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年平 (云南藝術學院)
《黃河大合唱》是我國近現代音樂中偉大的一部作品,展現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保衛國家、頑強不屈的偉大形象。這一音樂篇章中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音樂形式,將當時的歷史情況生動的展現給觀眾,具有極強的時代特色。
《黃河大合唱》是1939年在延安由冼星海譜曲。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者,《黃河大合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是光未然,這是一位新體詩流派的作詞家。光未然先生在到達延安后,曾跟隨抗日部隊到達我國大西北的黃河岸邊。在這里看到了中國士兵英勇作戰的身姿以及波濤洶涌的母親河,祖國雄壯的山川景色激發出光未然先生的創作靈感,抗戰的號角聲也促使他懷著高昂的愛國主義情懷譜寫了一首大型的朗誦詩,即《黃河吟》,這首詩后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黃河吟》以飽滿的藝術創意、磅礴的歷史場景和雄壯的氣勢,表達出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的英雄氣概[1]。后來在法國留學回來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輾轉來到我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圣地:延安。冼星海先生被這首壯麗的歷史長詩深深的震撼,在下定決心后,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作出了一首令全世界震撼的、能夠激發人們頑強斗志的音樂巨篇《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剛剛誕生就迅速的流傳開來,在當時的祖國各地被廣泛的傳唱,甚至在全世界的華人地區流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黃河大合唱》對國人起到了十分有效的激勵作用,成為中華兒女不斷抗爭、抗日救亡的靈魂支柱,表現出中華民族強大而堅實的民族斗志,在歌曲中以母親河作為主題中心,以黃河的咆哮形容中國人抗戰的號角聲,鼓舞著中國各族同胞保衛祖國的信念以及堅持抗戰的信心[2]。
在《黃河大合唱》當中共計八個篇章,而每個篇章都可以相對的獨立存在,而且相互之間在歌曲內容、演唱方式以及音樂風格上有著很大的區別,能夠在演唱的過程中形成十分鮮明的風格對比,而每個篇章都緊緊圍繞著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核心思想,通過幾個基本的音調將中華民族頑強斗爭的主題貫穿始終。在作詞方面,具有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的特點,十分具有民族特色。而合唱方法上十分豐富多樣。例如,第一章中《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原稿為男聲合唱)此曲汲取民間勞動歌曲尤其是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運用動機式的主題核心貫穿發展手法和領合呼應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戰的動人場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題核心拉寬節奏,放慢速度,表現人們登上河岸時的樂觀情緒。第二章中《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因為男中音的聲音較為低沉,且有很好的聲音共鳴,所以在演唱的時候,聲音非常的飽滿,而且采用寬厚的聲音,加上洪亮的聲音,歌曲的演唱更有號召力與感染力,再加上氣息的運用非常的扎實,所以整個音樂旋律變得非常的豐滿,演唱時的情感也不能夠間斷,要以最投入的情感進行音樂作品的表現,才能夠把歌曲中黃河的宏偉氣勢表現出來。頌歌的演唱就是要包含對于黃河的贊美與歌頌,才能夠將歌曲的演唱抒發到位,使歌曲振奮人心。第三章中《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和《滿江紅》的音調材料,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的英雄。第四章中《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這是一首歌謠式的三段體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緒更為凄涼,訴敘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第五章中《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采用樂段反復的結構形式,汲取山西民歌音調,并借用鑼鼓伴奏的一些手法,形象地敘述了流亡群眾的悲慘遭遇,顯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斗爭決心。第六章中《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運用大小調和變化節拍,以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哀怨。第七章中《保衛黃河》(輪唱)成功地運用卡農手法,表現了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襯詞“龍格龍格龍格龍”的加入則別具風格。第八章中《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運用主調與復調的混合寫法,以號角性、戰斗性的音調,象征東方巨人為最后勝利發出吶喊,顯示出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巨大的力量,召喚著全中國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破曉而戰斗。這些特征也成為《黃河大合唱》獨特的藝術風格之一[3]。此外,《黃河大合唱》中有很多旋律都使用了大調式主三和弦進行分解,使得合唱旋律更和諧。這些演唱形式讓《黃河大合唱》具有中西結合的演唱特點,同時具備中國風格時代感的藝術精品。
《黃河大合唱》的影響力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長久不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黃河大合唱》始終都激勵著中國人民不斷抗爭、奮勇拼搏;在后來的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黃河大合唱》也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民,讓中國人發憤圖強、建設國家;甚至是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黃河大合唱》也無時無刻不在警示著中華民族勿忘國恥、牢記過去,用沉痛的歷史教訓告誡我們必須奮勇向前。《黃河大合唱》是一首史詩級的恢弘篇章,它的每個樂章都像一幅畫一樣,讓人們感覺身臨其境,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先烈們英勇奮戰的偉大歷史畫面,更能讓人們真正的感受到戰爭所帶給人們的災難和苦難,看到了中國人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勇氣以及對和平的美好向往。例如《黃河怨》、《黃河頌》、《保衛黃河》等樂章中表現出極其強烈的激勵效果,讓觀眾在這種氛圍中倍受鼓舞。在《黃河大合唱》中成功塑造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并賦予他們強烈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時代特色[4]。比如在《序曲》中使用了管弦樂器進行演奏,對全曲概括性的進行非常豐富的描繪,這種表演形式深入地刻畫出中國人民的頑強意志和力量,象征著中華民族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
