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小華
一個班集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家庭中每個成員的成長都與這個大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學之間的互助、合作、友愛等行為或情感關系,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促使班集體的每位成員保持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心態,提高對班級的滿意度,能夠鼓舞學生的士氣,從而有利于每位同學積極地投入班級的各項事務中,為實現班級的目標而努力。一個班級如果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在學習方面就很容易形成奮發向上、互幫互學的良好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可現狀是,每個班里都不免有幾位讓老師頭疼的調皮生,這些學生經常在班級制造麻煩,是班級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班主任關注的重點。不過,問題生的平時表現往往只是一種假象,教師只要深入了解他們,找到教育的切入點,對他們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用愛心與耐心換取他們的進步。
魏書生老師編著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民主管理與科學管理就是班集體這只鳥的兩翼,缺少任何一方,班集體就無法騰飛。無規矩無以成方圓,一個有序的班級,必須擁有嚴格的制度管理。沒有嚴格的管理、嚴明的紀律,就會導致班風散漫、班紀松弛、班級管理失控,就不能保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意味著班級管理的失敗。因此,在接任一個新的班級時,我都會從原來帶班的老師那里了解班上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魏書生班級自主管理細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將班級的日常學習生活秩序納入規范管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管住學生,而是讓學生學會自己管自己。如:我的班上有位叫“張小飛”的同學,他脾氣暴躁,又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自以為是,經常惹是生非……由于他的緣故,班級無法形成良好的班風,每周的一日規評比差不多都是墊底。為了幫助他懂得遵守學校的紀律,愿意聽別人的提醒;為了讓每個成員都能嚴格遵守紀律,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在制定班級自主管理細則之前,我與張小飛提前進行了認識性交流。交談中了解到他也有一些榮譽感,也不想自己的班級評分最差;自控能力差的他由于不明確扣分細則經常被校小督查扣分。根據了解的實際情況,我從班上挑選了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幾個平時所謂的“調皮生”共同參與對班級管理的制定,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討論,我們班的班級自主管理細則得以確定。我特意給他們每人打印了一張管理細則,并又一次與張小飛進行了交流,在認可他幫忙的同時對他提出了帶頭遵守的要求。在他驚訝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很感動我對他的信任。在后面的實施過程中,我不忘陸續對他提醒與鼓勵,發現他能努力去遵守自己參與制定的班級自主管理細則。
采用民主的管理形式,即班級的事務由師生共同參與管理,部分事務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決定(班主任要做好引導和監督)。這會使同學們的班級主人翁意識得到增強,使每個人感覺到班集體是“我”的班集體,班級的管理與“我”息息相關,“我”也是班級的管理者。“嚴”字當頭,從而創造一個有序空間。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會經常發生一些讓老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學生不可理喻,或學生搞“惡作劇”,或學生和老師持對立的態度……如果老師沒有了解事情發生的真實情況,不講究策略,教育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在一次數學課下課后,我剛準備邁出教室,張小飛的同桌就追了上來,哭訴道:“老師,張小飛沒經過我的允許就拿走我新的筆擦,我只說了一句‘自己也有為什么要用我的’,他就把我的筆擦割成這樣了。”只見,這位同學的筆擦被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了。在安撫這個女生的同時,我意識到這時的批評與指責對“以自己為中心”的張小飛最多只能換來一時表面的屈服,只有給予其心靈上的觸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發現張小飛也有一塊跟同桌一樣的筆擦,卻舍不得用。于是,我就巧用“教育36計”中的第14 計——以其道治其身,即用他對待別人的方法態度去對付他,讓他體會別人的感受。第二節課,我向他借用與同桌一樣的新筆擦,下午故意把(早上他弄碎的)筆擦還給他,并不好意思地說:“放在講臺桌上,不知被誰弄成這樣了,你覺得這個人有可能是誰?想讓老師怎么處理這個人?”看到自己心愛的新筆擦變成了這樣,張小飛火冒三丈,立即就怒吼道:“是誰把我的筆擦弄成這樣……”
