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云
第十二章 久居深閨(下)
秦代磚瓦的題字,大多是戳記,戳記陰紋最多,占百分之八九十,字體小篆。戳記多見于板瓦、筒瓦和大型條磚上,脊瓦和瓦當上少見。板瓦上的戳記一般在內側的下端近邊唇處,筒瓦上的戳記在陽面近瓦當的一端,磚上的戳記在其一端的頂部或其一側。
磚瓦上的題字,一種是僅有官署名,如左司、右司、寺水、宮水、大匠等。一種是官署名冠于人名之前,官署名多用簡稱,人名一般只用一字,如左司高瓦、寺系、都昌、宮得等。還有一種是僅題人名,如齊、胡、貝、朱、汪、侈等。所用字數,兩字者最多,四字、一字較少,三字罕見。
沒有想到,秦磚漢瓦早已有口皆碑,經老所長嘴里說出來更加動人可愛。這時尤師傅已經坐不住了,對老所長說:
“我得回所里一趟?!?/p>
我納悶地說:“老所長還沒有告訴你古磚瓦恢復性生產的秘訣呢?!?/p>
他哈哈大笑說:“老所長在故事里已經告訴我了!”
“什么?”
尤師傅悄悄告訴我說:“先前我們是按流水線大生產的要求進行配方,現在得按老所長提醒的‘按工藝美術品的要求制作古磚瓦?!?/p>
“按工藝美術品的要求制作古磚瓦?”
我拍著自己的腦門,重復著老所長的話,似乎明白了什么……
轉眼尤師傅已經消失在通往研究所的路上,不知是不是一種事業心與責任感驅使,老所長執意要到所里去助陣,我只好攙扶著他上車,陪著他一起到生產現場。
這時廠區路燈開始點亮,縱橫交錯的廠道,車水馬龍的廠車,燈火通明的廠房,機器轟鳴的車間,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老所長用手指著背影早已消逝在夜幕中的尤師傅,又向我介紹起他來:
“你瞧瞧這個小尤,風風火火的脾氣一輩子難改!”
我這時才曉得,無論拼學歷,還是論資歷,尤師傅都得“靠邊站”。但從小就有犟勁,不輕易服輸的他,從不氣餒,暗下決心:
“既然選擇了當建材工人,就要當最好的工人!”
這一點老所長特別器重,當時組建古磚瓦研究所時,老所長就是沖著他這一點點將的。也許是的,在人家眼里,尤師傅是瘋子;但在老所長眼里,小尤就是天才。
前幾年,企業為了加快新型建材生產,從國外引進了一整套新設備,尤師傅為吃透這套新型建材生產的洋設備,四處收集資料,兩年間摘抄的筆記本摞起來有兩尺多高。
為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他堅持天天泡在現場,走遍了裝置的每個角落,爬遍了所有的高塔,把裝置里的一點一滴都記在本子上,裝進腦海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多的惡補,到1983年生產裝置正式試車投產,尤師傅已全面掌握了這套國際最先進的建材生產操作法,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登上了行業的頂峰。
有天凌晨,為準備裝置開車已連續工作三十六小時的尤師傅剛剛在值班休息室躺下不久,又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
“隧道窯頂車要開,還是要你來操作才放心!”打開門,車間領導滿臉歉意地對尤師傅說。
他二話不說,用冷水沖了一把臉,重新坐到操作臺前,又堅持了五個小時,直到成功生產出合格產品。為穩住生產,他在裝置車間度過了整整八天七夜。
進口設備運行僅半年,就出現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問題,而外國專家一時半會又到不了崗,尤師傅提出了“沒有經驗,就自己創造經驗”的口號!
藝高人膽大,尤師傅和團隊一鼓作氣實施一系列技術改造,使這套新型建材裝置,開出了令國內外同行艷羨的高水平,為大型建材裝置設備與技術國產化的推廣應用積累了寶貴經驗……
接著各種榮譽撲面而來,如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年,尤師傅獲得了一連串的榮譽。
有人調侃:“你現在這么大名氣,只要開個口,還怕弄不到一個官當?”對此,尤師傅一笑而過。有鄉鎮企業向他開出天價,請他去“幫忙”,尤師傅不為所動……
“是黨組織和企業培養了我,是同事們成就了我,我早已把自己交給了企業?!泵鎸λ说牟唤?,尤師傅如此回答。
“把工作干到極致,讓企業越來越好?!边@也成為尤師傅回報黨組織和企業的不懈追求。
幾十年來,尤師傅先后提出并參與解決影響新型建材生產效率的重大課題幾十項,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上億元。
他自創的一系列排查問題與技術攻關方法,如今被編入建材技術手冊,成為全國解決同類技術難題的重要藍本。
……
就在我與所長談得興致勃勃之時,有人來敲研究所辦公室的門,聽到一個女聲,說是找我的,我忙站起身來:
“請問,哪一位?”
接著是一陣咯咯的笑聲,隨風旋到我們面前。我見是省城女老師,忙向老所長介紹:
“這是省城大學女老師,我們是全國廠長經理培訓班上的同學?!?/p>
老所長哈哈大笑:
“年輕人的事—我懂!沒必要介紹這么詳細?!?/p>
“哈哈哈!”
老所長的話,說得我怪不好意思的。這時只見女老師畢恭畢敬站在老所長面前一個鞠躬:
“請老前輩多多關照!”
