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晨
摘要? ? 本文介紹了萊州地區白眉野草螟的發生情況、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并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3個方面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為實際生產提供科學參考,促進萊州地區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 ? 白眉野草螟;發生情況;發生特點;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山東萊州
中圖分類號? ? S435.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7-0125-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屬鱗翅目螟蛾總科草螟科野草螟屬,對作物破壞力大。萊州市2次打破全國冬小麥最高單產記錄并保持至今,糧食產量常年位居煙臺市第1名。2010年春季,首次在萊州市三山島街道趙家村小麥上發現白眉野草螟,其造成的危害大,呈蔓延暴發之勢,甚者造成小麥絕產。現對白眉野草螟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進行介紹,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參考。
1? ? 發生情況
2010年春季,白眉野草螟首次在萊州市三山島街道趙家村小麥上發現,破壞嚴重,造成小麥減產。2013年3月在山西晉城澤州區山地丘陵麥田上首次發現白眉野草螟,發生范圍涉及4~5個鄉鎮,發生面積接近666.67 hm2。近年來,白眉野草螟雖然沒有大面積暴發的趨勢,但是依然對萊州市小麥安全生產造成威脅。
2? ? 發生特點
白眉野草螟幼蟲喜陰暗潮濕的環境,在小麥返青拔節期開始為害小麥,可進行轉株危害,一般沿著麥田畦壟危害。喜晝伏夜出,白天吐絲結網藏于土縫間或根莖處,夜晚出來取食,一般取食小麥苗的莖基部和葉片部分,造成葉片出現孔洞,甚者麥苗被齊根咬斷,麥莖折斷,麥苗萎蔫枯死,造成缺苗斷壟[1]。白眉野草螟發生嚴重的地塊,可以導致小麥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絕產。
3? ? 發生規律
白眉野草螟耐寒性強,在春季復蘇活動開始較早。據萊州市植保站田間調查發現,1月中下旬,田間能查見麥田莖基部或葉片缺刻、孔洞等較輕受害癥狀,發生地塊呈點片狀分布[2]。挖其周圍土壤,可見2~3齡幼蟲以及蛹羽化后的空繭。隨著氣溫的升高,幼蟲生長發育迅速,取食量增大,破壞性增強,幼蟲在3—4月取食危害最嚴重,此時田間主要為2~3齡幼蟲。4月后,田間幼蟲大多發育為4~5齡幼蟲,部分嚴重地塊已出現缺苗斷壟現象。幼蟲有夏滯育習性,自5月上中旬開始,逐漸停止取食,以老熟幼蟲進入夏滯育狀態[3]。9月上旬,夏滯育的老熟幼蟲開始打破滯育,羽化為成蟲。成蟲具有趨光性,雄蟲的活躍程度高于雌蟲的活躍程度,雄蟲白天躲藏在地面枯枝秸稈間或玉米葉片下方,夜晚活動交配,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成蟲集中進行交配產卵,卵產在土壤顆粒縫隙中或土表,卵單粒散產,有聚集趨勢。卵孵化后,以低齡幼蟲在麥田中越冬。
4? ? 防治方法
4.1? ? 農業防治
小麥及玉米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清除田間覆蓋物,例如秸稈、麥糠和雜草等,也可使用秸稈腐熟劑,去除麥茬,減少地表覆蓋物,破壞害蟲的生存環境。在收割小麥換種玉米時實施機耕深翻、耙耱鎮壓等措施,使土繭暴露,利用夏季中午的極端高溫殺死其內滯育的幼蟲[4-5]。
4.2? ? 物理防治
白眉野草螟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對黑光燈有較好的趨性。在發生嚴重地塊,于9—10月在麥田周圍安裝振頻式殺蟲燈,誘殺成蟲,然后集中消滅,最終控制蟲口基數,以降低田間成蟲數量和產卵基數,減少后代的危害。白眉野草螟夏滯育繭不耐水淹,根據這一特性,可在麥收后,徹底耕翻灌水,破壞其滯育繭和越夏場所;或者是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利用夏季降雨,延長田間積水,有效降低越夏種群群體數量,減輕危害。
4.3? ? 化學防治
小麥播種前,可用5%毒死蜱顆粒劑12.0~37.5 kg/hm2撒施;或用5%辛硫磷顆粒劑30 kg/hm2或3%辛硫磷顆粒劑45~60 kg/hm2,加細土450~600 kg/hm2拌勻進行土壤處理,開溝施或順壟撒施,然后覆土。春季氣溫回升,小麥返青期是用藥的最佳時期,可選用有胃毒、觸殺作用的毒死蜱和辛硫磷,如用48%毒死蜱乳油3 000~3 750 mL/hm2澆地時灌入田中,或40%辛硫磷1 050 mL/hm2、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噴灌麥苗,可將噴頭擰下或直接噴小麥根莖部,注意藥液量要大,保證滲到小麥根圍害蟲藏匿的地方[6]。另外,還可以進行拌種處理,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20 mL,兌水200~300 mL,拌麥種10 kg。此方法的效果略差于毒土法。
5? ? 參考文獻
[1] 陳付強,武春生,張云慧,等.小麥根莖新害蟲:白眉野草螟的鑒定[J].植物保護,2014,40(5):130-132.
[2] 彭赫.小麥害蟲白眉野草螟生長發育與防治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3] 曾娟,姜玉英,王海英,等.白眉野草螟的生物特性和監測防控對策[J].應用昆蟲學報,2014,51(3):814-818.
[4] 曾娟,秦引雪,陳會剛,等.秋播辛硫·甲拌磷土壤處理對麥田白眉野草螟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2015,41(6):217-220.
[5] 程登發,張云慧,李祥瑞,等.警惕!小麥出現新害蟲:白眉野草螟[N].農民日報,2013-9-30(3).
[6] 王玉堂.小麥新害蟲:白眉野草螟的發生與防治[N].山東科技報,2013-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