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
關鍵詞校園霸凌 現狀 法律規制 未成年人
(一)我國校園霸凌行為發生的現狀
根據2017年5月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約有25.80%的中小學生遭遇校園霸凌的危害。而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青少年和兒童“早熟化”的成長趨勢,我國校園霸凌問題也愈發嚴重。近幾年來,網絡媒體和一些影視作品雖對校園霸凌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校園霸凌問題的共同關注,但是校園霸凌問題依舊是屢禁不止。以北京市為例,據北京市一中院發布的《未成年權益保護創新發展白皮書(2009-2019)》中顯示,這十年間未成年人實施財產犯罪、暴力犯罪及性犯罪占全部犯罪的90%以上;超過60%以上的傷害事故發生在在校生之間,50%以上的傷害事件發生在學校操場和體育館等場所;近半數以上的校園霸凌案件發展成網絡霸凌,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惡意傳播,實施網絡暴力。這些報告和數據表明,如果對校園霸凌行為不能進行及時、有效整治,對霸凌者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懲罰,被霸凌者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救濟,校園霸凌將會演變的更加嚴重,會使更多的青少年卷入到校園霸凌之中,嚴重危及青少年的學習和健康成長,這也成為引發校園傷害案件的重要誘因之一。
(二)引發關注的校園霸凌事件
僅僅在2019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霸凌事件就有數十起,手段惡劣、形式多樣,校園霸凌行為的嚴重程度令人震驚,引發社會各界對懲治校園霸凌、加快對反校園霸凌立法深切呼吁。見下表。

從上述幾起校園霸凌事件中,我們看到校園霸凌行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以更惡劣的手段愈演愈烈。霸凌行為的手段惡劣、方式多樣,嚴重危害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如果對霸凌行為只是譴責和痛斥,不落實以有效治理,并不能使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率下降。我國規范校園霸凌行為的相關法律缺失和不完善,公安和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處理都面臨著一定困難,無法對霸凌行為進行及時、準確的調查和懲治。而教育部門和學校對于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主要以紀律處分、批評教育的方式來化解雙方矛盾,協調賠償事宜;這種處理方式讓霸凌者意識不到霸凌行為的嚴重性,反而一定程度上認為處分和賠償就可以解決問題,更加助長他們無視法律、欺凌弱小的行為及心理。校園霸凌行為如果不得到及時的矯正,將會演變的更加嚴重,甚至導致更多惡性事件的發生。
(一)校園霸凌行為的特征
1.校園霸凌行為形式多樣,語言霸凌占大多數
當前校園霸凌的形式越來越多,可分為關系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網絡霸凌等多種形式。根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霸凌成為校園霸凌的主要手段,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霸凌形式,取綽號、辱罵、嘲弄等行為會摧毀青少年的自信心,造成嚴重心靈創傷。
2.同性別之間霸凌居多,被霸凌者以男生為主
同性別之間更易發生校園霸凌行為,異性之間霸凌行為較為少見。據《看見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報告》顯示,被霸凌者以男生居多。男生欺負男生更為常見,言語矛盾、性格沖突等都易導致個別及群體性的校園霸凌的發生。
3.霸凌行為集中在初中,多發生于隱蔽性場合
校園霸凌行為多發生在初中教育階段,其次是小學、高中等階段。由于初中生正處于發育的叛逆期和成長期,行為舉止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弱,因此校園霸凌行為更為猖獗。校園霸凌的發生主要集中在學校宿舍、廁所等隱蔽性場所,這些地方由于私密性較強,監控和管理不是十分細致,因而成為了校園霸凌的主要實施地。
(二)校園霸凌行為的危害
首先,對于被霸凌者來說,霸凌行為將會使他們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身體遭受著疼痛和損傷,精神上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和悲觀等心理,甚至會導致離家出走、曠課逃學、社交障礙、抑郁或自殺等現象發生。被霸凌者長時間的壓抑忍受,會容易使他們產生抗拒心理和偏激行為,如果不對被霸凌者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幫助,霸凌行為會給他們留下難以治愈的心理創傷;在極端情況下,被霸凌者一旦選擇通過暴力的方式進行反向報復,他們就從被霸凌者變成了霸凌者,這無疑將會導致更多惡性案件的發生,也會嚴重影響他們今后的正常社會交往和生活。
其次,對于霸凌者來說,霸凌行為會助長其欺凌弱小的不正之風,導致其人格上的扭曲,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對霸凌者不進行及時矯正,霸凌行為會對其心理和身體造成更嚴重的毒害;對于道德的冷漠和對于法律的無視,會使其最終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影響終身。
