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風險在不斷變化,保險已成為現代社會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有效補充,在提高公眾互助關系防范未知風險、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治理體系、參與重大災害救助等方面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一、公眾應當如何看待商業保險
《保險法》第二條規定: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保險法中的保險指的就是商業保險,它既是一種經濟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法律關系。那么普通公眾作為保險商品的需求方或購買方,應如何看待商業保險呢?
1.保險是一種轉移風險的財務工具
常言“無風險,無保險”,保險的價值就在于可以轉移保險責任范圍內的風險,消除人們對未來不可預知風險事件的恐懼。保險公司針對特定的風險,以概率論、大數法則為基礎,將風險打包成一個產品,并進行科學的定價。投保人將保險作為一種財務工具,用確定的、小額的保費支出來換取可能未來的、較大的風險保障,從而化解投保人的風險,確保投保人經濟生活的穩定。
2.保險是一種特殊商品
保險是一種以保險合同形式存在的商品。保險合同中規定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其保險責任包括保險公司所承保的風險和不予承保的風險,保險公司只針對屬于保險合同承保范圍內的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履行賠付義務。不同險種有不同的承保范圍,同一險種也因保險公司不同而存在一定差異。家庭所配置的保險應該是多種險種的組合,保險合同條款復雜、專業性強,為轉移各類風險就需要購置不同的險種,購買時應找專業保險顧問,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優組合。
3.保險是一種人生規劃
買保險早規劃早受益,不規劃無受益。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對商業健康險和商業養老險購買的兩種誤區。一種是想買健康險的人因健康原因買不了的情況,保險商品的購買和其他商品不同,只有核保通過后才能完成購買過程,健康險不允許帶病投保,所以有關健康保險的規劃,一定要做到未雨綢繆。還有一種是很多人在給自己做商業養老規劃時,將保險的理財功能與銀行理財功能混淆,更多是比較二者的資金收益,而忽略了保險給付金所提供的與生命等長的、穩定的現金流。其實,社會養老保險是一種政府強制性的長期規劃,而商業養老險則是一種自己主動的人生規劃,所以在購買時宜從長計議,做中長期規劃。
4.保險是一種體現互助關系的金融工具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保險作為一種金融工具,與銀行、證券共同構成了國家金融體系的三大支柱,三者間既存共性,也有個性。具體來說,銀行作為金融中介,與服務對象之間是“自助關系”;證券作為集資平臺,與服務對象之間是“他助關系”;保險作為信用交換,與服務對象之間是“互助關系”。保險從本質上來說,是所有投保人之間的一種互助,保險公司只是一個中介,通過商業化運作,將從所有投保人收取的保費支付給已經發生風險的投保人,使互助行為與商業化運作精巧地結合,極大地提升了互助效率,也充分體現了“一人為眾,眾為一人”。
二、商業保險承擔的社會職能
商業保險的社會職能是保險公司經營成果的“外溢”。從經濟學角度看,社會職能是商業保險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種正外部性,是通過向社會提供有效產品和服務來實現的。商業保險的社會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發揮安全保障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商業保險可分擔政府社會保障職能,參與構建強有力社會保障網絡。從國外經驗來看,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標,在美國一般有三個層次保障,即政府提供的保障、企業雇主提供的保障和個人提供的自我保障,三者為社會提供安全網,其中,企業雇主提供的保障和個人提供的自我保障都是由商業保險直接運作的,起到了補充政府職能的作用。
在當前,我國更應發揮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的補充保障作用。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金虧空等問題是長期面對的艱巨任務,用商業險解決養老問題既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解壓,又能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保險公司可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差異化養老保障產品,社會公眾通過購買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在醫療領域,大病醫療保險應成為醫保的必要補充,保險公司通過推出各類醫療、疾病等商業健康險產品,使更多家庭不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發揮風險管理職能,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2019年12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重點指出商業保險將成為政府、企業、居民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為政府改進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的有效工具。政府通過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產品,達到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提升社會管理效率之目的,商業保險通過提供諸如商業責任險、信用保險等,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體系中。一旦被保險人出現責任事故,可通過保險人直接解決,而不必過分依賴于企業或政府,從而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為維護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創造有利條件。
3.完善經濟補償機制,提高災害救助參與度
將商業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通過提高企業和居民的風險意識,強化事前防范,盡量規避風險發生的被動局面。保險公司做為防災防損的主體,利用其專業技術和能力直接參與到社會防災減災體系之中,比如,財險公司通過不定期對保險標的進行核查,提出改進建議,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壽險公司通過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提高投保人的健康意識從而達到多贏局面。商業保險提供的附加服務對于提高整個社會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另外,就是加快推進巨災保險制度。國外經驗表明該制度已成為管控重大風險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災害防范和救助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2014年3月保監會批準了第一批巨災保險試點,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共同構建起安全網;2015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保險法修改草案中明確提出“國家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保險制度”,但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全國性的巨災保險制度,保險賠付在巨災損失中占比明顯偏低,更多損失還主要依靠政府和社會承擔。
