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惟然 (天津音樂學院)
京津冀三地自歷史時期以來就屬于同一文化區域,然而隨著近代以來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平衡效應的逐步顯現,京津地區由于文娛演藝資源相對豐富、發展水平較高,難免對其周邊河北地區的演藝資源形成了虹吸效應,在客觀上也對京津冀三地演藝文化的協調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201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了“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也為新時期三地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協同發展送上了一股強勁的東風。本文就將在審視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演繹產業合作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查找三地演藝產業合作深入發展的制約因素,來嘗試提出推動京津冀演藝產業合作深入發展的若干對策。
自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之后,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14年8月,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即簽訂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為深入落實該協議,2015年3月,上述三省市的文化廳、局領導又共同簽署了《京津冀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規定:三地輪流舉辦“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展演作品以三地合作創編劇目為主;京津冀三地建立演藝作品的政府間協作采購機制,相互采購劇目且每地每年采購其它兩地演藝劇目數量不得少于三臺;三地共建并共享演藝資源交流平臺以及演藝資訊發布機制,促進劇本、演員等各種演藝要素在線上及線下兩個維度的雙向流通。2016年4月底,為落實上述協議,匯集三地演藝資源的京津冀演藝聯盟正式成立。
自2015年至今四年來,在“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機制和京津冀演藝聯盟的共同推動之下,像蔚縣秧歌劇《魏象樞》、河北梆子《李保國》等河北新編優秀劇目得以進入京津兩地觀眾的文娛消費視野,初步展現了當代河北劇目演藝的風采、魅力和實力;而像交響歌舞會《津津有味》、河北梆子《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之剪影》這樣的天津劇目精品以及新編曲劇《黃葉紅樓》、新編京劇《宋家姐妹》等北京優秀劇目,也與河北觀眾如約見面,為其帶來了京津腔韻十足的新奇審美享受。由此可見,《京津冀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簽訂四年以來,三地的劇本、劇目、劇場、演員等各種演藝資源都得到了有效的盤活,已初步建立了常態化的精品劇目交流展演機制,三地文娛演出的聯動機制已呈呼之欲出的態勢。
此外,在推動劇目交流的同時,京津冀演藝產業合作的“硬件設施”也得到了相應的加強。2019年春,河北定州京津冀文化產業基地的建設工作也被提上議事日程。該基地由演藝小鎮和京津冀演藝產業工業園區兩大部分組成。前者主要為中直院團、文化央企等演藝單位或機構提供合成排練、衛視演播、音視頻攝錄、藝術創意研發等各項服務,意在建構產城融合文化集聚區;后者則主要為京津冀三地的演藝單位提供舞美道具生產、產品會展、交易平臺、倉儲物流等生產和商貿等方面的供給與服務。目前定州京津冀文化產業基地已開工建設,標志著京津冀三地演藝產業的合作邁入了“硬件建設”的新階段。
在回顧了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演藝產業合作的發展現狀之后,在這一部分也將在已取得的成績之外,來剖析制約京津冀演藝產業合作深入發展的若干因素:
京津兩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其演藝產業經營環境也相對更好一些,這就很容易對河北省的文化演藝市場形成虹吸效應,促使精品劇本、名家名角等優質演藝資源流向京津地區尤其是北京市,加劇三地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從數據來看,2018年北京市演出場次達到24684場,觀眾總計1220.2萬人次,其中文化旅游駐場演出為北京演藝市場額外帶來了24.1萬人次的客流;票房收入達17.76億元,同比增長3.4%。這組數據充分展現了北京演藝市場的強大競爭力。而從演藝市場的經營環境條件來看,近年來京津兩地人均文化事業費數額常年排在全國第1、2位水平,而河北省則徘徊于第27-30位之間;北京市近年來文化市場產業專項資金劃撥額度維持在5.5-6.5億元之間,而河北省同類資金額度僅在5000-8000萬元之間;近年來北京市重大文化項目財政專項資金劃撥額度維持在1.6-2億元之間,而天津市及河北省同類資金劃撥額度分別維持在4700-7000萬元之間以及6000-8500萬元之間。分析上述各組數據不難看出,京津兩地尤其是北京市的演藝市場環境條件要明顯優于毗鄰地區,很容易對毗鄰省份的演出市場形成資源虹吸。雖然京津冀三地演藝產業協同發展的規劃已走過了4年的實施歷程,但這種基于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造成的虹吸效應依然存在,對三地演藝市場融合發展的遠景造成了潛在的消極影響。
