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洋 陳章 李銀銀 吳昌興 姜忠旭



摘要? ? 為了探索施用綠聚能復合肥與施用硫酸鉀復合肥在水稻形態特征、產量及其構成因素上的差異,在上海農場17生產隊和4生產隊采用大田小區試驗的方式開展了試驗,對水稻整個生育期進行跟蹤調查,并在成熟期測定產量。結果表明,水稻施用綠聚能復合肥較施用硫酸鉀復合肥的肥效快,持效性好,并且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關鍵詞? ? 水稻;綠聚能復合肥;硫酸鉀復合肥;產量;形態特征
中圖分類號? ? S511;S147.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7-0013-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當前水稻單產已趨于穩定狀態,需要尋求突破。水稻是一種需肥量大的作物,目前生產上最常用的肥料有尿素、復合肥。其中,常規復合肥所含的氮、磷、鉀比例為15∶15∶15,可以通過尋找新的高效復合肥來達到增產的目的[1]。
2019年,上海農場在水稻大田施用含氮、磷、鉀比例為16∶14∶16的綠聚能復合肥,探索與施用硫酸鉀復合肥相比在水稻形態特征、產量和效益方面的差異[2]。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概況
本試驗設在上海農場17隊一排6號和4隊二排10號田內進行,土壤特性為偏黏土,地力中等以上,前茬作物為小麥。
1.2? ?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供試肥料為綠聚能復合肥(16-14-16),價格為2.61元/kg;硫酸鉀復合肥(15-15-15),價格為2.2元/kg。
1.3? ? 試驗設計
本試驗以17隊一排6號條田為主,4隊二排10號條田數據供參考。17隊一排6號條田于6月14日完成播種,播量為240 kg/hm2。4隊二排10號條田于5月26日完成播種,播量為202.5 kg/hm2。17隊以綠聚能復合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用,4隊僅在施平衡肥時用綠聚能復合肥代替硫酸鉀復合肥,各處理具體設計如表1和表2所示。各處理在整個生育過程中其他生產管理措施相同。
1.4? ? 調查內容及方法
1.4.1? ? 群體動態。跟蹤調查播后至齊穗期水稻的生長情況;每周觀察并記錄各處理的葉齡和群體。
1.4.2? ? 形態特征。于水稻成熟期,分別測量17隊條田和4隊條田各處理水稻的株高、節間長、節間數、穗下節間長和穗長等形態特征[3-4]。
1.4.3? ?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水稻成熟后,分別在17隊條田和4隊條田的各處理中各取樣0.25 m2,4次重復,進行曬干、脫粒,測得實際產量;通過測定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和結實率,計算出理論產量[5-6]。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群體動態變化
由表3可以看出,17隊條田和4隊條田試驗點處理A與CK1的基本苗和成穗數差異均不顯著。由表4可以看出,17隊條田在7月31日之前處理A群體始終大于CK1,在CK1補充了平衡肥之后群體大于處理A,但最終成穗數基本相同。由表5可以看出,4隊條田7月31日之前生產措施相同,群體變化基本一致;7月31日施用平衡肥后,處理B群體較CK2偏高,兩者最終成穗數差異也不明顯。
2.2? ? 形態特征
在水稻成熟期對17隊條田和4隊條田各處理的株高、節間數、基部第一二節間、穗下節間和穗長等形態特征進行測定。由表6可以看出,處理A與CK1相比,除基部第一節間外其余形態特征均偏大;條田處理B除節間數外,其余形態特征均小于CK2。節間的長度可能與水層管理也有一定的關系。
2.3? ?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由表7可以看出,處理A水稻產量構成因素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均略高于CK1,最終17隊條田的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趨勢一致,即處理A均高于CK1;4隊條田處理B的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與17隊條田表現出基本一致的趨勢。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施用綠聚能復合肥較施用硫酸鉀復合肥的水稻群體增長快,表明綠聚能復合肥肥效快;將其作為底肥一次性施用與等量的硫酸鉀復合肥分2次施用最終成穗數差異不顯著,表明綠聚能復合肥的肥效持久性也較好。與硫酸鉀復合肥相比,施用綠聚能復合肥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且綠聚能復合肥的肥效持久,作為底肥一次性施用可以減少1遍施肥的機械費用。
本試驗探究了綠聚能復合肥與常規硫酸鉀復合肥在水稻上的應用情況,試驗中人工取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每個處理均取了4個重復,試驗結果還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本試驗是為了尋求能夠使大田增產的新型肥料,大田直播稻的均勻性有一定差異,并且整個生育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生產管理措施差異都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試驗設計時,試驗點綠聚能復合肥是作為底肥一次性施用,而對照點相同量的硫酸鉀復合肥是分2次施用,施肥時間和次數的不同會對試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并且肥料試驗僅進行了1年,不具重復性,數據僅供參考。下一年進行重復試驗之前會設計相同施肥量、時間、次數的對照,減少變量,使得結果更加可靠。
4? ? 參考文獻
[1] 陳秀梅,徐桂紅.中東綠聚能肥料在水稻上的應用肥效試驗報告[J].農民致富之友,2014(4):144-145.
[2] 丁珊,姜忠旭,劉榮,等.綠聚能復合肥對水稻的作用[J].農業與技術,2015,35(10):11.
[3] 李必忠,侍瑞高,張永進,等.高分子復合肥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試驗[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14):24.
[4] 楊瑞平,王偉中,唐伯平,等.不同肥料與鹽堿土混合處理對水稻苗期生長與生理的影響[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8,35(6):30-34.
[5] 汪專政.不同有機-無機復合肥在單季粳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9(17):17.
[6] 龔明強,陳國平,楊景,等.幾種復合肥對水稻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