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雨 劉玉玲 王璐楊
【摘 要】目的:統(tǒng)計分析宮頸癌年輕化的發(fā)病及治療的臨床特點。方法:回顧性地分析2012.01——2019.05中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診的50例發(fā)病年齡小于35歲的宮頸癌患者的病歷資料,主要從臨床癥狀、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治療方法、術后病理、有無淋巴結轉移等角度。結果:50例宮頸癌病歷中,初次性生活的平均年齡23.08,≤23歲的占全部患者62%;29例(58%)存在2次及以上陰道分娩或人工流產史;首發(fā)癥狀中最多為接觸性出血,占全部樣本數據的60%;腺癌發(fā)生率為24%;臨床分期為I期的占全部樣本數的68%;有40例(85.1%)選擇了保留卵巢的方式進行手術治療;有19%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結論:宮頸癌的較早發(fā)病與較早性行為、多次妊娠分娩史等有密切關系。年輕化宮頸癌呈現出臨床分期較早、腺癌比例較高及淋巴轉移多等臨床特點。并且年輕化宮頸癌的手術方式、術后隨訪、預后等問題也與35歲以上宮頸癌有所不同。
【關鍵詞】宮頸癌;年輕化;發(fā)病特征;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R737.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232-01
在我國,宮頸癌每年的發(fā)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并且宮頸癌也是女性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對于宮頸癌發(fā)病的大數據分析中,發(fā)病年齡小于35歲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多,初步呈現出年輕化趨勢[1]。本研究回顧性地分析2012.01——2019.05中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診的50例年輕宮頸癌患者的病歷。對其發(fā)病及治療的臨床特點給予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于2012.01——2019.05之間于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就診的發(fā)病年齡小于等于35歲宮頸癌患者的病例資料50例。均經過病理確診為宮頸癌,腫瘤原發(fā)于宮頸,排除轉移性腫瘤或其他部位并發(fā)腫瘤,且病例資料完整。
1.2 方法
統(tǒng)計其確診年齡、臨床癥狀、孕產史、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治療方法、術后病理、有無淋巴結轉移等數據,回顧性分析其發(fā)病及治療的臨床特點。采用SPSS 21作為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相關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年齡
所收集的50例病例中,宮頸癌發(fā)病年齡均《35歲,其中最小發(fā)病年齡為21歲,平均發(fā)病年齡31.57,中位年齡33.00。初次性生活的平均年齡23.08(±0.58),其中,初次性生活年齡≤23歲的有31例,占全部患者62%。
2.2 妊娠分娩史
多次妊娠時宮頸癌發(fā)病因素之一,而宮頸損傷、經宮頸操作(人工流產)等,都可能引起宮頸病變。在本研究中,有29人(58%)存在2次及以上陰道分娩或人工流產史。其中5人(10%)有5次及以上的陰道分娩史及人工流產史。
2.3 臨床癥狀
樣本中發(fā)病時所表現的臨床癥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接觸性出血、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白帶異常(包括白帶增多、水樣白帶、白帶異味等)、下腹痛(包括下腹墜痛及下腹不適等)以及無明顯癥狀,僅依靠宮頸癌篩查發(fā)現。部分患者有不止一個臨床癥狀。在50例樣本中,訴有接觸性出血的人數最多,為30人,占全部樣本數據的60%。
2.4 病理類型
主要為鱗癌、腺癌及其他類型(神經內分泌癌),其中鱗癌發(fā)生率最高,占全部樣本數據74%,腺癌12例(24%)。
2.5 臨床分期
全部50例病例均根據FIGO分期,在本研究中,將其分為IA、IB、IIA、IIB、III、IV 6個期別。所占比例分別為:IA4%、IB64%、IIA16%、IIB8%、III6%、IV2%.IB期為32人,占64%,相應I期患者人數所占比例最多,占68%。
2.6 臨床分期相關因素
對樣本中的臨床分期分別與發(fā)病年齡、初次性生活年齡以及陰道分娩及人工流產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其中發(fā)病年齡及陰道分娩及人工流產數與臨床分期呈正相關(b=0.024;b=0.013),而初次性生活年齡與臨床分期呈負相關(b=-0.023)
2.7 治療方式
