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花
關鍵詞法醫物證 檢測結果 污染原因 防控對策
為實現依法治國戰略,我國法制體系正不斷完善,堅持實證至上,是所有案件偵查人員的行為準則。法醫物證是重要的證據形式,一旦發生污染,會對犯罪主體、犯罪事實、犯罪過程等產生關鍵的不良影響,因此有關人員要了解物證污染原因,并采取高水準的物證污染防控對策。
我國法律有“疑罪從無、基本事實清楚、基本證據確鑿”定罪量刑要求,法醫物證結果必須真實、準確、嚴謹、科學、可靠,才能成為犯罪事實確定及刑罰衡量的依據。實際案件偵查過程中,法醫物證的意義主要有:
一是判斷案件有關人員身份,如難以辨認面貌的尸體可以通過查驗攜帶的身份證、駕駛證、名片等查明身份,再如可通過指紋或DNA比對發現兇手、死者或其他人員身份,現場煙蒂、腳印、精斑、血液等經法醫論證及分析后也可作為案件人員身份判斷的依據…。
二是確定犯罪事實,還原犯罪過程。如用刀行兇案件中,刀把上的血液與指紋可作為犯罪嫌疑人是否為兇手的初步證據。
三是佐證其他證據的真實可靠性。如強奸案件中,受害人口頭陳述的強奸事件可通過精液DNA檢測結果佐證。
(一)物證污染及產生過程
物證污染,即物證發生變化、破壞、講解、改性、遺失等,可按照不同標準分為多過程及多類型。以傳染物而言,包括人污染、物證間污染、檢驗室污染等;以過程而言,包括物證提取、保存、送檢、檢驗鑒定等污染。
法醫物證可推進相關案件偵辦,反映犯罪過程及邏輯,是犯罪事實認定的重要依據,正常偵查中,物證必須科學采集、妥善保存與包裝,并及時送檢,但在實踐中,一些法醫物證由于有關操作人員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技能或受環境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發生一種或幾種污染,對證據的客觀性、嚴謹性、合法性等產生嚴重消極影響,導致這些物證不能作為有效證據加以使用或形成辦案誤區,增大辦案難度,妨礙公平正義的實現。如某案件中,一偵查人員調取物證時,在手未佩戴專業手套的情況下觸摸關鍵證物,導致指紋覆蓋,造成指紋提取與鑒定效率下降,減弱鑒定結果的可靠性。再如某受害者被發現于臥室中,共發現兩根不屬于被害人的頭發,調查分析后,得出其中一根屬于一名現場偵查女警,拖緩案件偵查過程,導致時間、精力及資源浪費。
(二)物證污染原因
1.現場提取過程的物證污染
物證提取主要在犯罪現場完成,犯罪現場物證是案件偵查的第一手證據,往往承載著大量且關鍵的犯罪信息,如犯罪過程、犯罪嫌疑人身份、受害人生前行為與狀態、犯罪過程、犯罪目的、受害人與嫌疑人關系等。這類證據污染主要原因有:
第一,物證提取本身就是一個專業且復雜的過程,稍有不慎,就會致使物證污染,這就需要調查取證人員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及科學的工作方式,并對現場情況進行細致觀察,但實際上一些辦案人員由于認知所限及工作態度不良,可能會將自己的指紋、鞋印、DNA、衣服纖維等留在犯罪現場。
第二,案發后,一些無關群眾或相關人員可能會有意無意地進入犯罪現場,使現場證據發生改變或污染。
第三,進入信息時代后,犯罪分子可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獲取到全面的相關信息與刑偵基本手段,可以說近些年來犯罪分子的整體知識水平與個人素質有所提升,犯罪時或犯罪后,他們會采取相應的措施隱匿犯罪信息,有意識地污染相關證物。而且若是現場偵查人員不細致、不嚴謹,也容易無意識地造成證物污染。
第四,提取證據時,若用同一工具提取多個證物,可能會發生檢材交叉污染,導致證物間接污染。如在DNA樣本提取過程中,重復利用單一鑷子,就會造成血液樣本數據錯誤或誤差。
2.實驗室檢驗過程的物證污染
物證提取后,通常就會被及時送入實驗室進行檢驗,此過程中發生物證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五方面,具體為:
第一,檢測人員。法醫物證檢測人員會直接接觸相關物證,很有可能因為分心、能力不足等成為物證污染源,這主要應當通過嚴格、全面的操作規范、技能要求、懲罰措施等進行防止。
第二,檢測儀器、器具及平臺。儀器、器具、平臺等也直接接觸物證,從我國法醫物證檢驗實驗室使用現狀來看,存在著超負荷運轉的問題,所用檢測儀器、器具及平臺幾乎未有閑置時,有時會出現消毒清洗不及時、前鑒定影響后鑒定的問題。如同一天,某地發生多起兇殺案,限定時間內需要解剖多具尸體、分析多案物證,這時尸體擔架或解剖臺未行以有效清洗,則便會出現多名受害者樣本數據前后污染的狀況。