通過本文第一部分所列舉的京津冀聯合演藝劇目可見,目前三地聯合演藝的主打劇目大多屬于傳統戲曲的新編或改良作品,而廣受歡迎的話劇、兒童劇、雜技馬戲魔術、音樂劇等其它作品則鮮見身影。根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北京市演出市場統計與分析》來看,兒童劇等劇目觀眾最多,占全年觀眾客流總量的46.2%。而音樂劇觀眾則增長最快,本年度同比增長達26.7%。反觀京津冀三地聯合演藝劇目,則會發現其中恰恰缺乏觀眾最多或者觀眾數量增長最快的兒童劇、音樂劇等類型作品,這在表明三地聯合演藝劇目類型欠豐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地聯合演藝活動的市場導向意識還不夠明確。
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的異軍突起,已成為推動旅游目的地演藝市場迅猛發展的主流助力因素。比如,2018年北京市旅游演出達到9651場,觀眾人數達到328.7萬人次,約占北京市演出市場觀眾客流總量的26.94%,這充分展現了文化旅游對于演藝市場的巨大推動作用。然而,反觀近年來京津冀演藝聯合開展實踐則不難發現:三地演藝聯合的發展方向基本仍被定位于傳統的劇場觀演,而對于新興的文化旅游市場演出機會,則未能加以有效把握。
雖然京津等地因文化市場成熟度高、演藝環境條件優越所造成的資源虹吸效應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相對來說處于洼地態勢的河北演藝機構就完全沒有機會來對抗這種虹吸效應。目前,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新媒體的快速普及,就為河北演藝團體宣傳自身獨特的劇目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條件。所以,河北演藝團體尤其是中小型團體,應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來預告、展示自身演藝節目片段視頻,彰顯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與魅力,以期贏得更多的演藝機會。一方面,依托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的展演有可能將更多的河北文藝團體送上京津地區中小劇場的舞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京津觀眾來河北觀看特色演出。這樣一來,就有望從市場的生態層面加強京津冀演藝資源之間的溝通與對流,從而逐步弱化長期存在的資源虹吸效應,達到從市場微觀層面深入推動京津冀演藝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生動效果。
如前文所述,京津冀三地聯合展演的劇目多局限于傳統戲曲的新編或改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過多依賴頂層設計引導而缺乏對文藝市場分析、把握、探索、深耕的局限性。而要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就要求京津冀三地的文藝院團更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統籌協調各自的演藝資源,瞄準文藝市場上的熱門劇種、潛力劇種,全力以赴地推進劇目改良與創新。比如,像前文所述觀眾最多或觀眾數量增長最快的兒童劇、音樂劇等類型作品,就應成為三地聯合演藝劇目創新的重點著力方向。這就需要三地院團聯合開展深入的市場調研。并以調研結果為指導,創編為三地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接地氣兒的兒童劇、音樂劇等劇種節目,豐富京津冀三地聯合演藝的劇目品種,從而為三地聯合演藝深耕文娛市場進而晉身為市場主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上文所述,目前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京津冀等地演藝市場的全新增長點,也為演藝市場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在推動演藝市場快速發展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鑒于此,京津冀三地的聯合演藝也應瞄準文化旅游市場,對游客文娛消費心理進行深度調研,以期把握其在旅途中對于文娛演出的期待心理。進而以此為指導來推動三地聯合演藝劇目的創新與改良,面向京津冀文化旅游市場推出更多精品劇目,以期在大力推進京津冀聯合演藝同文旅產業融合進程的同時,也有效深化三地演藝產業的融合效果。
綜上所述可見,自2015年京津冀聯合演藝項目簽約以來,三地演藝產業的融合進程已得到了明顯加快。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發現演藝市場資源虹吸效應仍存、聯合演藝劇目欠豐富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對癥下藥,依托互聯網來大力拓寬三地聯合演藝渠道,瞄準文娛、文旅市場大力推動劇目創新,豐富劇種類型,則有望促使京津冀聯合演藝逐步達成對三地演出市場的深耕新作,從市場微觀的層面推動京津冀三地音樂演藝產業實現更加深入的融合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