最后,對于學校其他學生而言,霸凌行為會對校園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形成惡劣的校園風氣,導致校園霸凌的迅速蔓延擴張,使更多學生陷入校園霸凌行為的受害者;同時,霸凌行為也會給學生們造成恐懼和擔憂心理,進一步影響學習和成長。
(一)加快制定和完善規制校園霸凌的相關法律
1.制定和出臺反校園霸凌的專門法律
第一,要對校園霸凌行為作出明確界定和分類。通過立法的方式對校園霸凌行為的定義予以明確,解決校園霸凌行為在整治過程中出現的概念空缺和懲處困難問題;同時,也要對校園霸凌的具體表現形式進行規定和分類,對于越發出現的多種形式的霸凌行為絕不姑息,嚴厲懲處各種形式和手段的霸凌行為。這種更為明確和細致化的規定,將為公安和司法部門辦理校園霸凌案件提供更加明確、有力的法律規范,提高辦理校園霸凌案件的質量,以法律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第二,加大對校園霸凌行為的懲治力度,嚴厲追究霸凌者法律責任。在許多校園霸凌事件中,霸凌者實施了校園霸凌行為后,只是受到了教育部門及學校的批評教育或者紀律性處分,并通過經濟賠償的方式來協調雙方矛盾。這種處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助長未成年人的霸凌心理,讓他們認為只要批評處分和經濟上的賠償就可以輕而易舉解決問題,這不但放任了他們實施霸凌行為的囂張氣焰,也為下一次發生霸凌事件提供了滋生土壤。因此,要加大對校園霸凌行為打擊和懲處力度,嚴格追究霸凌者的法律責任。
2.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
針對校園霸凌問題,我國沒有專門立法進行規制,而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之中,因此,做好相關法律的細化和完善工作,對于解決校園霸凌問題至關重要。立法機關應考慮在相關法律中是增設規定“校園霸凌”的相關法律條款,做好懲治校園霸凌問題的相關法律的銜接,更加依法全面地預防和打擊校園霸凌行為。
3.適當降低未成年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
針對刑事責任年齡問題,由我國《刑法》作出嚴格規定,而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又有從輕、減輕或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但從目前我國校園霸凌行為發生的現狀中看出,校園霸凌行為出現了低齡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兒童成為了霸凌者。這無疑對年紀尚小的霸凌和被霸凌雙方而言,都是對心理和身體的嚴重危害,影響著孩子們在校園的正常學習和成長。由于現在青少年和兒童都出現“早熟化”趨勢,對是非對錯和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認識辨別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立法機關應當考慮適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對于那些年齡較小但情節惡劣的霸凌者也要進行法律上的處罰,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力和制裁性,為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護。
(二)建立校園安全治理的協同化防范體系
1.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打擊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問題需要多方主體通力合作、共同參與,做到學校、家長和社會聯動。學校可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考慮在學校設置“反校園霸凌管理中心”,由校園保衛人員配合民警做好預防和處置工作;考慮安排校園心理咨詢師或醫生,對于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幫助;學校相關負責人和老師要定期進行總結交流,及時發現和解決校園霸凌事件;家長要更加關注孩子的活動,與孩子進行主動交流,并及時與學校和老師就孩子成長問題進行溝通。
2.建立和完善校園安全通報制度
教育部門和學校對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要進行及時的通報和處理,對屢教不改、行為惡劣的霸凌者進行嚴厲的處罰,做到對霸凌者及霸凌行為絕不姑息縱容;并考慮建立“校園霸凌通報名單”制度,將涉事學生列入重點觀察名單,著重關注有霸凌行為表現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和幫助;與此同時,學校還要積極配合公安和司法部門開展工作,嚴格防控和處置校園霸凌事件,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校園成長環境。
3.加強校園安全法治教育工作
將校園安全教育和預防未成年犯罪納入中小學定期培訓課程,提高學生們的法治觀念。教育部門或學??梢园才艑I的人員、民警來講解強調校園霸凌行為的危害,并普及校園安全和自我防護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反校園霸凌的安全行動當中,不做霸凌行為的實施者和旁觀者,共同建設互相關愛、共同進步的和諧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