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蔚
隨著圖書出版規模的不斷擴張,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書出版,但圖書市場參差不齊,盡管其中不乏優秀和精良圖書,同時也出現了很多不合格的圖書產品,圖書質量依然堪憂。
圖書質量包括圖書的內容質量、編校質量、設計質量和印制質量四項,通常情況下影響圖書質量的主要是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問題,這也是一直以來各級出版管理部門關注和治理的重點,每年開展圖書質量專項治理活動,對出現質量問題的出版社和相關責任編輯進行處罰。盡管制度完備、管理嚴格,但圖書質量下滑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扭轉。圖書編校質量降低成為普遍性問題,制約著圖書出版行業的發展。
多年來,許多出版社在圖書生產中推行策劃編輯制,實行策劃編輯工作和文字編輯工作分工,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但是在有些出版社,特別是一些采取策劃編輯個人考核模式的出版社,采取將書稿策劃與文字加工截然分開的簡單方式,又沒有設置相應完好的配套政策,導致確保圖書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的兩項工作脫節,甚至引起編輯部門工作的混亂,反而不利于選題策劃,又大大影響了出書質量。
筆者試從策劃編輯工作和文字編輯分工中加強合作的角度,談提升圖書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的思考與對策。
專業化分工使得編輯和出版工作效率提高,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這種模式的多年延續,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形”合作而“神”不形成合力,工作中產生矛盾,有時相互置書稿質量于不顧,最終降低了圖書質量和出版社的社會效益。
在一些出版社,策劃編輯只負責與作者聯絡交往和組織稿件,組來稿件后,或者因為加工時間急,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一般做不到認真通讀,往往只是大致地翻閱一下,甚至壓根兒不審讀就直接交給文字編輯,策劃編輯的審稿環節形同虛設。
目前絕大多數出版社采取圖書效益與策劃編輯的收益掛鉤的考核制度,而對于文字編輯采取的是計件工資制,與圖書的效益無關,僅僅與加工的字數有關,以致文字編輯側重加工的數量,而不注重書稿加工的質量。
圖書出版后,一些看重選題策劃的出版社將策劃編輯讓視作是責任編輯,一本圖書的內容經過加工提高后,文字編輯不留名,似乎與其無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文字編輯在工作中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因此實際情況中,出版社的很多文字編輯在工作中容易產生倦怠感,加工書稿時只愿做一些相對簡單的修改,不愿全心投入書稿,為提升書稿質量盡力。
由于職責不明,兩者之間不能真誠合作,無法持續“1+1>2”的合作優勢,甚至在工作中互相推諉,導致圖書的質量無法滿足出版的要求。
一些策劃編輯平常忙于市場調研或公關,熱衷于與市場溝通、與作者溝通,打交道能力很強,通常具有較強的前瞻性、獨特的市場嗅覺、敏銳的判斷力、良好的溝通力,一心捕捉最新動態,組織稿件。但他們時常忘記自己還是一個“策劃+編輯”的策劃編輯,在他們的觀念中,工作中的重點就是要做好選題策劃工作,而不是要進行編輯加工。出版過程中,他們過分依賴分工,書稿的內容加工完全交由文字編輯,自己樂得做個袖手等待者。
重策劃而輕審讀,這是一種退步。策劃編輯不審稿,就不能夠發現書稿是否達到具體的策劃要求,如果一些本應該退修或者退稿的書稿進入了編輯加工的環節,這就浪費了很多人的時間和人力。策劃不編輯審稿,也不能把握書稿結構的合理性,無法就稿件加工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同文字編輯進行全面溝通和交流,這樣很不利于文字編輯在加工中有效提升圖書的編校質量。
文字編輯整日埋頭于書稿中,他們中很多人內心不平衡,認為自己是為策劃編輯“做嫁衣裳”,不能從真正從心底將編輯加工的書稿看作是凝聚自己心血的成果,而只是為了完成文字任務而敷衍了事。工作中遇到疑問也懶得查、懶得推敲,只為確保稿件中沒有明顯的錯別字,疏通一下病句,只想保證校對差錯率在合格范圍內就行。書稿加工的質量可想而知。
同時出版社的文字編輯,應是策劃編輯最有競爭力的后備軍,如果文字編輯為完成書稿的編輯加工而忙于應付,則不利于選題策劃新生力量的培養。
