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 李輝 魏中華

【摘 要】目的:觀察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應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的是2017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150例病人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對象,根據檢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對照組75例接受的是關節鏡檢查,研究組75例接受的是MRI檢查,對兩組的診斷結果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比較。結果:對照組的診斷準確率同研究組的診斷準確率行比較,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方面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運用MRI可顯著提高確診率,具有在臨床中廣泛運用和大力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240-01
膝關節既屬于承重關節,也屬于復合型關節,一旦出現損傷,患者的病情會十分嚴重,且會對其日常生活、運動產生直接性影響,甚至會遺留下后遺癥,影響生活質量和預后[1]。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可以劃分到十字形韌帶的范疇中,作為維持膝關節平衡的不可缺少的結構組成,出現斷裂情況會讓膝關節難以維持平衡,且會引起頑固性疼痛等臨床癥狀,不及時治療,還會引起關節退化的問題。傳統的關節鏡檢查屬于有創性檢查手段,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影像學診斷方法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檢查工作中應用效果良好,尤其是MRI,其具有操作簡單方便、無創無痛的優勢。本文選取的是我院收治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150例病人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對象,現整理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是2017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150例病人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對象,根據檢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對照組75例患者中48例男,27例女,年齡區間21-67歲,平均為(47.2±3.8)歲;病程區間2-20d,平均為(12.8±3.6)d;其中運動損傷42例,交通事故傷20例,重物砸傷13例;研究組75例患者中47例男,28例女,年齡區間20-66歲,平均為(46.5±3.7)歲;病程區間2-21d,平均為(13.6±3.5)d;其中運動損傷43例,交通事故傷22例,重物砸傷10例。上述資料展開組間比較,未出現統計學上的差異(P>0.05),可行此次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關節鏡檢查方法如下:硬膜外麻醉后利用硬膜外型穿刺針穿刺髕上囊,抽走滲漏液后,將生理鹽水注入到關節中,以達到擴充關節腔的目的,將髕腱外部作為穿刺點,在皮膚表層做切口,長約0.5cm,穿刺時采用配備關節鏡型直徑的套管針,再將銳型閉塞儀拔出調整為鈍型操作儀,關節腔中插入關節鏡后,抽樣檢測,在將創口閉合。
研究組MRI檢查方法如下:將美國GE超導1.5T磁共振儀、通用包裹式表面線圈作為檢查設備和儀器。讓患者保持仰臥位,足先入,分別給予橫斷位T2WI序列、矢狀位和冠狀位T2WI-STIR序列、TSE序列進行掃描和檢查。將TSE序列作為參考例子,設置掃描參數為TE27、TR2500,同時將矩陣、層厚、反轉角、FOV、像素分別設置成384×284、3mm、20°、230×184mm、0.6×0.74,。于患者傷后3h-3d內進行掃描,完成掃描后向工作站傳送圖像以便對圖像進行處理,將醫生的診斷意見記錄好,對病例損傷的形態、連續性、信號等進行觀察,再對損傷程度予以分級。其中1-3級代表的是有損傷存在,3級代表的是已經出現了完全斷裂。
1.3 觀察指標
判定依據為術中檢查結果,對關節鏡、MRI的臨床診斷符合率進行評比。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MRI表現:完全斷裂的表現:前交叉韌帶正常形態、輪廓均不復存在,韌帶處于中斷、不連接的狀態,以波浪狀呈現出來,斷端移位明顯。部分斷裂的表現:韌帶中有異常信號出現,韌帶上存在連續性,局部或彌漫性增粗、腫脹非常明顯,邊緣模糊或韌帶比正常標準細,部分韌帶以波浪狀或纖維彎曲狀呈現出來。脛骨斷端撕脫的表現:與交叉韌帶腫脹、出血、部分撕裂的表現基本相同。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用到的是SPSS22.0統計學軟件,診斷結果以百分率(%)作表示并作x2檢驗,若P<0.05時可說明組間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對照組的診斷準確率比研究組的低,兩組差異上顯著,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前交叉韌帶作為膝關節不可缺少的組織之一,為有效避免后遺癥的出現,絕大多數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都需要開展手術治療,而確保手術治療效果和手術質量的重要前提就是準確的臨床診斷[2]。相關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膝關節交叉韌帶斷裂的患病數量明顯增多,以這種疾病自身特點為依據,要求在開展診斷和治療前需要全面探查病癥,在以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科學對癥的治療手段[3]。
MRI作為臨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其不僅可以顯著提高疾病的早期確診率,且不會導致機體受到輻射損害,并可對膝關節軟組織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將大量清晰圖像獲取到,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DWI技術作為對人體組織內水分子微觀擴散運動進行檢測的新型MRI檢查技術,其主要通過對細胞中或跨細胞膜的組織中水分子運動程度進行檢測,以便獲取到組織中水分子運動的相關信息,提高確診率。盡管MRI檢查過程中假陰性、誤診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可選擇MRI技術結合其他檢查手段的方式,以達到提高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確診率的目的[4-5]。
由本次實驗所得結果可知,研究組的診斷準確率比對照組的診斷準確率高,差異方面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而可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運用MRI可顯著提高確診率,具有在臨床中廣泛運用和大力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齊平德,閆吉瑛.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4):110-111.
[2]宋開國.評價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準確性[J].系統醫學,2018,3(13):98-100.
[3]王一敏.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18):74-76.
[4]楊宙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18,3(01):82-84.
[5]徐超.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