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朋
1.
最近幾年,網上經常會流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你放進一個房間,溫度正好,吃喝不愁,還能上網,就是不能出門,你可以待多久呢?
不少網友表示:還有這種好事?我一輩子不出來都行。
沒想到,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場蔓延全國的新冠肺炎,把這個假設變成了現實。在這段特殊時期,大多數普通人能為國家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不亂跑,老老實實待在家里。
結果是怎樣呢?實現“夢想”的我們真的更幸福了嗎?真相是:很多人開始感到憋悶、煩躁、百無聊賴,各種復雜的感受都有,就是沒有當初想的那么開心。
其實原因很簡單——快樂,需要一定的落差和摩擦力。絕對的理想環境,養育出來的不會是幸福,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2.
電視劇《士兵突擊》的主人公許三多有一句經典臺詞:“別讓自己活得太舒坦了,太舒坦,就會出問題。”乍聽這話你可能無法理解,我們每天學習、工作,最終不就是圖個舒坦嗎?那目的達到了,還不好嗎?
這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滿足與安全的需要,僅僅是我們人類需求中,很底層的一小部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渴望歸屬感,尋求被尊重,并期望實現自己的價值。
總的來說,我們真正追求的,并非享樂,而是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意義。
所以影視作品中的許三多,哪怕沒人要求,也要自覺地整理內務,踢正步,帶著小伙伴們修路。爭取“好好活”,并“活出點兒人樣來”。
所以現實生活中,80多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仍然堅持健身,勤奮工作,治病救人,攻克醫學難題。
3.
安逸的“理想環境”并非孕育幸福的土壤,難道說忙碌才是幸福的來源嗎?
確實如此。只不過,這種忙碌是有條件的。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流”,被譽為人類幸福的秘密。當人處于心流狀態時,會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時光流逝,達到一種忘我境界,就像是藝術家創作時的狀態。不過,想要進入這種狀態,有幾個必備前提:專注;目標明確且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將任務視為游戲。
從這幾個前提中,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我們平時并不覺得忙碌并快樂著。日常的我們,或缺少一個明確的目標,或一邊看著課本,一邊擔憂著考上重點學校的概率。更重要的是,我們無法用放松的心態,把眼前的事看成是游戲。
只有當你真正享受做事本身時,它才會用幸福感回報你。
可怎么才能心無旁騖,專注當下,用一種放松的心態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呢?這就又要說回這次的疫情。災難絕不是好事,但它讓我們每個人第一次切身感覺到,自己離死亡那么近。這是一個珍貴的提醒。中國人回避談論和思考死亡,從孔子開始就是這樣,所謂“未知生,焉知死”。然而真誠地面對一次死亡,思考一次生命的有限性,是一堂彌足珍貴的必修課。
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總有一天將與我們再無任何關系。放松下來,一邊好好努力,讓人生這場“大夢”做得更精彩些,綻放得更絢爛些,同時不患得患失,把失敗也一并看成幾十年旅途中的小小體驗,時刻保持平常心。
4.
有一本書,叫《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面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商人,派兒子去向智慧大師討教幸福的秘密。少年在沙漠中跋涉多日,最終來到一座美麗的城堡。城堡里一派熱鬧的場面:商人進進出出,人們在熱鬧地聊天,樂隊演奏著曼妙音樂,桌上滿是珍饈佳肴。
聽完少年的來意后,智慧大師遞給他一把茶匙,并在里面滴了兩滴油,說:“拿著它在城堡里隨便轉轉吧,但別讓油灑出來,兩小時后回來。”
少年開始沿著臺階上上下下,雙眼緊盯著茶匙不放。兩小時后,大師問他:“你看見餐廳里的波斯地毯和花園中的奇花異草了嗎?”少年搖頭說:“我只顧著茶匙了。”大師讓他再逛一次。這回,少年把美好的風景與事物看了個遍,可回到大師身邊時,茶匙里的油已經灑光了。
“這正是我要給你的唯一忠告。”智慧大師說,“幸福的秘密就在于,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異寶,又永遠不忘記茶匙里的那兩滴油。”
在這里,我也希望經歷過這場災難的同學們,能夠把從中獲得的對生命的思考,揣進兜里,并帶著它去放手拼搏,捕捉更多的人生體驗和意義。惰怠時告訴自己:幸福遠在溫室之外。遭受挫敗或壓力巨大時提醒自己:生命有限,一切都會過去,贏了固然好,輸了也沒關系。
時而長風萬里,時而回想初心,讓我們一起用虔誠且放松的態度,打好這把“人生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