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娟
(臨滄市人民醫院血液內分泌科 云南 臨滄677000)
白血病是血液科常見病,主要是由遺傳、放射線、病毒感染及化學物質等因素引起。急性白血病以貧血、出血、感染及肝脾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以往,化療是臨床治療急性白血病的常用方法,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2]。沙利度胺在抑制血管增生、調節機體免疫方面效果顯著。本研究將其聯合化療治療急性白血病,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將2016年3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信封法分為兩組,各35例。聯合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57.52±7.24)歲;急性髓細胞白血?。ˋML)2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14例;病程3個月~2年,平均病程(1.26±0.29)年。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57.68±7.10)歲;AML 20例,ALL 15例;病程3~22個月,平均病程(1.24±0.35)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僅給予化療治療:對AML患者采用DA化療方案治療,對ALL患者采用VDLP方案治療,均化療4個療程。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沙利度胺(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130)治療:口服沙利度胺,100mg/d,連續服用4個月。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VEGF、VEGFR、bFGF、MVD的變化情況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其中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及血紅蛋白減少等。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VEGF、VEGFR、bFGF、MVD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聯合組出現消化道反應18例、血小板減少7例、白細胞減少13例、血紅蛋白減少12例;而對照組依次出現16例、8例、12例、13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
表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①P<0.05;與對照組比,②P<0.05
組別 n VEGF(ng/L) VEGFR(ng/L) bFGF(μg/L) MVD(/×400視野)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 35 375.30±156.35204.57±32.90①② 2217.89±590.83 1289.57±215.62①② 2.49±0.35 2.23±0.30①② 24.35±3.77 9.05±1.77①②對照組 35 368.84±138.72287.78±46.51① 2237.75±648.06 1812.36±335.36① 2.47±0.41 2.34±0.32① 24.10±3.52 15.04±2.66①
白血病屬于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以及肝脾腫大等癥狀。骨髓移植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理想方法,但因骨髓來源有限,且治療費用過高,致使其難以廣泛和應用[3]。現階段,化療是臨床治療急性白血病的常用方法,一些患者經化療后,可明顯地改善病情,但也有很多患者病情改善不太明顯,無法有效抑制病情復發。所以,尋找一種更理想的治療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VEGF、VEGFR、bFGF、MVD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顯著。可見沙利度胺聯合化療方案治療急性白血病較單用化療方案治療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沙利度胺屬于一種谷氨酸衍生物,其不僅有抗炎、免疫調節的作用,還可有效地抑制血管生成,具體機制如下:VEGF、bFGF等均屬于血管生成刺激劑,其可與特異性受體結合,刺激信號轉導,進而促進內皮細胞增殖,而沙利度胺可將其上述因子的分泌量,進而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同時,腫瘤轉移、細胞惡變均與腫瘤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粘連與血管生成存在直接關系[4]。
綜上所述,沙利度胺聯合化療方案治療急性白血病可有效抑制白血病血管生成,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