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雯 張紅玉
摘 要:中國在農耕文明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農業文化,精耕細作的農業文化有許多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鑒的精粹,這些優良的經驗和傳統不僅助力了中國農業的飛速發展,為保證人口增長繁衍提供了物質保證,還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助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發揚、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農耕文明;農業文化;優良傳統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15066
收稿日期:2020-03-16
基金項目:2019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農耕文明和諧視野下甘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YB154)
作者簡介:郭曉雯(1968-)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文學及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是農業大國,自春秋戰國以后就強調“農為國本”、“食為民天”、“重農輕商”、“重本抑末”。歷代統治者遵循“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把農業始終放在治國理政的首位,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大計。
在長期的農業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農業留下了許多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文化和優良傳統。
1?因需而行的農業三才理論
先民認識到人與環境的密切關系,注意尊重自然規律,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理解天地人之間的關系,不僅體現著農業思想和諧性,也成為傳統文化的精神基礎。
發展農業離不開天地人三者。天地人即三才,三才觀念最早出現在中國春秋戰國,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觀點。戰國后期重要的思想家荀子在闡述財富觀時,反復論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的必要,其認為只有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不失人和,才能財貨如噴涌的泉源,浩浩的河海,高高的山丘。
《詩經·生民》有“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有相之道是相地之宜,就是因地制宜,視察土地適宜種植什么品種。周代已經有管理農業的官員負責巡視邦野,考察各種農作物品種,了解各品種及各宜生長的土地,安排農作物和園藝生產;根據地勢不同,安排人們的居住地和生產地。注重天時地利的和諧已經成為此時期一個重要的農業文化內容。
《呂氏春秋》中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闡明人是天地人三才中的首要要素。《管子》中“力地而動于時,則國必富矣”。這些觀點其實都在強調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關聯性,強調人的主觀因素和天地等客觀因素配合,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結合,才能獲得農業豐收,達到國家富強。
《荀子·天論》有“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意思是天有四時變化,地有蘊藏的財富,人有利用天時和挖掘地財的辦法,如果人們能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與天地相配合,“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就會達到天地也能為人類盡其職守,萬物也能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后魏大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即強調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重要性,在農業生產中,只有適應天時的變化,度量地利的差異,才能用較少的力量,獲得較大的成功,如果只憑主觀愿望辦事,任意違背客觀規律,就會白費力氣而得不到任何收獲。世間事物都有運行軌跡,人們只有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才能在生產和生活中取得更多自由,掌握更多主動權。
除了按客觀規律辦事,古人還特別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意為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努力向大自然索取,只坐等自然界的恩賜,財富是不能自己增加的。
在農業生產措施上天地人充分發揮和諧能動作用,人發揮聰明才智對土地充分利用,對土地精細加工,進行作物改良栽培,讓地力常新壯等,不僅形成與發展了中國農業精耕細作優良傳統,而且形成了中國人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重視耕讀、勤儉持家的淳樸家風。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中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在變化和擴展,純粹順天然之時而為土地生產之利的低效時代已經過去。但天時、地宜、人力在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天地人關系的全新認識和詮釋等,對當代人依然有借鑒和學習的作用。
