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摘要? ? 本文總結了稻蟹豆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包括稻田改造、蟹苗選擇放養、稻苗優化配置、適時種植埂豆、科學投放餌料、凈化水質、稻蟹除害等環節,分析了養蟹稻田的土壤狀況、生態環境、田間生物結構以及種養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以期為稻蟹豆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稻;河蟹;大豆;綜合種養模式;效益;遼寧盤山
中圖分類號? ? S511;S529;S966.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7-0209-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稻養蟹、蟹助稻、稻增產、蟹豐收”,這是盤山縣稻蟹綜合種養模式所帶來的稻蟹雙贏效果的真實表述。稻田養蟹與渠埂種豆已被稻農廣泛認可,稻蟹綜合種養已成為當地農民的新興產業,盤錦河蟹也成為了地產標識。
1? ? 稻蟹豆綜合種養技術模式
稻田養殖成蟹的主體技術包括嚴格選種、合理放養、優化配置、科學投餌、調節水質、防病除害、加強管理等,創造適合水稻和河蟹共生的環境條件[1-2]。在灌排水渠壩埂種植大豆、蔬菜、玉米等作物,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以及抑制雜草生長。
1.1? ? 養蟹稻田的施工改造
稻田改造的要點是“深溝高畦”,以解決水稻不宜長期淹水和河蟹不能缺水的問題,達到既滿足河蟹生長發育、又適合水稻高產栽培的田間環境,水稻與河蟹協調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田塊四周挖環形溝,環溝距田埂50~60 cm,環溝寬50~60 cm、深40~50 cm。面積較大田塊田間挖“井”字形、“十”字形或條形溝。蟹溝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0%~15%。在養殖田一角或溝邊按養殖面積1/4修建暫養池,暫養池深度以1 m左右為宜;也可利用坑塘、溝渠等進行暫養。
1.2? ? 蟹苗投放與養殖管理
蟹苗養殖的要點是“早放精養”。早放河蟹,使雜草在萌芽狀態、害蟲在蟲卵或幼蟲狀態即被取食,達到生態除草、防蟲的效果。暫養池、養殖田在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為450 kg/hm2左右。蟹苗選擇肢體完整、活力旺盛、體色有光、無寄生蟲附著、規格整齊的一齡扣蟹,規格以80~120只/kg為宜。放養前進行扣蟹消毒。暫養從3月下旬開始,5月10日前結束。稻田在水稻移栽1周后進行放養,均一次性放足養殖數量。暫養投放密度為6萬~9萬只/hm2,稻田投放密度為7 500~10 500只/hm2。餌料投放采取“動植物餌料搭配,兩頭精、中間粗”的原則。日投餌量占河蟹體重的10%~15%;餌料投放要根據季節、天氣、水色、攝食量等而定,注意做到定時、定位、定質與定量[3]。
1.3? ? 水稻移栽秧苗配置
稻苗移栽的要點是“邊密中疏”,將河蟹養殖溝的秧苗轉移到種植田后,調控水稻的通風透光狀況。采取溝邊增加密度、中間寬窄行距(由30 cm改為40 cm+20 cm)的秧苗配置形式,移栽21萬穴/hm2左右。環溝兩側水稻密植,利用邊行優勢彌補環溝占地減少的水稻穴數,保證總體上水稻移栽穴數不減少。寬窄行距能夠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便于水稻生長后期河蟹活動。移栽時間適當提早;除草劑選用高效低毒藥劑,采取移栽前封閉除草的措施,河蟹放養后不再用藥,人工拔除雜草。
1.4? ? 渠埂種植大豆或其他作物
渠埂種植的要點是“稀植矮化”。水田泡田后水稻移栽前適時搶種,既可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熱資源和渠埂高度帶來的邊行優勢,又不影響水稻后期生長。渠埂養分充足,密植容易使大豆營養生長過旺,導致結莢減少并引發水稻邊行病害。因此,通常渠埂兩側各進行1行穴播,穴距20~25 cm,每穴播3粒。在大豆盛花期噴施矮壯素,以控制高度、促進分枝,從而減輕其對水稻影響。渠埂種豆最好鮮食,清空渠埂,改變水稻后期通風透光條件。
1.5? ? 稻蟹共生期的田間管理
稻蟹共生期的田間管理要點是“蟹壯稻豐”。河蟹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多次蛻殼,蛻殼期是河蟹生長的敏感期,需要通過加強管理來提高成活率。一是調控水質。夏季高溫每周換水1次,春、秋季節每2周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1/3左右,先排后灌,水溫變幅3 ℃內。每15 d潑施生石灰1次,用量為15~20 g/m3。定期施用底質改良劑等清理沉底殘餌。二是病害防治。做好預測預報;治療采用微生態制劑,增強抗病能力,促進河蟹生長,改善水質。三是巡田防逃。觀察田間水質的變化和河蟹攝食等情況,檢查并及時修補防逃設施,清除河蟹天敵。四是水稻施肥。多施有機肥和生物肥,減少化肥用量;化肥追肥時要避開河蟹蛻殼期,采取少量多次的辦法。
2? ? 稻蟹豆綜合種養模式分析
2.1? ? 稻田土壤性狀
連續多年的定位監測結果顯示,養蟹田土壤有機質、全氮、全鉀和水解性氮含量增加明顯,平均每年增長幅度分別為3.52%、3.19%、5.94%和5.89%。生育期內微生物總量增加1.65倍,水稻根際土壤特殊生理類群細菌總量明顯提高,表明養蟹稻田的土壤微生物更活躍,對肥料分解利用更有利[4]。渠埂種豆由于水田肥力較高,溶于水中的肥料被土壤毛細管吸至田埂,可滿足大豆生長需要,無需施肥;大豆根瘤菌吸附空氣中的氮,進一步培肥田埂土壤,經與田土交換,起到培肥土壤作用。
