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學校)
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先生曾言:節奏是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與動力。可見,節奏是音樂學習的基礎,節奏教學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科學有效地組織開展節奏的教學與訓練,是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認知,為未來音樂學習打好基礎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表現力,提高其音樂關鍵能力和藝術素養。本文就節奏教學這一問題,談談筆者的三點見解。
聲勢律動源自當今世界著名的四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這種節奏教學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因此被眾多一線教師所廣泛采用。人音版音樂教材中也明確用“走”來感受四分音符,用“跑”來體會八分音符。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體會,除了具體、實際的設計與操作,在聲勢律動教學中更需關注的是:方法使用的層次性。
從概念上來看,聲勢和律動是節奏感知與表現的兩種方式。聲勢簡單地說,就是發出聲音,組成節奏的形式。分為身體打擊樂(即現下非常流行的body percussion)和嗓音打擊樂,身體打擊樂指的是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打擊樂器,用拍擊不同的身體部位發出不同的聲響,如:拍手、拍腿、拍胸、跺腳、響指等;嗓音打擊樂則指用自己的人聲模仿各種打擊樂器或發出不同聲音組成節奏(如B-box或模仿各種動物叫聲以及生活場景中的聲音)。律動主要是指有節奏地跳動或有規律地運動;多指人聽到音樂后,按照節奏而通過身體的方式表達的舞動。律動是聽眾對某個節奏型的直觀感受,這種感受是他對一首作品整體感受的基石,也是這段音樂最具標志性的地方。
因此,雖然我們常常將聲勢和律動化二為一來談論,或在實際操作中結合使用,但對于剛開始進行正規音樂學習的低年齡學段學生而言,律動可能是更符合其本性的一種接受與表達的方式。先從律動入手,當學生對肢體與節奏有一定的感受與控制能力時,再逐步引入聲勢節奏教學更能讓學生自然而高效的感受與掌握整個音樂作品節奏節拍的特點。
其次,對于低學段的學生而言,雖然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但其肢體的運動協調性與控制能力尚待完善與提高。在設計律動聲勢教學時,動作不宜過難,一般采用相對簡單但需高質量完成的動作。如在身體的反復擺動中感受恒定節拍的穩定性或重復搖動的swing節奏感,亦或是通過跑、走、蹲、跳等大肢運動體會節奏的長短、疏密。
最后,聲勢律動教學不是一味地停留在低幼階段,而是應隨著年級的增長成為一種有邏輯、有側重點,不斷深入與發展的持續進行的一種教學行為。結合學生的年級特點,一二年級的律動,動作簡單但更具象與自由,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和創意;三四年級更突出律動與聲勢的準確性和規律性表現;五六年級時,律動則更應凸顯音樂要素的本體內涵,動作更精細而抽象,強調邏輯和對比,聲勢節奏由單聲變為多聲部,節奏類型增多,總體更為復雜多變。總之,要循序漸進地開展節奏的聲勢律動教學,切不可成為“為了律動而動,為了聲勢而勢”喧賓奪主、華而不實的教學。
對于低學段的學生,除了聲勢律動外,我還經常使用一種節奏的形象記憶法。隨著音樂學習的逐步深入,到二三年級后,學生需要掌握的節奏型增多,變化加強,大大擴展了節奏教學的容量。同時由于這一時期的數學學習程度尚淺,學生還沒對分數這一概念形成科學的認知,不能完全理解“分”的意思。因此他們在理解和記憶四分音符、全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名稱時是有一定難度的,會經常將這些節奏名稱搞混淆,也不能準確把握其時值。因此,這一階段還不太適合用“分數”的邏輯思維,對不同節奏的時值關系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分各種音符時值和節奏,我用形象圖片來引導和辨別,如下圖所示:
這樣將不同節奏與不同生活物品的外形相聯系,更符合低年齡學段學生形象思維記憶的特點,也能通過具象的類比,更好地體會與感受節奏中的長、短、疏、密的不同,并快速加以區分。如果學生能力尚足,還可以配合圖片中的節奏形象,做相應的律動與情景表演,幫助學生記憶。或是結合柯達伊的節奏讀法(ta、ti、tiri等),在直觀、具象感受和大聲朗讀中逐步體會和掌握節奏間的時值關系。循序漸進地從律動到聲勢再到形象讀法,將抽象的節奏變為具體的感受,再從具象的理解,逐步成為學生內化的一種抽象的核心音樂能力。
節奏語言的概念也是來源于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它認為語言中的節奏與音樂中的節奏非常類似。語言不僅是作為歌詞所呈現出的具體意象,更具有內在的音樂特點。因此,利用語言中的節奏屬性過渡到音樂節奏的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小學課堂中同樣被廣泛使用,如有節奏地讀兒歌、讀歌詞;或是通過一些有趣的單詞(知.了)掌握其節奏特點。
語言節奏法中最有意義之處,在于它不僅能體現音的長與短,還能體現出節奏中的輕重規律。因此,在使用語言節奏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語言本身的節韻特點。以學生目前所學的中文和英文這兩種不同的語系為例,中文單詞節奏較為均勻(如小白兔白又白等),句子音節的輕重會根據語境和語義進行變化,無固定的、規律性的輕重區分(如今天天氣真好;今天天氣真好);而英文是一種重音計時(stresstimdelagnauge)語言,它的單詞節奏恰恰與之相反,多呈現出不均勻且具有明確的重、輕讀音節的特點。英文句子則又表現出重讀音節之間大體保持等距,重輕交替的特征,這就與漢語形成了很大的對比。
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結合音樂節奏與節拍本身的特點來選擇合適、恰當的語言節奏進行引導。一些等分的均勻節奏或節拍就比較適合中文的詞句,而一些切分、正反附點、弱起性節奏或節拍,則更適合采用英文的詞句作為教學引導材料。下面主要來探討一下適合中低年齡學段的英文節奏訓練素材。
例如以下單詞與節奏的對應:
我們可以注意到caterpillar這個單詞一共有四個音節,重音在第一個,這與音樂節奏是一致的;同理,follow the…出現在句子中時,重讀音節在第二個:followtherules;再如具有弱起性的單詞:…contented;…cool,等,這些單詞在發音時起始氣息閉合,后面音節重讀。這樣的節奏語言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們的音樂能力,也能反過來對英語語感起到促進作用。另外,從音樂欣賞與節奏編創的層面看,還要注意節奏對于中西方音樂風格的重要意義。西方音樂中,更多的體現出英語語系的節韻特點,東方音樂則多體現中文節韻的特征。小學階段接觸的作品,一般篇幅尚小,更多的是體會節拍中的規律重音與樂句中的邏輯重音,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對音樂的整體把握,形成良好的基本樂感。
在音樂藝術中,節奏屬于極為重要的組成元素。小學階段的節奏教學同樣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價值。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認知規律,采取有趣、靈活、科學、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節奏的理解與表現,感知與體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節奏教學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中都更接近音樂本體,更有層次、更豐富,真正落實學科素養中對音樂關鍵能力的標準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