞察和深沉的思考。袁道一的散文充滿著剛柔并濟的感染力,以及原始生命的蓬勃美感。無論是面對故園抒情,還是審美民間風俗和探索人類生存境遇,都沒有局限于對表層風物和情感的描摹和抒發,而是觸類旁通尋找民族精神的內核,進行深度建構。這是靠多年孜孜不倦觀察感悟出來的,體現了散文家的人文關懷。袁道一的寫作似乎永遠“在路上”,生活在異鄉的城市,文字是他夢里精神還鄉的產物。他潛意識中的家園超出了一般概念上的衣袍之地,他把對個體故鄉的愛推廣到了對整個人類民族家園的愛?;蛟S,這就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這個時代需要的燈光,照耀民間鄉村與故土田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