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摘 要】目的:討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加入時間護理干預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篩選出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實施精神分裂癥治療處理的患者98例,應用數字隨機表對患者進行分組,即參照組與觀察組。結果:干預后,較之參照組,觀察組在病情進展程度、社會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表現更佳(P<0.05),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超出參照組16.33%(P<0.05)。結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加入時間護理干預模式,護理結局甚佳,對患者臨床表征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社會生活能力,同時有助于創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 時間護理干預模式;精神分裂癥;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148-01
近年來,精神類疾病患者的例數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以精神分裂癥最為多見[1]。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具備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精神類疾病,其診治周期相對漫長,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存質量均有嚴重的不良影響[2]。
1 資料與護理措施
1.1 一般資料
篩選出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實施精神分裂癥治療處理的患者98例,應用數字隨機表對患者進行分組,即參照組與觀察組,例數均為49例。參照組男女例數之比為25:24,年齡均數為(43.23±3.23)歲;觀察組男女例數之比為26:23,年齡均數為(44.76±3.76)歲。入選患者中不存在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等情形。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運用基礎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包含用藥指導、健康宣教、按時查房等。觀察組基于參照組加入時間護理干預模式。時間護理干預模式涵蓋監測生命體征、飲食護理、健康教育、運動訓練等方面。依據時間護理理念,體溫的測量時間應為早上7點及晚上7點,血壓的測量時間應為上午十點及晚上6點,以便準確了解患者生命體征的波動情況,合理用藥。在飲食護理中,應限定患者的用餐量及用餐時間,監督患者的用餐過程。對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應提醒其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對于伴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應依據患者的胰島素分泌規律,對其三餐的熱量攝入值進行適當的調整,并提醒患者盡量少食多餐、細嚼慢咽。由于人體精神狀態的高度活躍時間段為上午9點至11點、下午4點至5點及晚上7點至9點,因此,應在每天晚上7點至9點這個時間段內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工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對比兩組的護理結局。
(1)記錄、對比干預前后兩組的病情進展程度、社會生活能力。病情進展程度需借助簡明精神量表來進行評價;社會生活能力需借助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來進行評價。
(2)記錄、對比兩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借助問卷調查法來對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實施評估。問卷內容包含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護理過程中的舒適度、病情恢復效果等方面。問卷分值區間為0-100,若分值超過85分,則標記為滿意,若分值為60-85,則標記為基本滿意,若分值低于60,則標記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作分析處理,分析相關數據之間的差異性(P<0.05)。
2 結果
2.1 兩組的病情進展程度、社會生活能力對照
干預前,兩組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對照,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均呈現明顯的改善趨勢,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如表1所示。
2.2 兩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對照
參照組中護理服務評價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對應的例數為20例、18例、11例,對應的占比為40.82%、36.73%、22.45%,即護理服務滿意度為77.55%;觀察組中護理服務評價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對應的例數為26例、20例、3例,對應的占比為53.06%、40.82%、6.12%,即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3.88%。可見,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超出16.33%(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精神科疾病,且具備較高的復發率。以往臨床上通常將對癥療法作為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手段,不過該疾病的治愈難度相對較高[3]。對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展開分析可知,干預前,兩組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對照,無明顯差異;干預后,兩組的簡明精神量表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均呈現明顯的改善趨勢,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更大。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超出16.33%。同時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社會生活能力,不會增加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示時間護理干預模式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效且安全,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加入時間護理干預模式,護理結局甚佳,對患者臨床表征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社會生活能力,同時有助于創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金菊芳.以時間護理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改善其預后中的作用[J].現代實用醫學,2019,31(3):414-415.
[2][2]郭正軍,郭玉敏,姚豐菊, 等.社區綜合干預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4):471-475.
[3]郁濤靜,黃漪汶,許秋靚, 等.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10):1445-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