第三,實驗室條件。不少法醫物證實驗室建設沒能跟上時代與需求步伐,存在著嚴重老化問題,這可能會導致兩方面污染。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除塵、保溫、除濕、通風等設施,使得某一物證受到實驗室懸浮物、水汽等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先進的設施設備,導致某些物證不能被有效、無污染檢測。
第四,檢驗方法。不同的檢驗方法會對同一物證的可靠性產生一定影響,如采用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技術檢驗DNA時,該技術本身就對物證具有污染性,如指紋對比、毒物檢驗、毒品檢驗多少也會對物證產生污染。
(一)有序、全面的現場保護
上述已經提到,現場包含大量第一手的犯罪信息,因此現場有效保護與及時隔離應是法醫物證污染防控的首要措施,關于現場保護,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接到報警后,接警人員要叮囑報案人切忌隨意進入現場,并阻止無關人員進入,同時偵查人員要快速出警。
其次,辦案人員進入犯罪現場前,應規范佩戴口罩、手套、頭套等,有條件或必要時還應當穿戴醫褂,提取證物、查看受害人應與拍照同時進行,以保存現場及證物初始情況,用于證物檢測過程中干擾因素識別與排除。
最后,日常工作中,有關人員及機關應做好犯罪現場保護宣傳,以避免群眾對犯罪現場的無意介入。
(二)科學、嚴謹的取證
證物取證時,辦案人員除要嚴格按照相應操作規范工作外,還要根據長期工作經驗及理論要求選擇合適證物提取方式,如在精斑提取時,可能會遇到兩種情況,精斑凝固在不滲透的物體表面與滲透的物體表面,對于前一種情況,可以利用經消毒的干凈堅硬刀片將精斑刮取下來,而對于后一種情況,就要將整個物體小心地用干凈紙袋進行包裝,之后及時送至實驗室進行鑒定和檢驗,若滲透物體過大,則可先將精斑沾染部分分離出來,再包裝與送檢。
為避免物證發生交叉污染,則應盡量采取單獨工具針對不同物證提取,如在進行多處血跡提取時,盡量要一處提取、一個鑷子、一對手套。
對于提取要求嚴苛、提取操作復雜或已經遭受污染的證物,應由專業法醫進行提取。
選擇合適提取場合與時機也可有效避免法醫證物污染。重要部位與物證,應盡量首先提取,若現場提取不便,則要對必要部分、部位進行全面、合理覆蓋與包裹,并在移動過程中進行謹慎保護。
(三)合理、正確的物證包裝
證據提取后,要進行正確包裝,關鍵是要選擇合適包裝材料與方式。包裝材料應以無污染、無破損、大小尺寸合適、完整密封等為原則,以避免發生物證存放或運輸污染,一般物品通常都應有專門的包裝盒與包裝袋。包裝時,每一物品應單獨包裝,并注明名稱、提取時間、大小、原始位置、提取人等,不要認為同一類物品要同一包裝,這會導致不同位置、區域物證所承載的信息發生交叉、融合,降低物證應用價值。
(四)及時增設實驗室設備、設施及系統
第一,實驗室的氣溫、空氣、氣相組成等環境會對物證及檢驗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為提升檢驗數據的準確性、有效保護物證,對應機關要將自身情況及時反映給上級部門,積極申請資金,更新實驗室基礎配套設備與設施,確保物證檢驗與鑒定有良好的恒溫、通風、除濕條件,以免物證過分污染。
第二,要增加實驗平臺、實驗儀器及設備的數量,以免出現檢驗鑒定超負荷運轉,避免新樣本被舊樣本干擾及污染。一次使用后,要對平臺、儀器、設備等進行充分消毒與清洗,未消毒與清洗完全,不得二次利用。
第三,在進行毒物分析、DNA分析等檢驗時,盡量采取一次性工具與器械。
第四,建立物證污染監測系統,將物證鑒定結果以信息化方式存儲與發出,如檢測出DNA數據時,要利用相應的監測模式或系統評價鑒定結果是否會受到現場及實驗室相關因素的影響。目前可利用DNA排除庫進行DNA污染檢測,該庫可有效檢查出DNA檢驗結果是否受到現場檢材污染。
(五)提升相關人員的工作素質
法醫物證部門要加強有關人員招聘與培訓,首先要從高等院校及專業機構招聘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對他們許以確實的薪酬待遇,以吸引他們加入,同時要遵守公平公正、擇優錄取原則;其次要建設健全的工作準則與規范,落實責任負責制度;最后要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理論培訓提升現有案件偵查隊伍的專業水平與思想素質。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將法醫物證污染盡可能消除于基礎層面。
法醫物證關乎社會公平正義,對案件調查與事實認定具有重大意義,有關人員要在充分分析法醫物證污染原因的基礎上,通過全面現場保護、嚴謹取證、合理包裝、改善實驗室條件、提升工作人員素質等措施,盡可能避免法醫物證污染,提升辦案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