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毛遂最初只是趙國平原君門下一個極為普通的門客。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擬挑選20名文武門客隨同前往。毛遂認為是“錐出于囊”的時候了。可平原君挑來挑去,已挑中19人了,仍然沒看上他。毛遂眼看自己又要沒戲,再也沉不住氣了,急切地對平原君說:“這最后一個人應該是我!”
盡管平原君尚不認識毛遂,但毛遂相信自己“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他也終于為自己爭取到了這個千古留名的機會。憑著這股自信和勇氣,毛遂一舉促成了楚、趙合縱,同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個震古爍今的壯舉,反倒引來了殺身之禍。
公元前256年,也就是毛遂自薦出使楚國建立功勛的第二年,燕國忽然派大將軍栗腹領兵大舉進攻趙國,讓誰率軍去抵抗呢?此時平原君對那些能征慣戰的將軍們全都視而不見,心中只有毛遂,他力薦毛遂任前敵總指揮。然而毛遂口才雖好,是第一流的外交人員,卻并非是能統帥三軍御敵的將才。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憤萬分,便抽出了佩劍,抹了脖子。
從“毛遂自薦”的輝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慘,僅僅一年時間,令人不禁感慨萬端。
很多人會有一種慣性思維,認為某人一方面很出色,他就是一個通才一個完人。而對當事人來說,自薦立功當然是好事,若對自我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取得一定成績后,便硬去做力不從心的事,“自薦”與“草菅”自己,也只不過是一紙之隔。
摘編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