2?守土求變的田間管理方面
中國傳統的農學思想,特別重視“時宜”、“地宜”、“物宜”,這三宜成為農業生產必須遵循的原則。《淮南子·泰族訓》中有“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諸業不得不多端,趨行不得不殊方”。意思是在天時千變萬化,地利千差萬別的條件下,實施各項事業,不得不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適應各種復雜條件,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應該以變應變。強調守土求變的重要性。
古代在農業生產中為了提高產量,貫徹“三宜”原則,即在土壤耕作上因土質,定時宜、定耕法;因地勢,定深淺;因時宜,定耕法、定深淺;因作物,定耕法、定次數等。為了滿足作物的肥水需要,產生了施肥、灌溉措施;為了保障作物良好生長,在整地之外,創制中耕除草、消滅害蟲等技術。這些都是守土求變的田間管理經驗。
在長期的精耕細作的農耕生產中,人對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與自然越來越和諧,自然為人類提供生存基礎,人類尊重愛護自然,不違農時,因地制宜,逐漸形成了一套作物選種育種和施肥等綜合運用的方法,使得我國農田使用了幾千年而不衰敝,養育了無數生靈。
良種選育和新作物引進使得農業發展興旺發達。良種選育,合理搭配是中國古代農業發展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多熟種植的前提,也是提高產量的必要條件。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良種觀念。《生民》中“種之黃茂,實方實苞”。是說種子的選擇標準是色澤鮮亮,籽粒粗大飽滿,當時有黍的嘉種“秬”、“秠”,粟的嘉種“穈”、“芑”。漢代選種是在作物成熟時,到田間選擇大而整齊的健壯植株穗子作為種子。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選種、留種、建立種子田技術體系,選的種子先在試驗田試種,然后在大田推廣種植。后來人們選育耐旱、耐澇、耐鹽堿和抗蟲抗倒伏方面的品種。現在的農業育種繼續沿用了這種方法。選育優秀品種自古以來就是選拔培養的不二之選。
古人在選種、積極育種的同時,經常進行作物品種的交流和推廣,互通有無,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早在漢代,就從西域引進了葡萄、苜蓿等。明代中后期,新作物番薯、玉米、煙草等引進到中國,傳播并大量種植,如《農政全書》作者徐光啟進行引種試驗,其注意抓技術關鍵和品種原產地的生產條件,接近原栽培地條件進行擇種,取得了很好的栽培推廣經驗。
中國農民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多積肥和多施肥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和改良土壤,對耕作的土壤采取主動態度,想方設法去改良和維持其肥力,積累了可貴的、豐富的施肥經驗。農諺“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就是指施肥能讓莊稼豐收。“村前村后走一圍,隨手拈來都是肥”就是指以前人們常常用的積肥方法。
我們的祖先,把一切能充作肥料的廢棄物都收到土壤里,參與物質的再循環和資源的再利用,使其變廢為寶,化無用物為有用的肥料。播種前上底肥,播種時下種肥,中耕時追肥。在春天播種前,把糞肥均勻撒在田里,蓋嚴耕土,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起到保墑作用,還能較長時間供給作物養分。同時,根據時宜、土質、作物品性,隨土分別用糞、施肥。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詩經·周頌·良耜》),提到先民已經認識到使用綠肥與作物茁壯生長的必然關系,其栽培綠肥,將綠肥作物耕翻入地,漚爛作為肥料,以田養田,或者進行谷豆輪作,利用豆類作物的根瘤菌,從空氣中固定游離氮素,利用生物固氮作用養地。
這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中總結出的經驗。善于發現,善于總結,善于舉一反三,都是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的。在長達千年的農耕時期一直延續,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使用化肥,改變了這一傳統。而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諸多問題。
2000a前,農人已經有了“防重于治”的思想,體現在除草、病蟲害防治、儲種等方面。《周禮》說,古代農人根據四季來除草,春天雜草剛萌芽,將其耕翻于土中;夏天齊地面割掉雜草;秋天雜草種子未成熟時將其刈割;冬天將雜草根翻出曝曬而死,運用這4種方法消滅農田雜草。《汜勝之書》說,貯藏種子的器皿放干艾,可以不生蟲。用附子浸谷種,谷子長起后也不生蟲。《論衡》也說,冬麥種子,烈日曝曬,再存放于干燥容器,也不生蟲。古人用火來誘殺向光性害蟲。現代人使用的熏煙法及除霜凍法,就來自于古人的發明。
以上種種,均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田間管理中守土、惜土、用土、養土的智慧。農民發明輪作、間作、混作、套作等種養技術,將充分用地與積極養地相結合,達到了“共生互利”的種養效果。“鋪沙又換土,一畝頂兩畝。”甘肅人發明的石子田就是針對甘肅中部黃土高原干旱、鹽堿重的土地性狀,進行抗旱、保溫、壓堿、穩產的方法,經鋪砂而達到減少蒸發量,增加降水有效性,從而獲得糧食收成的措施。對今天的農業依然有借鑒作用。
3?適時而行的農耕生產
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適時而耕,適時而種,適時而獲,都按季節的早晚決定,這就是農時。符合季節是得時,反之為失時。
