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研究50例產后婦女產后盆底康復的中西醫治療效果。方法:選擇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來我院通過陰道進行分娩的產婦50例,隨機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產后盆底康復的中西醫治療,比較兩組護理后的盆底肌力恢復狀況、腹腔內臟器脫垂情況、尿失禁癥狀。結果:比較兩組的盆底肌力恢復狀況,實驗組護理效果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腹腔內臟器脫垂情況,實驗組治療效果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的尿失禁癥狀,實驗組治療效果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產后的孕婦進行產后盆底康復的中西醫治療,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產后;盆底;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209-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病種,具體是指盆底支持缺陷、損傷及功能異常,該病發生是由于壓力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脫垂,特別是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大笑、不能咳嗽、不能打噴嚏等,但凡身體稍微有受壓,就會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質量,并且加重心理負擔[1-2]。我院為了詳細了解盆底康復的中西醫治療方法對產婦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此次試驗,實驗結果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來我院通過陰道進行分娩的產婦50例,隨機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25例,年齡在(24-35)歲,平均年齡在(28.13±2.62)歲,經產婦12例,初產婦13例。實驗組25例,年齡在(25-33)歲,平均年齡在(27.86±3.01)歲,經產婦11例,初產婦14例。對比兩組患者年齡、生育次數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在孕婦產后測量生命體征。
1.2.2 實驗組實施產后盆底康復的中西醫治療,包括:電刺激、生物反饋、中醫治療、產后健康操等。
電刺激:將電極放在會陰處通過不同的電流頻率進行刺激,刺激盆底處的肌肉群和神經,讓神經牽拉盆底處肌肉的收縮。電刺激可以預防肌肉萎縮,被損傷的神經恢復。生物反饋:為了治療疾病,通過反復的鍛煉讓人類的身體依據相應的變化來調整自身狀況。如為產婦在陰道內安置測壓設備,監測陰道內的收縮力,提供相應的盆底肌肉訓練,形成反射,讓已經損傷的盆底肌肉達到治療的效果,恢復陰道收縮力、盆底肌肉力、增加性生活、防止陰道脫垂。也可為患者應用陰道啞鈴,球的形狀和體積相同,但重量不一樣。需要從輕到重來練習,先從陰道內保留1min開始,漸漸延長時間,達到10min時,當大笑、提重物、大跳、跑動時,陰道內的啞鈴不能掉下來時,可以換成下一個重量,重復進行訓練,每天鍛煉兩次,每次的重量要持續7周后才可換成下一個重量,每次鍛煉時間為10min。中醫治療:小便頻數及失禁患者中氣虛者,可使用黃芪當歸散加山茱萸,益智仁,以益氣固攝,其中人參、黃芪、白術及甘草可以大補元氣,當歸和白芍可以養血益陰,山茱萸和薏苡仁等具有補腎多種功效;腎虛者常予金匱腎氣丸加益智仁、桑螵蛸,溫陽化氣,補腎固脬;產傷多為臨床產程過長或胎兒久壓膀胱致膀胱成瘺,此類患者常需手術修補,中醫方面予完胞飲益氣養血,生肌補脬。子宮脫垂中氣虛者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枳殼,給予補氣升提,此類患者常伴產后大便難,臨床中常加用肉蓯蓉、柏子仁、火麻仁等。腎虛者給予大補元煎加鹿角膠、升麻和枳殼補腎固脫。也可以毫針補法針刺百會、氣海、維道、子宮等穴位,補脾益腎、固攝胞宮,配合用灸法、中藥穴位貼敷相應穴位進行治療。
產后健康操,根據患者的情況為患者提供由小到大的運動量,由弱到強循序漸進的實施練習。產后體操具體步驟為:①第一小節:產婦采取仰臥位,深吸氣并且收緊腹部,之后緩緩呼氣。②第二小節:產婦采取仰臥位,兩個手臂平放在身體兩側進行收縮肛門、放松肛門的動作。③第三小節:產婦采取仰臥位兩個手臂平放在身體兩側,兩條腿分別上舉、平舉,和身體成九十度。④第四小節:產婦采取仰臥位,腿部和髖部放松,雙腳分開一些,腳底踩在床上,腿部和腰部發力,讓背部、臀部抬高離開床面⑤第五小姐:產婦采取仰臥位,進行仰臥起坐。⑥第六小節:產婦采取跪姿,雙膝分開和髖部同寬,肩部和肘部垂直,手平放在床上,扭動腰部進行左右運動。⑦第七小節:產婦采取跪姿,雙手支撐身體,左右雙腿輪流抬高進行平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復狀況、腹腔內臟器脫垂情況、尿失禁癥狀。
1.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 結果
2.2.1 對比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復狀況,對照組有效率為60%,實驗組有效率為8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 比較兩組患者腹腔內臟器脫垂情況,對照組有效率為40%,實驗組有效率為7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3 比較兩組患者尿失禁癥狀,對照組有效率為18.2%,實驗組有效率為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產后小便頻數與失禁,皆與分娩或產傷有關,主要由于分娩時膀胱受壓過久或者接生不慎,或難產手術損傷膀胱所致。多見于平素身體虛弱或分娩時難產,滯產及有手術助產的產婦,多由于氣虛、腎虛和產傷導致。女性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會對女性產后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具體是女性產后盆底缺乏支持結構、損傷或者功能障礙等造成盆底出現疾病,臨床主要表現有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所以對產婦產后早期采取盆底肌肉康復訓練意義重大[3]。
參考文獻
[1]錢佳超.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養生保健指南,2017,(32):223.
[2]陳莉莉.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8,5(16):12-13.
[3]王秀芬.產后女性盆底康復治療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32):47.
作者簡介:伏瑞惠(1984年11月-);女;漢族;云南曲靖羅平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婦科及產科常見病,擅長中醫婦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