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險資金已經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保險資金主要來源于保費收入,作為我國金融市場上少有的長期資金,始終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國、用之于市場。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業總資產20.12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7.96萬億元;保險資金除投資銀行存款外,累計通過股票、債券、股權、債權等方式,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15.55萬億元,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期出臺的《中國銀保監會關于推進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堅持回歸本源,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保險資金支持實體既是一種責任擔當,也是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需要。首先,支持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當前國際經濟貿易形勢更加復雜,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風險資產波動頻繁,為我國經濟運行帶來更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投資范圍廣、靈活性強,可以助力直接融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通過保險資管產品,發展長期投資,完善長期資產市場,在服務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貢獻自己的積極作用。其次,作為長期資金和長期資產的主要需求方,保險資金在國家戰略、基建領域,或是前沿科技發展、新動能培育等方面,可以通過投資債權、股權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將大體量保險資金與公路、交通、航運、城市改造、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融資需求直接對接,支持國家戰略。而就自身來講,支持實體經濟,尤其股權、債權投資,也極大豐富了保險資金資產配置的范疇,對于分散風險、提高業績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有利于提升自身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行業地位,形成貢獻與地位的良性循環。
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取得了切實成效。在支持國家戰略,服務重點工程上,截至2019年6月末,保險資金以債權、股權計劃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投資規模達1.12萬億元,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5600多億元,支持棚戶區改造近1850億元,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2400多億元,支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近470億元,涉及綠色產業債權投資計劃規模超過8000億元。在支持優化結構調整,補齊基設短板上,保險資管產品作為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截至2019年11月底,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投資計劃1265只,合計備案(注冊)規模29119.18億元;累計注冊保險私募基金22只,合計規模1863.10億元。在助力先進制造業,打造高端產品上,通過債權、股權及基金等產品在海洋工程裝備、商用大飛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成電路裝備等領域,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響力的產品條線和明星工程。如“華泰-中國商飛債權投資計劃”150億元支持國產大飛機的研發;“平安養老-中集藍鯨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50億元建設超深水雙鉆塔潛式鉆井平臺等。在服務中小微企業上,確保風險整體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了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發項目16億元、恒力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10億元等一批民營企業重點實體經濟項目。在民生建設方面,發起設立股權、債權計劃參與長租市場,通過股權類產品投向綠色環保等產業的基金規模達430億元,投向醫養健康產業的基金規模達310億元。上述成績的取得,是保險業和保險資管業共同努力的結果,取得了社會積極評價和認可。
未來,保險資金應該在服務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根據自身特點,提高站位和視野,體現更為積極的作用。
一是助力直接融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當前,我國社會融資規模仍以貸款為主,以銀行信貸為主導,2017年我國宏觀杠桿率250.3%,企業部門杠桿率159%。而不同類型企業融資需求不同;不同資金其期限、風險偏好也不相同。加快發展直接融資,是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提高資金方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相比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我國金融市場中股權融資比重提升空間巨大。保險資金適合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以市場化方式選擇成長前景好的戰略新興產業和領域,開展股權投資,合理分享發展成果。
二是通過保險資管產品,發展長期投資,完善長期資產市場。保險資金運用的長期性決定了其是長期資金和長期資產的主要需求方。當前,人身險負債久期12.44年,資產久期5.77年,期限錯配突出。與此同時,在國家戰略、基建領域,或是前沿科技發展、新動能培育等方面缺乏長期資金和長期資本,都需要大量穩定性好的長周期資金。而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資本市場和企業中缺乏長期資本,保險資金要充分認識到其中的投資機會,可以通過投資債權、股權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將大體量保險資金與公路、交通、航運、城市改造、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融資需求直接對接,管控風險的前提下,擴大長期投資。
三是更加深度參與養老金投資管理。到2020年,我國老年撫養比將提高至28%左右,老齡化挑戰十分迫切,而養老體系中第一支柱占比較高,亟須擴大企職業年金,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對基本養老形成有益補充。目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和養老保險公司在管理保險資金中,形成了特點鮮明的長久期資金投資管理技術和方法,得到養老資金的認可。截至2018年末,保險機構共管理的組合數占全部金融機構管理組合數的65.50%;保險機構共管理組合資產規模占全部金融機構管理組合資產規模的54.97%,均是企業年金最主要的投資管理人。此外,個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正在有序進行,也將成為保險機構參與社會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
四是加快探索在醫療養老健康等重資產領域投資。醫療養老健康產業與保險業,特別壽險業和健康險高度相關,作為提升保單價值和保障服務的重要環節,日益受到保險公司重視。保險資金參與醫療養老健康產業投資,一方面,收益相對穩定但回報周期長,社會資本難以大規模進入,卻與保險資金追求長期穩定現金流收益的要求契合;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延伸保險產業鏈,推動保險產品與相關養老服務產業更好對接,實現“商業保險、養老產業、保險資管”有效整合,將成為保險資金服務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五是加快科技化融合進程,以科技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新興技術,改進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強化業務管理。尤其是在智能輔助投資決策、量化投資、風險無漏管理、營運無縫協作、風險預警等重點領域,加快科技賦能本業升級,降低成本與風險,提高運作效率效能。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終端業務,探索構建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
六是高度重視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領域的永恒主題。保險資金面臨復雜多變的環境,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在參與另類投資中,應該始終堅持穩健審慎的原則投資,秉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資產負債匹配的理念,嚴格進行風險管控,更好發揮保險長期資金特點,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定、長期資金支持,只有風險防范和管理做好了,另類投資才能長久,持續為保險資金獲得好的回報才具有可能,也是另類投資在各種資產配置中贏得自己應有地位的立足之本。
(劉傳葵,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副秘書長/責編 張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