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仙華外國語學校,浙江金華 321000)
在美術教學中,要實施“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課堂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主陣地,也是落實教育理念的最主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們卻看到很多過于形式化的東西,課堂是有發酵但效率卻不高,課堂情境創設“千姿百態”、教學活動“花樣百出”……這些都有著“新理念”的堅強“支撐”,被看作是“新理念”的生動演繹。可“浮華背后”:課堂教學很多時候已缺失了它的真實和樸素,過于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對美術內容本身的著力卻少之又少,久違了教育教學的“理性”和“美術”!因此,新課程實踐警示要理性的詮釋理念,別讓課堂遠離它的真實和樸素。在美術教學中,有的教師在構建情境時卻進入到一個怪圈中,只為了找到與美術有關的情景及生活原型就想破了腦袋,但有的情境在設計時過于牽強,無實用性,更無實際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我們是否該追求簡約化的課堂,讓課堂回歸樸素和實用?那么,怎樣才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開放、自然地情境下領會美術學習的實質呢?
美術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美術教學是一種文化行為。美術教學的核心是美的體驗與創作,同時,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經歷也是有限的。要想使有限的教學時間變得高效,就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美術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盡量避免學生為了配合老師而“表演”的弊病,避免美術課堂“華而不實”的浮躁,才能使美術教學更有效。
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活動及材料情境的構建需要針對特點,為教學目標而服務。若干思考性問題、短小精悍的故事、多幾次實踐性操作等等,學生的參加熱情都可以被激發起來,激活其思維,目的在于能讓他們更好學習,并形成自身能力,并不專門為了構建氣氛而作秀。情境創設是為了可以成為美術課堂教學,以及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學初中七年級下冊冊《標志設計》一課時,運用對話模型,讓學生觀察各標志外形,猜一下設計靈感和設計理念等,使生活化中的問題逐步知識化,抽象成美術知識結構的問題,有效地促進了“猜”的能力的提高和深化。接著,又創設了一個“動手組合”的情境,最后讓學生將標志特點歸納,讓學生知識結構可更明確。同時,在標志設計中還可以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利用文化元素不設計標志,如將中國結的元素、京劇臉譜的元素等融入至標志設計里。
這樣的創設可以通過操作、驗證、觀察、分析等開展活動,有利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至美術問題,從具體到抽象、從解決到拓展過程,形成自身的一種能力和技能技巧。
美術教學不只要關心知識技能、方法及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創設情境活動及材料也要盡可能的有趣,同時可以融入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時,除了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內涵,還能更好的將文化融入到美術學習中。
如教學《奇特的視覺圖形——元素替代》,本課以闖關游戲的方法來進行美術教學,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打開“腦洞”。請你說說生活中圓形的物體有哪些?重復的不能舉手。發現學生能夠迅速的進入學習狀態,腦子開始“搜索”身邊的熟悉事物,接著很自然的進入闖關游戲。
第一關:請同學們在以下圖片中加上一些筆畫,使其改變成一種新的圖案。

第二關:請在以下物體當中將缺少的部位加上與之相似的或者有關聯的物體,注意不能是物體本身。

第三關:請每一組同學根據剛才的方法按本組題目來創造作品:
1.與時間賽跑2.吸煙有害健康3.保護地球4.精神食糧5.拒絕戰爭
本課的教學情景設計先從簡單的美術語言對美術圖形進行創意表述,再進行圖形思維訓練,層層遞進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最后結合前輩如荷蘭畫家埃舍爾、西班牙畫家達利、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德國視覺科學家邁克爾·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等為我們創造的眾多獨具匠心的設計圖形。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作者畫這樣的圖形,目的是什么?他想表達什么觀點?
其實,課堂教學環節設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簡潔有效。就本課而言,引導學生打開“腦洞”,即是“游戲”的開始,也是美術教學的開始,從第一關到第三關,層層深入,層層推進,壁筆者創設以游戲式的教學情境來實施課堂教學,易于理解,操作性強。縱觀整個過程,也是簡約、清晰、扎實,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滿足學生對于欣賞的欲望,又可讓他們在學習的基礎上提升各美術作品表現力,從而也能讓他們在后面的練習中進行更有效的表現,課堂樸素且不失效果。
美術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素養。其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過程,老師給學生一些基礎的點、線表現,給他們一個空間,他們就可以自由表現。解決美術核心在于引起學生去主動思考,提升學習活動的思維含量。要求人們的問題情境要具有思考性,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激活認知,帶動已知,引發學生廣泛的聯想和思考,用最好的主線,豐富學生體驗,用最好的組織讓學生可以有最大的收獲。
如教學《手繪學習筆記》時,課堂以“你今天的心情怎么樣?如果用線條來表現你此刻的心情你會怎么樣表現?”,結合范例梵高向上生長的樹以及伊萊思布魯斯特的一片樹林等圖片參考和欣賞,請學生們說一說“為什么梵高等藝術家用這樣線條來表現?”或“你覺得他們什么地方畫得很好,為什么?”。

學生得出不同的結論:線的主觀性,線的概括性。使他們產生了要組合成一個畫面可以有很多的表現方法。這一環節就要以讓學生真正欣賞到美術。自然、真實和樸素,從雕琢到質樸的回歸,有常態味道,也有原生態神韻,更利于學生全面成長,更利于教師創新發展。
托夫勒有句耐人尋味的名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它充分說明了人們要努力做到“授人以魚”,培養技能和技法的重要性。因此,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做到切實、有效。在倡導新課標理念的今天,人們經常聽到的美術課,往往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導入的,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情境導入,是游離于后面的教學過程的。久而久之,使本來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流于一種形式。
在《手繪圖表》一課中,有老師就是創設“周末邀請同學去你家做客,請你以口述路線的方式告訴你的同學”的情景來導入教學,讓學生發現口述路線的弊端是什么?學生很快得出結論:表達不清楚,很容易混淆,方位容易錯誤等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引發思考“我們還能用什么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嗎?”得出結論:運用圖表的方法。同時引發問題:怎么樣的圖表讓同學能簡單易懂,并牢牢銘記于心?
這樣的情境設計,極力把教學內容延伸到生活中,讓美術教學和生活實際相連,同時,又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實際觀察和操作練習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來化整為理性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又不失它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自己探究、學習、發現、領悟,每一種方法,都是拓展,每一處發現,都是精彩,每一處生成,都是最美,每一種體驗,都是收獲,這才是最好的。
當然,種種情境構建均是為了可以讓學生真正被美術課藝術感染,對美術產生興趣。但構建的目的不單為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還要處理好情境與美術的關系,那么如何在整個情境創設中有更多的收獲?如何在當前的后改革化階段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都是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穎的學習方式,如何摒棄看似豐富、表面花俏,用樸素的手段去落實實在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協同發展,是我們藝術教育者面對新課標急需解決的課題,這樣的美術課才是對學生負責的美術課。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一節節美術課堂中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從而更好推動美術的教育,讓學生的美術課堂可以更加豐富并充滿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