在具體的事件中,我讓他內心體會到了被人破壞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感受。我借助發生的事件,適當地對他進行了引導:老師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你肯定很想找到這個同學,并要他賠還給你,對嗎?其實把筆擦弄成這樣的那個人老師已經找到了,你想對他說什么?這時的他憤憤地說:“當然要賠了,老師你還要狠狠地批評他,罰他抄作業。”我告訴他這些碎筆擦就是他早上造成的,引導他學會換位思考,讓交流起到了觸動心靈的作用,他第一次主動地、發自內心地向同桌道歉。
任何學生都是有自尊心的,沒有一個孩子愿意自己被別人批評時有第三個人存在。問題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發生一些讓人不快的、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在處理這些事情時,不一定要直接針對事件本身,在公開場合教育學生時,教師一定要注意策略。教師可以先緩一緩,根據教育的需要創設適合的氛圍,對學生旁敲側擊,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思考、去感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從而改正。
一天,語文老師向我傾訴:“張小飛他太自我了,從不顧及班級和其他任何人。對于別人的要求也置之不理,今天還跟我頂嘴,說我就是針對他,一點都不會尊重老師……”通過了解后知道,他在本子上亂涂,被語文老師撕掉了要求重做,他就一直認為語文老師針對他,根本不愿理會語文老師的要求,直接把撕掉的再粘貼上去。此時,我如果也去批評他,只會更加激怒他,只讓他自己意識到錯誤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從其他班級借了兩個本子(一本又臟又難看,一本書寫認真美觀),然后告訴學生,要借助這兩個本子開展一節班會,主題是“本子的主人,我想對你說”。同學們圍繞著幾個問題暢所欲言,如:看到本子,你覺得本子的主人是一個什么的人?如果你是檢查作業的家長或老師,你會怎么想?本子的主人怎么做會更好?……這樣自由交流、自由發表意見的班會很受學生的歡迎,學生一個個激動不已,都從正確的方向來發表自己的想法。我抓住機會讓張小飛發表自己的言論,當我肯定他的觀點時,他反而紅了臉。此時我心里已經明白了,今天同學們的觀點對他起到了幫助,讓他有了正確的認識。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或者說,一個沒有愛心的教育工作者,就談不上什么教育藝術,教師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接受每個有缺點的孩子,時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著想。在教育和轉變張小飛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教師只有廣泛、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不要以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調皮搗蛋的孩子,要用自己的愛心去感染、感動學生,滿足他們的正當需要,給他們創設表現的機會與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并借助每一次的展示收獲學生的認可與接納,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芬芳的玫瑰可謂集嬌美和陽剛于一身。人們欣賞它美麗姿容的同時,也懼怕它那鋒利的刺。在采摘它的同時,要時時留意花間的“刺”,講求方法,處處留心,才能抱得鮮花回,滿指有余香。
張小飛這孩子反應快,平時自恃聰明,不愿意聽別人的建議,但求認可的欲望強,總想引人注目。雖然總是給老師與班委創造困擾,但是腿腳勤快,只要老師交待的事他都樂于去做。為了讓他發揮長處,我安排他每天去關注、記錄一日規評比欄中班級的得分情況,利用午讀的最后幾分鐘,讓他向班級同學匯報每天的班級得分情況及注意事項。從這之后,我發現被扣分的同學名單中,他的名字出現頻率越來越低了,他在完成這項任務中既展示了自己,滿足了讓人注目的心理需求,也時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紀律、改變自己。
孩子很希望獲得大人的表揚和夸獎,但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總是將贊美給了表現好的、成績好的學生,對問題生的鼓勵和表揚因機會太少而往往被忽略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越是各方面都表現差的孩子,對贊美的渴望就越強烈,因為他們受表揚的機會太少了。教師對于“調皮搗蛋”的學生應多給予一點寬容和理解,多一點溝通,多一點賞識和激勵,多一點愛。
比如:張小飛經常調皮搗蛋,還喜歡捉弄同學,喜歡他的同學少,被表揚的機會更少。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自以為是的他經常弄巧成拙。為了讓他收獲表揚,我不放過任何一次表揚他的機會,如作業的點滴進步、能謙虛接受別人的提醒、連續一周都能匯報記錄班級的一日規得分情況……慢慢地,在表揚中,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如果能抓住各種契機,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每個認可都是進步的積累,每一句贊許都是一份信心的提升。有時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獲得問題生的信賴,會激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轉化問題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懂得走“進”學生的心里,尋找教育的切入點,找準解決問題的策略,絕不能因為一兩次的教育失敗而放棄。當教育開始起效的時候,教育者更需進一步愛護與督促,讓問題生最終走入優秀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