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慶文
淮南第十三中學(xué)高三1 班

春天,是一個鶯啼燕舞、柳暗花明的季節(jié);春天,是一個草長鶯飛、萬象更新的季節(jié);春天,也是一個興衰交替、包羅萬象的季節(jié)……古往今來,在春天里,風(fēng)流才子、遷客騷人懷著迥然不同的心境,用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幅或輕松閑適、或無盡愁思、或繁華滄桑的多彩畫卷。
根據(jù)《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曾去拜訪與柳永齊名的婉約派詞人張先。
宋祁命人通報說:“尚書欲見‘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
張先答道:“莫非是‘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
一唱一和,同對暗號似的。這段詼諧有趣的對白源自二人的兩首詞,即工部尚書宋祁的《玉樓春·春景》和尚書都官郎中張先《天仙子·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
先看宋祁的《玉樓春·春景》:
東城漸覺風(fēng)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詞的上闋描繪春日絢麗的景色。首句總說春光漸好;第二句專寫春水之輕柔;第三四句中“綠楊煙”與“紅杏枝”相互映襯,層次疏密有致,“曉寒輕”與“春意鬧”互為渲染,表現(xiàn)出春天生機(jī)勃勃的景象。下闋直抒惜春尋樂的情懷,“浮生”二字,點(diǎn)出珍惜年華之意;“為君”二句,明為悵惋,實是依戀春光,情極濃麗。
宋祁這首詠春詞隨意落墨,風(fēng)流嫻雅,一個“鬧”字點(diǎn)出繁花盛開之狀,卓絕千古。由此,他便獲得了“紅杏尚書”的雅號。
而張先《天仙子·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寫的是暮春夜色:
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fēng)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yīng)滿徑。
這首詞是張先的代表作,描寫詞人在家飲酒聽歌:午醉雖醒,卻傷春歸去,愁懷難解;傍晚顧鏡自憐,回憶往昔,感傷流年一去不返。
詞中名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廣為流傳,為人稱道。詞人因病未去府會,便在暮色將臨時到庭院閑步,借以排遣心頭的煩悶。天很快暗下來了,水禽已并眠在池邊沙岸上,夜幕逐漸籠罩大地。詞人本想趁月色賞夜景,不料云滿晴空,并無月色。正想回去,恰在此時,意外的景色變化在眼前出現(xiàn)了:風(fēng)起了,剎那間吹開了云層,月光露出來了,而花也被風(fēng)吹動,竟自在月光下婆娑弄影。這就給詞人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慰藉。
“破”“弄”二字,不僅境界盡出,還把詞人經(jīng)過整天的憂傷苦惱之后,居然在一天將盡時品嘗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復(fù)雜的心情,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給曲折傳繪出來,讓讀者也分享到了一些喜悅和無限美感。后人對這句的評價極高,如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評說:“心與景會,落筆即是,著意即非,故當(dāng)膾炙。”
然而,最美的季節(jié)在南唐后主李煜那里竟是那樣的不堪——
宋朝初建,割據(jù)一方的南唐后主李煜曾遣使到開封慶賀,向宋朝稱臣,并每年獻(xiàn)上大量金銀珠寶,以求自保。可是,開寶七年(974 年),宋太祖趙匡胤派曹彬為主帥,潘美為都監(jiān),率水陸軍十萬直指江南。城破,李煜被俘,押解至汴京,等待他的是囚徒般的生活。在一個寒雨潺潺的春夜,李煜從夢中醒來,追憶故國歲月,無限傷感,寫下了《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dú)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后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凄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后,實際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寫憑欄而見故國江山,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yīng),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于人世。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以白描手法寫出內(nèi)心的極度痛苦,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shù)形象。
李煜詞中流露的情緒實在是給宋朝皇帝添堵,據(jù)說,在他作《虞美人》一詞后,憤怒的宋太宗趙光義下令將其毒死。李煜的愁思,恰似一江春水,東流不復(fù)返,他的詞飽含血淚,卻就此開啟一個屬于宋詞的時代。
春天的絢麗多彩是個客觀存在,為什么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竟會如此迥異呢?
經(jīng)歷了漫長的寒冬的煎熬,草長鶯飛、百花爭艷的春天翩然而至,欣喜、激動之情人皆有之,而文人墨客往往更為敏感,更加憐惜,更想抒懷,甚至想要一直擁有,而每個人面對春景的心情、處境以及態(tài)度又各不相同,于是贊春、賞春、惜春、傷春的詩文滾滾而至。世間越是美好的事物往往越是讓人感覺容易消逝,所以,描寫春天的詩文中更多的是惜春和嘆春。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得意時不忘乎所以、失意時不一蹶不振,達(dá)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呢?
首先,要提高認(rèn)識。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shù)。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興衰更替的過程,生命都是一個過程,喜怒哀樂就是其中內(nèi)容,曲折起伏必然是常態(tài),天下沒有平坦筆直到底的大道。一般人都能明白個中道理,而一旦處于其中某個節(jié)點(diǎn),則往往陷于其中而怨天尤人。處變不驚,蓄勢待發(fā),順勢而為才是高人。
其次,要端正心態(tài)。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如果非我所有,絲毫不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得到了珍惜曾經(jīng)擁有,失去了不想天長地久,人生就是在得失的過程中變得有味道、有意義。
最后,要有所作為。人生價值的高低,不在于你曾經(jīng)擁有多少,而在于你對家庭和社會貢獻(xiàn)的大小。人生的苦惱就在于患得患失,一個人如果常常想著為家庭做了什么、為社會做點(diǎn)什么,就不會有太多的煩惱和太大的戾氣,就會變得很陽光、很可愛。
古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等往往有得,我在這最美的季節(jié),誦讀古圣賢的詩文亦有所感所悟,捧呈于此,敬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