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江茹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每一學段都強調‘小學生需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 第一學段(1~3年級):初步建立數感;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第二學段(4~6年級):在本學段中,學生將進一步學習整數、分數、小數和百分數及其有關運算,進一步發展數感。每一學段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就需要我們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今天,我把小學生分為三個學段,一、二年級為第一個學段,也就是低年級學段;三、四年級為第二個學段,也就是中年級學段;五、六年級為第三個學段,也就是高年級學段。我重點把前兩個學段的計算知識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當之處,還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一、低年級學段應以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為主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應多以兒童喜歡的形式展現;一年級的計算重點為20以內的加減法,正確計算的關鍵是10以內的分與合(分與合是所有計算的基礎)湊十法、20以內的退位減法;二年級的計算重點為乘法口訣,這些是學生以后學習的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系到學生的一生,教師應認識到低年級計算素養的重要性,積極營造學生愉快學習的氛圍。針對低年級學生計算感到無興趣的問題,我選了一個案例。
案例:《5的分與合》
師:春天到了,蝴蝶媽媽帶孩子們去郊游(播放課件),從圖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通過老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觀察,也就是視聽結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預設:
生1:三只藍色的蝴蝶,兩只黃色的蝴蝶(或兩只黃色的,三只藍色的)
生2;一只大的,四只小的(或四只大的,一只小的)
老師跟著學生的思路板書5的分與合。
重點是練習環節要保持學生的學習激情,所以在練習環節我采用游戲與教具結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如:對口令游戲(老師出一個數,學生對一個數,兩人說的數合起來是5)
其次,我還自制了5的分與合教具。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5的分與合。
二、低年級學段應借助教具、學具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低年級學生邏輯思維還沒有形成,教師應借助實物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下面我選了幾個平時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具效果良好的幾個案例。
1.大數的分與合練習。
10以內的分與合是一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整個小學階段的基礎。當數越來越大時,分與合的個數也越來越多,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我嘗試讓學生用彩筆來記憶。以9的分與合為例:同桌兩人為一組,準備9支彩筆,其中1人擺9的分與合,另一人則閉上眼睛答。以9可以分成4和5為例,學生擺好后為閉眼睛的同學出題:9可以分成5和幾或9可以分成4和幾,閉眼睛的學生要及時回答,回答正確后擺的同學一定要及時肯定,回答錯誤要讓其睜開眼睛看一看正確的結果并重復9的這一種分法。游戲繼續。如此練習幾分鐘后,同桌兩人交換角色繼續練習。這種練習學生很樂意去做,樂在其中,而且做的津津有味,比單純的死記硬背效果好很多。提醒老師注意一點:在使用這種方法之前,教師一定找一個聰明的孩子和你搭檔給其他的學生做好演示。其次就是10的分與合,它在“湊十法”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0的分與合,我制作了一個手指謠,讓學生在動動手的過程中加強對10的5種分法進行記憶。這個手指謠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覺得有點困難,有的教師會說了,又得記分與合,又得記動作,這不增加難度嗎?其實不然,小學生喜歡變著花樣玩,如果只是一成不變,他們反而倒沒有激情。
2.讓教材中的習題素材“動起來”。
教科書是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團隊共同制定的,是智慧的象征。我們要讓教材書中的部分習題“動起來”,很多習題學校都有配套的教具,如:計數器、加法練習器等。如果沒有,課下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制作,既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增加了孩子的練習興趣。如:在練習20以內加法或表內乘法時,我們可以把大小不同的兩個圓盤重合在一起,每個圓盤上都有1-9九個數字,旋轉任意一個圓盤都有對應的9道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再如:一、二年級的教材習題中“奪紅旗”出現多次,如果只是算一算寫在書上,我感覺意義不大,所以我把它稍微改動了一下,課下我把這些算式制作成卡片,課前把它們反貼在黑板上(保證游戲的公平性),把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每組選一個代表上臺“搶拍算式”,規則是:老師說得數,兩生搶拍黑板上的算式,先搶到且搶對者贏一局,贏者可以出算式考對方的拉拉隊選手,若先搶到搶錯者,對方拉拉隊選手可以為其出題。以此類推,直到把所有的算式都拍完為止。這種方法也是我經常用的,能激發學生的斗志。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學具就是“數字卡片”,數字卡片的用途廣泛,低年級學生用得是最多的,從認識數字開始就需要借助它。
三、中年級應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主
新課程目標注重學生自己的探索與發現,強調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但又不能放松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三、四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正慢慢過渡到邏輯思維,教師應適時引導,逐漸減少教具的使用,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和計算速度。在此,我也設計了幾種方法供教師借鑒。
計算競賽
學生都有好勝心,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設計了計算競賽,是比賽就得有規則。規則:第一輪賽時間,按照做完題目的先后順序排出暫時的名次;第二輪賽得數,教師先公布正確結果,計算有錯的學生名次撤銷,下一個學生代替他的名次,以此類推,最后獲勝者教師必須獎勵。這種方法屢試不爽,學生的計算熱情格外高漲。
創設情境,合理利用游戲
教師應善于觀察生活,從學生喜愛的實際問題入手增加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認識《千克和噸》時,“噸”這個大單位學生生活中不怎么接觸,怎么辦呢?我同(下轉頁)(上接頁)樣用計算的方法讓學生快樂地了解了“噸”。課下我量了全班同學的體重(我們班30人,平均體重約25千克),讓學生都記在一張紙條上,上課時以組為單位,每組5排,共10人。每組排頭兩人計算兩人體重之和,接下來傳給第二排,以此類推,直到本組計算完畢,每組同時進行計算,比一比哪組計算又快又對。為了保證計算準確,每排兩人中一人計算,另一人監督。當然,我在課下也把每組和全班同學的體重都計算出來,我們班同學的體重大約是800千克左右。不夠1000千克啊,我們三位任課老師的體重正好是200千克。計算出來結果問同學們:“計算出你們的體重和三位老師的體重之和后,你有什么感觸?你覺得老師想要給你們講什么內容呢?很自然的引出“噸”這個單位,而且也讓同學感受到“噸”確實是個大單位。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而且計算能力會有提升。
在小學階段,計算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計算教學也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計算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小學生計算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小學生的年齡、認知、態度、習慣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不同年齡段,采取相應的策略,提高學生計算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