三、發揮商業保險社會職能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主要從商業保險的外部性來說明其社會職能,所以把關注點放到了其自身發展上,但處理好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職責邊界、供需結構失衡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1.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職責邊界不清晰
一方面,二者之間職責不清、邊界不明,經常出現越位、缺位等現象。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補充,目的在于為公眾提供更全面、更高層次的保障,但由于沒有對兩者進行明確界定,商業保險公司可能通過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而獲取更多利潤;也可能因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而導致虧損。交強險就是典型例證,在費改前曾有聲音質疑其數百億元利潤,而費改后該險種整體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公益性保險不應過度盈利是廣大民眾的訴求,但長此以往,保險公司的參與熱情也會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二者的結合度不足,缺乏有效協調機制。應進一步提高合作緊密度,充分發揮社會保險的基礎保障作用,更多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職能,二者協同發展,共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從目前結構看,我們對社會保險的依賴度過高,而保險公司作用發揮不夠,商業保險專業優勢發揮不足,其在社會服務方面的開發利用程度太低,需要進一步深化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互動、互助與互促。
2.保險市場供需結構性失衡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保險領域這一問題尤為突顯。隨著我國商業保險精算水平提升,各保險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已達數千種,但能夠稱之為創新的少之又少,大多是相似產品的迭代更替。在產品銷售結構上,人身保險市場上的健康、意外、養老等風險保障型業務發展不足,2019年意外險、健康險占原保費比重分別為2.19%、21.01%,起到的社會保障作用有限。財產保險市場上,機動車輛險占比在60%~70%之間,而關乎國民財產安全的企財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農業保險占比僅在5%左右。如此供需結構性失衡,不僅使得國民生命財產得不到切實保障,還會造成民眾眼中保險職能的誤解和偏差。
3.保險行業社會形象欠佳
經過多年發展,保險行業在知識普及宣傳中做了大量工作,但現實生活中“談保險色變”的現象仍然廣泛。導致行業形象不佳的原因,一是早期發展過于粗放,更多重視量的增長而忽略了質的提升,個別代理人的不當銷售行為、服務滯后等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二是對代理人疏于管理,初期準入門檻過低導致素質參差不齊;后續培訓管理不到位,很多人自已還未弄清產品屬性就急于銷售,致使公眾對保險認知出現偏差;在銷售過程中,代理人為了促單手段多樣,并未真正從客戶角度去設計產品組合,所簽售保單與客戶需求錯配。三是理賠服務問題頻出,有些是因代理人專業知識不足或已離崗,無法提供更多服務;有些是因銷售時提醒告知不到位、對關鍵條款解釋不足,或者對客戶健康狀況、既往病史了解不夠甚至刻意隱瞞,或者理賠時資料不全等,以上種種致使客戶理賠被拒,給保險公司甚至行業帶來較多負面影響。
4.商業保險對重大風險保障不足
在保險業發達國家,巨災損失由保險公司賠付占比在30%以上,而我國還相差甚遠。汶川地震中,保險公司賠付僅占損失的0.21%,即使近年政府開始重視巨災保險建設,但至今還沒有專門的巨災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在需要民眾自主購買商業保險的地區,人們對于巨災保險投保熱情不足,據四川地震局公布數據,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投保地震巨災險的保戶僅有12.7%。重大風險對于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穩定有重要影響,提高重大風險保障水平任重而道遠。
四、發揮商業保險社會職能的措施和建議
1.完善相關層面立法
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的一次偉大實踐,不同于其他國家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走兩套體系模式,我國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走了一條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的道路。目前僅有的《社會保險法》顯然無法滿足監管需求,市場以及政府部門都亟需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來劃清各自的職責范圍。
2.設置合理盈虧區間
商業保險發揮社會職能需占用保險公司大量資源,要求其完全放棄盈利更多承擔社會責任,不利于其社會職能的良好發揮。對于保險公司參于社會保障時的考核不應僅看保費規模和盈虧狀況,更應該關注滿意度、服務質量等軟性指標。為防止保險公司的熱情下降和不當競爭行為,可以設立一個盈虧區間,允許其在一定范圍內獲利,低于下限的虧損部分由政府進行補貼,超出上限的盈利部分上繳社會基金。這既有利于維持保險公司間的適度競爭,為政府監管提供一個參考標準,同時也解決了其后顧之憂,使其大膽嘗試但又不至于脫軌。
3.創新保險產品,提高代理人專業素養
與時俱進創新產品,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保險公司要加大市場調研,提前掌握最新市場需求方向,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和多樣化需求,設計出不同產品模式,提高創新能力。比如:首先填補一些產品空白,開發適合65歲以上老人需求的特定醫療險、健康險產品,開發面向低收入人群和新業態從業者的保險產品等;其次擴展產品責任,可以在同一產品中除了滿足保障需求外增加穩定投資回報條款,可以考慮通脹因素將定額給付更改為變額給付等。
保險行業要提升行業形象,必須要提高代理人的專業素養。一個職業代理人會從公司、產品、人生規劃等多角度考慮,與客戶需求進行專業匹配,并在銷售保單之后做好保險顧問的角色,實現從保前、保中到理賠的全流程服務,切實提升行業形象。職業代理人可提升保前風險評估能力,對客戶需求和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并在銷售過程中精準對接合同條款;提升保中預防風險能力,及時有效地排除風險隱患;提升理賠時的服務能力,在客戶需要時第一時間達到事故現場,協助客戶進行后續理賠服務。
4.提高重大風險保障水平
目前我國在深圳、寧波等地開展了巨災保險第一批試點,其中寧波地區取得了一定成效。寧波模式構建了政府購買的公共巨災保險、巨災保險基金和商業巨災保險三層保障機制,由公共巨災保險和巨災保險基金滿足民眾最低層次保障,商業巨災保險滿足更高層次、更加多樣化的保障需求,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產品設計優勢。在政府為民眾購買保險的同時還應當采用官方渠道為商業保險進行宣傳,以防未來政府撤出補貼后民眾投保熱情的下降。
(李洪娟,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責編 張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