在2012.01——2019.05年中所收治的50例年輕宮頸癌中,有3例未行手術,僅采用放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其中1例在數據收集期間行新輔助化療,后擇期行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47例病例中,絕大多數(84%)選擇了經腹腔鏡手術,僅有5例的早年病例(2015年之前)行經腹手術。而在具體手術方式選擇中,在所有手術病例中,有40例(85.1%)選擇了保留卵巢的方式,即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切除術+雙側卵巢移位+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另外7例切除雙側附件,采用廣泛性子宮切除術+雙側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在7例雙附件切除的患者中,除去1例分期為IV期外,其余患者均已有過2次及以上的生育史。
2.8 術后病理
50例樣本數據中,經手術治療后明確病理的46例。其中絕大多數(80%)無淋巴結轉移,9例術后病理回示有淋巴轉移。
3 討論
近年來宮頸癌發(fā)病趨勢呈年輕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3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罹患宮頸癌。這一現象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3.1 發(fā)病因素
參考宮頸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主要統(tǒng)計了發(fā)病年齡、初次性生活年齡及妊娠分娩史.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較早的初次性生活(≤23歲),多次陰道分娩或人工流產史(≥2次)均在全部樣本中占較大比例(62%;58%)。線性回歸結果表明,年齡及妊娠分娩史與臨床分期呈正相關(b>0),及隨著年齡增長或妊娠分娩數增多,宮頸癌臨床期別相對越晚。而初次性生活年齡與分期呈負相關(b<0)。這些均與宮頸癌發(fā)病危險因素相一致。所以,提高性行為年齡、有效避孕等,有助于預防宮頸癌年輕化的發(fā)生。
3.2 患病特點
在所統(tǒng)計的病例中,最突出的臨床癥狀為接觸性出血,而這一癥狀往往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而僅有14%的患者無明顯癥狀,僅通過宮頸癌篩查而發(fā)現。這側面反映出宮頸癌篩查,尤其是年輕女性的篩查工作,還需更加完善加強。病理類型中,腺癌占到24%,明顯高于其他研究中35歲以上腺癌比例[1]。另外,臨床分期多集中在I期(68%),高于普遍人群中I期比例[2]。綜上,年輕化宮頸癌的發(fā)病有期別早、腺癌所占比例更多的特點。
3.3 治療及病理
絕大部分的病例均進行了手術治療。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更傾向于保留卵巢的術式,即廣泛性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切除術+雙側卵巢移位+盆腔淋巴結清掃術(85.1%)。這說明對于年輕女性,在治療方面,要考慮到患者長期的預后及生活水平。另外,除分期外,具體手術方式還要考慮到患者本身意愿及生育要求。對于未生育女性,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后,要嚴格隨訪觀察。而保留卵巢對于復發(fā)、預后的影響,還需進一步隨訪研究。根據術后病理,19%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高于其他研究中35歲以上患者淋巴轉移情況[3]。說明年輕化宮頸癌的淋巴轉移發(fā)生率較高,術中應強調盆腔淋巴結清掃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4]。
綜上,在近年來年輕宮頸癌發(fā)病比例增多的大環(huán)境下,宮頸癌的較早發(fā)病與較早性行為、多次妊娠分娩史等有密切關系[5]。年輕化宮頸癌呈現出臨床分期較早、腺癌比例較高及淋巴轉移多等臨床特點[6]。并且年輕化宮頸癌的手術方式、術后隨訪、預后等問題也與35歲以上宮頸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劉萍.中國大陸13年宮頸癌臨床流行病學大數據評價[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01):41-45.
[2]陳春林.中國宮頸癌臨床診療與大數據[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01):25-29.
[3]謝林利,王彬,閆田靜,梁爽.35歲以下年輕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0):4147-4148.
[4]謝珊艷,任鵬.宮頸癌發(fā)病年輕化的趨勢分析與相應對策[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8,26(05):10-12.
[5]陳楠,姚英武,周燕,王慧紅.宮頸癌發(fā)病年輕化趨勢分析與對策[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6,24(01):7-8.
[6]Majeed U,Jamshed A,Hameed S,et al.Invasive carcinoma of uterine cervix in young females under 20 years.J Obstet Gynaecol 2009;29:269-270.DOI:10.1080/0144361090273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