夏商周時期的奴隸不僅注意到水土肥的作用,關心作物生長,還選擇適時播種,歷法就是在這一需要下應運而生的。季節屬歷法范圍,歷法規定一年分4季,12個月,24節氣,各個季節中氣候不同,農業操作事項也不一樣。若單純按季節進行農事不適宜時,會參考物候來進行農業生產。植物的萌芽、開花、結實,動物的出現、休眠和來往等現象,常與氣候有關,也作為了解氣候進行農業生產的輔助手段。農民根據多年來對天時節令的關注,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概括出了無數經典的農業諺語,成為了農業生產生活中重要的“天氣預報”,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便利。如,“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時令);“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人們盡量利用和發揮自然法則,使自然成為人類繁衍生息的一部分。
對“時”的重視是農耕文明一個重要的價值維度。自古以來,“不違農時”便是世代農民心中不可撼動的“圣經”。黃土高原旱田耕作有這樣的基本原則:“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趣時就是趕上雨前雨后最合適的耕地時間;和土是使用耕鋤耱平等技術措施進行碎土,保持土壤松軟細密;務糞澤是保持土壤的肥沃和水分;早鋤可消滅雜草,防旱保墑;早獲是及時收獲,防止作物在田間地頭時脫粒、發芽,保證顆粒還家。
中華先民們在對“農時”的把握過程中,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與民俗完美結合,被譽為農耕時代的實踐智慧。人們又根據節氣規律,創造了豐富的農事諺語和民俗習慣,體現了農耕文明對“時”的準確把握和巧妙運用。
4?禁發結合的生物保護
有人說,中國農業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其實是中華農耕文明“取宜”思想的重要體現。中國農民歷來講究時宜、地宜、物宜“三宜”原則,即根據時令變化、氣候變化,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項目從事生產活動,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自然環境作為農耕文明的載體,養育著人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既能為人類提供食物來源,又是生態平衡的保證,“不夭其生,不絕其長”成為古人保護資源的指導思想。
我國最遲在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注意保護生物資源,荀子反對過早過濫損害草木和魚鱉的生長發育。《呂氏春秋》談到,從眼前的利益來看,雖然“竭澤而漁”和“焚藪而田”都會有相當的收獲,但是從長遠來看,破壞了魚和獸生育繁殖的基礎,以后就再也沒有魚和獸可供捕獲。這種思想,對于現在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無疑具有深刻的意義。
古代為讓人民在利用生物資源時,能夠取當其時,適時取,制定了“時禁”。《管子·八觀》中說:“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網罟必有正。”這是為了保護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不損害草木和魚類的生長發育,而做出的政策規定。《呂氏春秋·上農》提到“四時之禁”。漢代時禁更為嚴格。當時政治家認為,只有嚴格執行禁令,自然界才能呈現出勃勃生機,呈現出繁榮興旺景象。禁是為鳥獸得以生長發育,繁殖生息。禁的時間是春天3個月和夏天3個月,這段時間禁止伐木,不能覆巢,不殺小蟲,不夭飛鳥;不捕撈,不燒山林,不伐樹,不舉行大的打獵活動。晚秋草木黃落,可以伐薪燒炭,冬季可以捕魚,舉行田獵,捕獲禽獸,這是發的時間。進入秋冬之后,草木魚鳥獸長成,陸續開放各種禁令,以補充食物,為人民提供營養。當時嚴格的“時禁”保證了連續不斷的生物食物來源,可以看出,當時的禁與發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配合和諧適當。如果光禁不發,禁就失去了意義,如果光發不禁,也就喪失了再發的根據,禁是保護,發是利用,禁發是保護和利用的統一,是合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統一。
除了以上的優秀農業傳統文化,古人還特別重視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使用畜力來助農益民,來耕種,來牽引翻車、筒車、磨、碾等,功效高于人力;利用水力作為灌溉工具;利用碓、磨、礱、碾等加工農具;利用風力制成風車去除糧食中的糠皮;用風力驅動水車澆灌田地等。當代運用風力來發電,都是人們對自然能源的利用,是“善假于物”和發揮“機械之利”的典型例證。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文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是歷史發展的根脈,又是未來發展的源泉。農業生產不僅為中華民族生存繁衍提供了豐富的衣食物品等物質財富,也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更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范楚玉,茍翠華.悠久的中國農業[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2]侍建華.甘肅農業發展史事紀要[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
[3]郭文韜,曹隆恭,宋湛慶,馬孝劬.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6.
[4]王革,景琴玲.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J].中國鄉鎮企業,2013(9):74-78.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