審稿和加工是兩個不同的環節,是圖書質量保障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策劃編輯審稿重宏觀,從總體上把握和評價稿件質量,決定稿件取舍。而文字編輯加工的目標是使書稿達到出版標準,提高稿件質量。審稿是編輯加工的基礎和前提,編輯加工是審稿的延伸和補充,是審稿的細化和深入。對于策劃編輯而言,首先要審查稿件是否達到了合同原定的要求、選題是否適當。出版社管理中,應加強對策劃編輯審稿制的落實。也有人提出,應該讓策劃人員擔任書稿的二審或者三審[1]。落實策劃編輯審讀,不僅能夠避免書稿中出現政治性以及思想性的問題,減少技術性問題的出現,同時還能夠增強后期編輯的加工效率,對于書稿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出版社在成員績效考核的理念上也應作調整。在績效考核中,可以把不同編輯崗位的績效考核合二為一,對策劃編輯考核發貨碼洋,對文字編輯考核中,可以將文字審校和工作量根據一定的比例折算成碼洋,以計入考核。這樣有利于平衡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之間職責與利益的關系,增強兩者的融合[2]。文字編輯經過認真加工過的書稿,如果圖書獲獎,獲獎的各項獎勵應該對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共同頒發,文字編輯同樣也應該獲得一定的效益獎。同時在圖書出版物署名方面,也可采用改良辦法,改變只認策劃編輯是責任編輯的做法(也有的出版社是將加工編輯署名為責任編輯),可確立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共同擔任圖書責任編輯的辦法[3],從身份上將二者的職責統一起來。
加強文字編輯培訓制度。出版社應該經常組織文字編輯進行培訓,提高大家的書稿加工的實務能力。可將手邊編輯加工后的書稿或總編審讀后的書稿掃描投影,供編輯校對人員學習借鑒,避免一些常見的或有共性的錯誤出現,形成全社相對一致的書稿編輯處理共識,快速提高年輕文字編輯的業務水平。
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和管理模式,有利于調動文字編輯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對圖書質量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文字編輯在書稿加工工作中要樹立自己的格局、擺正態度,不應該將自己看作是從屬于策劃編輯的配角,認為選題策劃與自己無關。如果持有這種心態,就不能積極對待書稿、對待書稿中的問題,“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時間一長,就成了文字“加工匠”。具體在書稿加工中,不能只注重文字性加工和技術性加工,只改改標點符號、改改錯別字、改改病句,更要著眼于書稿的整體和全局,在內容安排上使篇、章、節的層次安排更具邏輯性。書稿加工過后,再將詳細、中肯的加工意見匯成報告,與策劃編輯交流,或者與作者交流,保持良好的協調互動。每接受一本書稿的加工任務,都應該看作是一次鍛煉的機會。
文字編輯還可以在書稿加工中培養自己的悟性。徜徉在書稿中,隨著知識和信息的逐漸積累,特別是與自己專業及方向相關的書稿看多后,可以增強自己的判斷、理解、分析能力,從書稿中學會對作者的學術水平進行判定,了解本書作者的優勢,感知該學科發展的方向,提高悟性。編輯能力的培養過程就是養成悟性的過程。對書稿的敏感度和悟性培養起來后,文字編輯無形中也就具備了一定的策劃能力。
一個優秀的策劃編輯應該是復合型人才,應該有著較深厚的專業素養和過硬的文字功底,除了能很好地策劃選題外,對組來的稿件比文字編輯更明了作者的寫作思路、編寫意圖,更能對書稿的創作思路、作品結構和風格等進行解讀和鑒別,故對書稿的框架、結構、內容進行修改時更能得心應手。有時候一部內容一般的書稿,經過編輯的妙心巧改會變成一部內容更好的圖書。反之,若策劃編輯完全放棄書稿加工,而文字加工編輯又不能很好地領會策劃編輯的意圖,或許會讓一部內容原本不錯的書稿,因為沒有能夠通過編輯認真巧妙的加工和提升而成為一部沒有特色的圖書。同時,策劃編輯參與審稿和加工,對作者的書稿提出具體切實可行的修改建議甚至提出作者沒想到的創意,則更能得到作者的尊重,增強了與作者的良好關系,之后也就能從優秀的作者那里得到更多更好的書稿。
另外,策劃編輯在策劃選題和組稿中不應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隨意涉足不熟悉的版塊選題,因為學科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很難做到相互對應,有些選題的編輯加工難度大大超出了出版社文字編輯的專業范圍,編校質量可想而知。對策劃編輯而言,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自己的主攻方向明確的選題上下功夫,確立品牌意識,力爭創造精品圖書。
所謂“上下同欲者勝,左右齊一者強”,在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分工的大勢下,雖然兩者在工作內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工作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高圖書質量,出更多的好書、精品書,所以,兩者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部分。策劃編輯和文字加工編輯在工作中應該互相理解,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方式;而出版管理者要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平衡責權利,通過相對合理、公正的措施來調節,保證圖書生產流程的順暢,這樣也利于出版社編輯隊伍的建設;作為編輯主體,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在書稿中自覺投入精力,努力優化和提升書稿內容,盡力將精心組來的稿件做成精品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