在《黃河大合唱》中,成功的在每個篇章中都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并賦予了這些形象強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藝術風格上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創新:將詩朗誦與音樂進行了有效的融合。通過各個篇章之間的詩歌朗誦,不僅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達到承上啟下的意義;還讓整部作品都能夠緊緊的圍繞在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主題上。在歌曲中作詞十分具有戲劇特色,作詞內容更能體現出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讓作品具有極強的震撼效果。在這一時期作曲家洗星海先生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體會,所以在《黃河大合唱》中深深的將這一時期的時代特色與現實情況表現出來,也更能夠引發人們的共鳴。尤其是在《黃河大合唱》的最后樂章《怒吼吧!黃河》,作者將自身的情感融入音樂中,把音樂中的感情推到最高潮。作品場面十分壯觀、氣勢磅礴。讓人感覺在音樂中黃河以排山倒海之勢迎面而來。讓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受壓迫的人發出最壯烈的怒吼,再一次使抗日救亡的聲音得到升華[5]。此外,《黃河大合唱》的作曲技法樸素,甚至由此誕生了二十世紀經典的聲樂作品,后人以《黃河大合唱》為藍本創作的有影響的大型器樂作品比如鋼琴協奏曲《黃河》。
作曲家冼星海先生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熱血音樂家,其作曲風格上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這種藝術風格主要源于冼星海先生從小到大所經歷的生活經歷與民族音樂的熏陶。在《黃河大合唱》當中,聲部以及聲音織體的靈活運用、音樂形式中融入民族音樂風格,這些做法都表現出冼星海先生身上具有強烈的民族音樂風格。在《黃河大合唱》中,作者將各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將黃河、波濤、船工、婦女等形象表現得十分傳神。例如,在《黃河船夫曲》這一篇的開始,作者就將船工在努力的劃船以及和波濤洶涌的浪濤搏斗表現出來,通過所有船工共同合作、齊心協力的劃槳,動作整齊的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奮斗,表達出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奮勇作戰的愛國精神,人們可以從篇章中感受到水流十分湍急的緊張感以及呼嘯而過的風聲。等到音樂最后進入尾聲,就好像出現了波浪慢慢恢復平靜的場景。此時就感覺船劃著槳,讓船帆漸漸離我們遠去最后從人們的視野中離去,結尾的音樂就仿佛是船工一邊劃船一邊欣賞岸上的風景,從距離上感覺從遠到近,再從近到遠,直到從人們視線中離去。《黃河船夫曲》這一篇的結尾用節奏較為歡快的音樂形式表達了人們內心的高興與欣喜,讓這一篇章更富有生命力。此外其他的篇章也一樣,都譜寫出一幅幅如泣如訴的動人畫面,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這也正是《黃河大合唱》生動的視覺效果之所在[6]。
《黃河大合唱》用感情豐富的篇章歌頌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頑強的民族精神,表現出偉大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以及謳歌了中華兒女頑強斗爭、保家衛國、永不服輸的必勝之心。《黃河大合唱》緊緊圍繞著抗日戰爭和愛國主義情懷這兩個核心內容,以深刻的感情與豐富的藝術形象,一次次將音樂的情緒推向最高潮。《黃河大合唱》這一音樂巨作,其內涵遠遠超出了藝術的領域,在推動中國人民的民族團結,提升我國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點上也是其他藝術作品都無法比擬和企及的。《黃河大合唱》對于弘揚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展現中華兒女頑強的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7]。
在當今社會,《黃河大合唱》依然是中國人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瑰寶,是全世界華人在音樂創作方面最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的音樂篇章。《黃河大合唱》雖然描寫的是我國近代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況,可是當我們再回憶當時的情境,重新再唱起《黃河大合唱》這首音樂著作時,仿佛心中的怒火再一次被點燃,好像再次聽到了祖國的呼喚聲、母親的呻吟聲、戰士的咆哮聲、戰爭的號角聲。
在今天,當我們再次想起《黃河大合唱》,它的時代精神有著重要的警示意義以及深刻的歷史意義。再次唱起《黃河大合唱》的歌聲,能夠讓人們重新感受到在當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氣息,感受到祖國賦予我們沉重的歷史責任感。整部作品的所有篇章都是通過歌頌母親河不屈的精神,進而贊揚中華各民族同胞的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偉大犧牲,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當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的興衰榮辱,也歷經了無數的滄桑巨變后,是什么支撐著中國人民走到今天,就是這中華民族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支撐著我們。
綜上所述,《黃河大合唱》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偉大的音樂著作,展現出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歌頌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民族同胞為了保家衛國做出的壯烈犧牲。在我國社會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黃河大合唱》依舊警示著我們,勿忘國恥、牢記過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