老所長順口說:“你們談吧!我過去看看小尤。”
女老師馬上說:“前輩在這里剛剛好,我有研究課題相求。”
老所長回過頭認真打量起這位女老師,只見她身著清新淡雅的衣裳,眼波流轉,一顰一笑一回眸都不經意流露出小女子的溫柔,給人感覺就是那種聰明伶俐的職場麗人。
女老師直接將團隊課題研究情況仔細向老所長做了匯報:
“中國是燒結磚生產和使用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產磚大國,但還不是產磚強國。數千年來,燒結磚給人們立下了不朽的汗馬功勞,不僅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更給人類留下了數不清的豐富多彩的磚文化。”
老所長插話說:“但在封建社會里,燒結磚是一個不起眼的行業。新中國成立前,除在沿海地區有幾個人工采土、機械擠出、自然干燥、輪窯焙燒的‘大磚廠以外,其余都還是停留在人挖土、牛踩泥、手工制坯、土窯焙燒的原始階段。很多地方把磚廠工人稱作‘窯花子。”
對全國數字我印象很深,忙補充說: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大規模建設的需要,燒結磚迅速發展,到1984年全國燒結磚的年產量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五百億塊,猛增到七萬億塊以上,品種也由單一的黏土實心磚發展到燒結頁巖磚、煤矸石磚、多孔磚、空心磚。”
老所長說:“內地的許多城市也都出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大中型燒結磚廠,并發明了‘內燃燒磚工藝‘低溫長燒技術和人工干燥室的‘正壓排潮技術等,使每生產一萬塊普通實心磚的焙燒耗煤,由外燃燒磚時的三噸以上標準煤,下降到一點五噸標準煤以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國外工藝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改造和提高,燒結磚裝備制造行業發展極快,在許多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許多從設計、工藝到裝備全國產化的年產量數億塊、產品質量優良、技術含量較高、生產工藝半自動化的新型燒結磚廠,不僅燒結磚的產品、裝備遠銷海外,而且燒結磚廠也建到了海外。”
我馬上跟著說:“這個我見過一個資料。說的是奧地利,有一個維也納集團公司在世界五大洲建有數百個燒結磚生產企業,一個年產量超億塊的磚廠才十幾個人。他們甚至公然聲稱,其燒結磚保證使用壽命—至少兩百年!”
我說這話時,仿佛是自己做成的一件事,特別自豪與榮耀。
女老師接過話茬,回到她的思路,接著說她的課題:“就全國來說,發展極不平衡,目前的情況是,年產數億塊的大磚廠和年產一千萬塊的小磚廠并存,自動化生產工藝、半機械化生產工藝及手工生產并存,先進的隧道窯和老祖宗的土窯并存?!?/p>
她還講了許多磚瓦燒結的數據和指標,老所長聽得一會兒皺眉頭一會兒又心花怒放。
“根據我們的調查,中國磚瓦銷售半徑十分有限,大多是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使用,被稱作‘地方建材或‘短腿產品,很難齊頭并進。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北方冬天可以冷到零下二三十度,甚至零下四十度,南方則根本不知道零度是怎么一回事。經濟發展更不平衡,東部沿海一個縣市一年要用數十億塊磚,而西部貧困山區一個縣一年也消化不了幾千萬塊磚?!?/p>
……
如果今天我們不是親耳聽見,誰會將眼前這位大學女老師,與過去被稱作“窯花子”的磚瓦工人的歷史相提并論。我不知道今天她從省城來到這里,是為了向我們敘說她的成果,還是另有什么事。
老所長對著女老師贊許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呵,不敢當。班門弄斧!”
我沖著女老師,也恭維說了一句:
“與我們老所長一樣,女老師成了女專家啦!”
“呵呵,我最多可稱為這個磚的‘磚家?!迸蠋焺傉f出這話,又忙說,“不,我還夠不上‘磚家呢?!?/p>
老所長聽到“磚家”兩字哈哈直笑,跟著幽默地說:
“我看可以!”
老所長的話一出口,惹得我們笑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時他又一本正經地說:
“有這樣一種說法,50年代女孩喜歡工人,60年代女孩喜歡軍人,70年代喜歡讀書人,80年代喜歡大詩人。請問你的擇偶標準?”
“呵!”
她幾乎想也未想,馬上脫口而出:
“既然我都已經是‘磚家了,那我肯定喜歡磚瓦人了!”
老所長像年輕人一樣一下從椅子上蹦起來:“爽快!我們古磚瓦研究所第一個為你敞開大門!”
就在我們天馬行空閑談時,突然,一陣警笛“嗚—嗚—嗚”地響起,我知道這是工廠出事故了,忙朝報警的隧道窯方向沖去。
窯口值班人員馬上向我報告:
“尤師傅出事了!”
我氣喘吁吁地詢問:
“怎么回事?”
值班人員哭著說:
“他說他急著要獲得一個技術參數,進窯前還交給我一沓材料?!?/p>
誰都知道燒結磚瓦的高溫窯爐,人掉進去即刻化為一團青煙,此刻我真的是悲慟欲絕,痛哭流涕。
隨后趕來的老所長,拿起尤師傅留下的一些資料,粗略翻后大吃一驚說:
“小尤這不是,已經完成了古磚瓦復制生產的全部技術參數了?”
“馬上就可以按照這個生產。”
老所長說得很激動,但未等老所長回過神來,臉上早已老淚縱橫。
我見尤師傅的研究資料本扉頁上寫著八個字:建材工匠,筑夢前行。
下面還有幾行小字,可能是從哪里摘錄的一首詩:
我愛這片土地,
我愛這個崗位,
是這片土地培育了我,
是這個崗位成就了我,
我愿在這里扎根一生。
看到這里,我明白了,作為建材企業最基層的一員,尤師傅在平凡崗位上,已經鑄就了建材工人一個最樸實的建材夢。
也許,現在尤師傅可以隨著古磚瓦,永遠在他向往的故宮“久居深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