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志,陳 靜,程婉婷
2003 年,美國Discovery 探索頻道推出的《流言終結者》,開啟了科普實驗類電視節目的先河。此后,科普實驗類節目在我國也開始布局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以針對謠言進行實驗求真的范式制作的科普實驗類電視節目在市場上也廣受好評,出現了《是真的嗎》《新聞大求真》《生活·幫》等類型化的節目,但隨著電視媒體業態的不斷改革以及市場的持續迭代,不少科普實驗類節目影響力式微,央視老牌科普節目《走近科學》也在2019 年9 月30 日宣布正式停播。然而此類節目承擔的社會意義不言而喻,為傳播學研究也提供了框架性的研究文本,特別是近年異軍突圍的“科學傳播”論,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對科普實驗節目進行文本分析,從而分析科普實驗類節目的發展策略。
人們對科普教育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不斷的深化:五六十年代的提法是“講解科學知識”,七八十年代的提法是“公眾理解科學”,當今的定位則是“科學傳播”。[1]科學傳播理論在我國學界還屬于一個新的領域,我國首次提出“科學傳播”這一概念是北大學者劉華杰于2000 年11 月2 日在《大科學時代的科普理念》一文中提出了科學傳播是科學共同體、媒體、公眾等社會行為主體之間雙向交流的復雜過程,并認為科學傳播是一個動態反饋系統(如圖1)[2]。
學界另一位復旦大學學者黃時進在《科學傳播導論》一書中將科學傳播界定為:“科學傳播是指在傳統科普的基礎上強調科學共同體和公眾之間的‘平等’與‘互動’,強調科學精神的弘揚,強調民主理念的啟蒙[3]。
無論是多主體還是雙主體,在上述兩種學術觀點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互動甚至是媒介才能形成科學傳播系統的有機發展。因此,將科學傳播范式與節目分析相結合進行文本研究具有一定的顯著性。

圖1 科學傳播的主體結構
我國科普實驗類電視節目從2005 年引進第一檔科普實驗類電視節目起,至今已有14 年歷史?!渡睢汀肥呛毙l視2012 年年初推出的一檔演播室+外景節目。節目聚焦百姓生活中的常識誤區、熱門流言,與權威、專業的科研機構合作,通過體驗調查與科學實驗,揭示誤區和流言,還原事實真相,引導科學生活、健康生活,在節目播出期間,收視率保持在全國同時段前三,用小成本建構具有科普意義的科學傳播公共場域。由于湖北衛視節目帶調整,現節目已停播,但此節目正是科普實驗類節目誕生與停播的典型范本。本文將以此節目為例進行科學傳播框架下的文本分析。
科學傳播的傳播者包括科學傳播信息的生產者即科學共同體,其中專門從事信息采集的工作者如科學記者、編導就是科學共同體中的重要元素。湖北衛視《生活·幫》2012 年籌備之初,從湖北廣播電視臺各頻道組件編導團隊,在最短的時間集結了數十位具有科學、健康、醫療、教育等多條報道經驗的記者團,并不斷拓展科教資源,定時向業界權威專家指導培訓,打造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電視團隊,用科學破解謠言,用電視呈現科學。
《生活·幫》每期以演播室+四條外景短片為節目樣態,且每條外景短片聚焦一個主題,分3 個層次進行探討,形成抽屜式節目結構,觀眾可隨時進入,從內容上來說,抽屜式結構非常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因此在播期間,《生活·幫》主要在電視平臺進行釋放外,也在新浪微博和頭條號開通賬號,力圖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片段在新媒體上流量傳播。
然而由于在新媒體上的探索缺乏合力及持續力,因此節目并沒有在新媒體傳播上收獲喜人成績。
2.3.1 主題策劃先行,布局整體內容架構
在內容方面,《生活·幫》按照每期圍繞一個大的話題,展開4 個小話題的形式進行策劃,力爭整期話題之間相互關聯,在演播廳部分讓每個話題之間的連接更通暢,加強節目內容前后邏輯的連貫性。例如,在春節期間策劃《春運那些事兒》節目,從車站安全、車廂安全、危險黑車等不同的角度全面展開,全方位解讀春運期間遇到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同時,整合資源,在每期的實驗、檢測、體驗的設計上,層層遞進,充分挖掘話題深度,制作如《汽車超速危險》《兒童高空墜落》《信息安全防黑客》等節目。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三甲醫院和消防、公安、交警等部門,打造詳實的危機化解使用指南。
2.3.2 家庭收視定位,傳達實用性貼士
節目以25~54 歲觀眾為主,但播出后期,節目25~34 歲年輕觀眾比例下降,45~64 歲觀眾比例上升。因此,《生活·幫》在選題策劃上選擇考慮全年齡段的關注度,在周六周日節目上進行強、弱主題交替編排策略。周六節目多偏向安全危機處理類節目,如《小家電危險》《動物兇猛如何養》《校園危機》等整體策劃,選題方向偏年輕化;周日節目偏向于養生保健,如《豆制品辟謠》《老年人護理》《兒童春季常見病預防和治療》等策劃。
2.3.3 開辟新型話題,尋找發展新突破口
節目播出幾年,選題進入了疲乏期,因此在常規的兒童家庭防護、家用電器、行車安全等話題之外,欄目組積極尋求新的選題方向。如《潮流運動——擊劍、壁球、卡丁車》用體驗的方式介紹時下新型的運動方式,如《朋友圈微商陷阱》用模擬案例揭秘微商營銷模式、新型詐騙陷阱,貼近網購生活。這些改變,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觀眾的審美疲勞,用新話題和新角度尋找節目發展的新突破口。
在傳者科學素養無法兼顧、科學傳播節目渠道缺乏多元化、傳播內容亟需新突破口、受眾已不再全然守在電視媒體旁的情況下,科普實驗類節目的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是要培養科學傳播人才,打造精品制作團隊。
科普實驗類節目作為科學傳播系統的媒體子系統,其使命是幫助公眾理解科學知識,培養公眾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和理解科學,從而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因此,節目的制作團隊必須要定期進行科學培訓,所以涉及到科普的知識點以及實驗的設計都要經過專業科學人員把關,這層把關機制是節目內容傳播力的重要機制。
其次是要豐富傳播形式和手段,塑造科學傳播的媒體矩陣。
目前國內大多數科普實驗類節目都存在選題同質化的問題,在融媒體時代,科普的內涵也可放寬,打開互動渠道,讓受眾參與建構部分選題內容,節目內容也更將貼合受眾的需要和興趣所在。
科普實驗類節目自帶看點,也能鏈接與教育、科學、創造相關的受眾群體。因此要以線上節目為依托,以打造科學教育IP 為目標,進行線上線下交叉融合互動,沉淀科教垂直社群,為節目宣傳和未來多渠道發展提供社群和流量基礎。
科普實驗類節目如湖北衛視《生活·幫》以科學傳播系統為準則,以“平等與互動”為靈魂,在科學傳播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在傳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受眾都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仍永葆鮮活的生命力還任重道遠。通過科學傳播理論的梳理,我們可以說對科普實驗類節目的情況和發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在未來同類節目的策劃或發展中,廣電電視同仁還需不斷自我革新,為構建具有公信力的科學“公共領域”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