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堅
【摘 要】目的:探討針灸治療頸椎病疼痛的臨床效果。方法:98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療法進行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療法進行治療, 觀察并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 19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9.59%;研究組顯效30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3.88%;研究組總有效率93.88%高于對照組的79.5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療法治療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夠明顯緩解頸椎病疼痛和促進頸椎功能恢復,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針灸;頸椎病;疼痛;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15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098-02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多發(fā)性疾病, 根據(jù)病理和病因的不同被分為脊髓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等不同類型, 因此又被稱為頸椎綜合征。該疾病發(fā)病原因主要有頸椎過度勞損、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 這些退行性改變會導致患者的神經(jīng)根、頸部血管以及頸椎脊髓受到壓迫, 進而出現(xiàn)身體無力、頸部僵硬、上肢麻木、肩頸部活動受限等功能性障礙。因患者血管受壓, 血液循環(huán)不暢, 導致腦部供血不足, 還會出現(xiàn)頭暈、嘔吐等癥狀, 并常伴有局部酸痛[1]。該疾病臨床癥狀復雜且明顯, 如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 不僅給患者帶來許多痛苦, 還會影響其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本文旨在探討針灸在治療頸椎病疼痛上的臨床應用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9例。兩組患者均已通過CT、X線等各項檢查確診患有頸椎病, 且患者參與研究均出于自愿。其中, 對照組中, 男28例, 女21例;年齡31~68歲, 平均年齡(48.56±6.48)歲;病程20 d~38個月, 平均病程(17.58± 6.81)個月。研究組中, 男29例, 女20例;年齡32~67歲, 平均年齡(47.83±6.39)歲;病程18 d~39個月, 平均病程(17.96± 7.0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和癥狀給予藥物、牽引、熱敷、手按推拿等常規(guī)療法進行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療法進行治療。針灸時, 首先使患者側臥或俯臥, 進行局部消毒后, 選用針灸專用的一次性無菌針, 規(guī)格為0.25 mm×40 mm, 以平補平瀉的手法進行針灸。根據(jù)患者病情的不同選擇性地用針刺刺激患者的后溪、頸夾脊、肩中俞、京骨、大椎、曲池等相關穴位。兩組患者的治療皆以10 d作為1個療程, 共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 對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并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9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9.59%;研究組顯效30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3.88%;研究組總有效率93.88%高于對照組的79.5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頸椎病是當代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 因其癥狀明顯、病程較長,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其自理能力影響較大, 使無數(shù)患者為其煩擾。據(jù)相關統(tǒng)計表明, 該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 但近幾年來, 頸椎病患者的年齡正日趨年輕化。年輕群體的生活節(jié)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加快, 因缺乏鍛煉、過度勞累及工作性質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長時間低頭等, 都給其頸椎帶來巨大壓力, 進而導致椎間盤出現(xiàn)退行性改變, 造成嚴重的頸部不適, 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3]。目前, 在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上, 應用比較廣泛的有針灸治療、西藥治療及物理治療等方法, 其中, 西藥治療在緩解疼痛方面見效快, 但往往治標不治本;物理治療見效相對緩慢, 不利于減輕患者痛苦和盡快恢復。
在中醫(yī)學上認為, 頸椎病屬于“痹癥”范疇, 是人體內氣血不通, 機體衰弱, 關節(jié)和經(jīng)絡的養(yǎng)分供應不足所致, 過度勞累和感染風寒都是該疾病的誘發(fā)原因。若要更有效地治療頸椎病疼痛, 應有目的地疏通頸部血管, 促進血液的流通, 消除患處腫脹, 減少對神經(jīng)的壓迫, 緩解患者癥狀。中醫(yī)的針灸療法是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選取不同穴位, 通過針刺刺激相應穴位, 以達到消炎止痛、舒筋活絡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9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9.59%;研究組顯效30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3.88%;研究組總有效率93.88%高于對照組的79.5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針灸療法可有效地改善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減少痛苦, 促進身體恢復,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靜, 丁建興. 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基礎研究與臨床進展.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2018, 6(26):23-24.
[2]郭偉麗. 針灸治療頸椎病臨床觀察.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8, 18(81):126-135.
[3]任軍寧. 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24):123-124.
[4]李毅敏, 伍灼, 鄭文諾. 針灸推拿配合中藥濕熱敷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60 例臨床研究.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8, 39(9):61-62.
[5]邵蕊, 王瑩, 晉志高.針刺夾脊穴治療頸椎病的現(xiàn)狀分析.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7, 36(2):531-535.
[6]李娟, 鄭海燕. 針灸、理療配合牽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世界臨床醫(yī)學, 2017, 11(4):170.
[7]魏毅. 針刀與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 中國處方藥, 2017, 15(3):110-112.
[8]劉建濤, 孫永康, 鄭樹然. 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與價值. 中國處方藥, 2017, 15(4):108-109.
[9]王彥. 探究針灸治療頸椎病疼痛的臨床效果.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7, 36(z2):136-137.
[10]韓寶德, 王娥. 針灸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7, 36(1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