2.2? ? 田間生態環境
養蟹稻田通過養蟹溝對田塊的分割以及水稻寬窄行距栽植等形式,提高養蟹稻田的通風、透光、降濕和增溫性能,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優化植株株型結構(基部節間縮短、上位節間伸長、莖粗增加)和水稻群體結構,增強莖稈強度和抗倒能力,為水稻高產、穩產提供保障。養殖溝為水體應對氣溫的變化提供了緩沖,營造了河蟹良好的生育場所[5]。渠埂種豆可以抑制田埂雜草生長,充分利用水稻生長前期田埂上優越的光、溫、水、肥等條件,促進大豆快速生長;大豆植株較矮,對水稻生長影響較小。
2.3? ? 田間生物結構
稻蟹豆種養模式中,田間共生稻蟹、渠埂種植大豆、溝渠生長水草,增加了植物多樣性,營造了利于水稻害蟲天敵棲息和繁殖環境,進而增加有害生物天敵的種類和數量,控制水稻有害生物滋生[6]。河蟹捕食稻飛虱、稻潛蠅等害蟲,取食田中多數雜草嫩芽(對野慈姑等雜草的防效90%以上)。河蟹活動刺激水稻植株健康生長,提高抗病能力;水稻寬窄行距種植形式等創造了抑制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渠埂種豆還能提高水田種植的整體美感。
2.4? ? 種養效益狀況
水稻由于采取寬窄行距種植形式,改善了中后期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產量會有所增加。河蟹、大豆和諧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為科技創新技術模式,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以水稻平均產量為9 000 kg/hm2(平產)、產值2.7萬元/hm2、純利潤為1.5萬元/hm2,河蟹的平均產量為450 kg/hm2、產值達2.7萬元/hm2、純利潤為1.5萬元/hm2,大豆平均產量為225 kg/hm2、產值900元/hm2、純利潤為750元/hm2計算,較單獨種植水稻增加純收入15 750元/hm2。即使考慮稻蟹綜合種養水稻存在減產可能,按減產1 500 kg/hm2計算,其效益仍可增加1.2萬元/hm2以上。
2.5? ? 稻蟹種養綜合分析
稻蟹豆綜合種養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土壤、水、生物資源,可更好發揮稻田種植功能、養殖功能和生態功能。養蟹稻田水溫有利于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生長,為河蟹提供部分餌料,河蟹取食雜草和捕食害蟲,減少農藥使用;河蟹活動疏松土壤,其排泄物能夠培肥地力、促進水稻生長;稻株繁茂為河蟹提供適宜棲息場所,形成了田間種稻、水體養蟹、蟲草蟹餌、蟹糞肥田、蟹稻共生的生態種養模式。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相結合,達到了保障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7-8]。
3? ? 稻蟹豆綜合種養模式發展建議
3.1? ? 加大稻蟹種養技術研發力度
選育與引進優質河蟹品種,研發優質蛋白飼料,依據河蟹生育規律和季節搭配不同種類和相應數量餌料,提高稻田養殖河蟹的產量和品質。選育優質抗病耐淹水稻品種,適應養蟹稻田需要,保持適當水層的生長環境。篩選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生物制劑,防止化學藥劑傷害河蟹。研究稻蟹種養模式配套機具,提高機械化程度。
3.2? ? 培育稻蟹種養產品市場品牌
通過推廣應用稻田綜合種養的生態環保及可持續農業生產模式,強化水稻、水產的品牌效應。加強蟹田大米、河蟹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健康理念宣傳,提升自身品牌價值。擴大市場影響,實行訂單化生產,避免捕撈后隨行就市銷售對養殖業者收益的波動影響,進而減少出現稻蟹綜合種養面積的波動。
3.3? ? 建立稻蟹特色種養產業模式
隨著蟹田有機大米或綠色大米認可度的逐步提升,帶動大米銷售價格一定幅度的提升。通過打造稻田養蟹產業鏈條和河蟹、大米知名品牌等措施,品牌效應帶動收入增加。發展類似果園采摘類的捕撈休閑、觀光農業,提升稻田養殖的經濟和文化價值,帶動稻田養蟹收入進一步增加。
4? ? 參考文獻
[1] 徐敏,馬旭洲,王武.稻蟹共生系統水稻栽培模式對水稻和河蟹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9):1828-1835.
[2] 李巖,王武,馬旭洲,等.稻蟹共作對稻田水體底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7):838-843.
[3] 王昂,王武,馬旭洲.稻蟹共作模式的發展歷程和前景展望[J].吉林農業科學,2013,38(3):89-92.
[4] 羅喜秀,李成芳,陳燦,等.稻蟹共作模式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9,33(5):352-355.
[5] 徐敏,馬旭洲,王武.稻蟹共生系統水稻栽培模式對水稻和河蟹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9):1828-1835.
[6] 劉恒.發展稻蟹共生種養產業推進鄉村振興[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8):136-137.
[7] 孔令富,盧玉發,向磊,等.曲靖市蟹稻綜合種養技術探析[J].科學養魚,2019(8):31-32.
[8] 劉德建.山東稻蟹生態共生種養試驗研究[J].中國水產,2016(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