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婦科腹部手術的實施率較高,雖然因為技術的進步可以應用腹腔鏡實施手術,不過因為麻醉、人工氣腹的影響,術后患者很容易出現腸麻痹、腹脹等胃腸功能障礙,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1]。所以臨床一直致力于探討加快婦科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方法,發現護理干預的實施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分析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
隨機將2018年1-12月100例接受腹部手術的婦科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年齡23~51歲,平均(39.66±7.60)歲,手術類型:8例接受子宮全切術,10例接受異位妊娠手術,24例接受子宮肌瘤切除術,8例接受卵巢囊腫切除術;對照組50例,年齡24~50歲,平均(38.22±7.19)歲,手術類型:9例接受子宮全切術,11例接受異位妊娠手術,21例接受子宮肌瘤切除術,9例接受卵巢囊腫切除術。兩組一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僅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術后做好患者病情觀察,告知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因素,介紹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有效鍛煉方法,但具體鍛煉主要由患者自己完成或者在家屬協助下完成。
觀察組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 腹部按摩:指導患者平躺,將腹部暴露出來,護理人員手心滴精油后對小腹進行輕微按摩,持續3分鐘。之后以肚臍為中心點,順時針打圈式按摩升降結腸及橫結腸,持續3分鐘。按摩時要保持手法輕柔,防止壓力過大導致傷口裂開,重視患者主訴,有異常情況時及時暫停按摩進行處理。
1.2.2 穴位按摩:手術結束后6小時開始進行穴位按摩,拇指指腹按、壓、揉、掐患者足三里穴、中脘穴、三陰交穴,每個穴位持續按壓2分鐘,先輕力,再逐漸加大力度,按壓到患者有酸脹麻及微痛感后繼續按壓10秒,每天按摩3次。
1.2.3 溫水泡腳:等手術結束患者神志恢復清醒、身體狀況恢復穩定后利用溫水泡腳,患者坐立床邊,兩腳放在40-45℃的水中,水深度要沒過足背,一直到水溫變涼。每天可以泡腳1-2次。
1.2.4 早期活動:術后在麻醉未清醒前協助患者被動屈伸上下肢,等到麻醉效果消除后,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主動活動,包括抬腿、握拳、屈肘、活動腳踝、屈膝。術后1天指導患者下床站立,練習床邊行走,然后慢慢進行室內隨意走動,每次持續練習20分鐘,每天練習3次。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兩組術后腹脹程度(無、輕微、中度、重度,分別記為0、1、3、5分)、腸鳴音消失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便秘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腹脹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腸鳴音消失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分組 n 便秘率[n(%)]腹脹程度(分)肛門恢復排氣時間(h) 腸鳴音消失時間(h)觀察組 50 5(10.00) 1.26±0.38 23.18±5.29 18.37±4.15對照組 50 13(26.00) 1.89±0.42 31.05±6.33 25.30±5.94 X2 4.3360 7.8652 6.7458 6.7626 P 0.0373 0.0000 0.0000 0.0000
婦科腹部手術因為術中腹膜刺激、麻醉影響、人工氣腹建立、手術牽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在術后發生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激素調節紊亂的可能性較高,會明顯抑制胃腸功能,胃腸蠕動會減弱,胃腸功能無法及時恢復,因而容易導致腹脹、嘔吐、腸梗阻等多種并發癥,遠期甚至可能導致慢性腹痛、腸粘連等嚴重并發癥,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3]。本研究在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指導患者早期活動,先進行被動活動,再進行主動活動,加快腸蠕動,還能夠加快患者體力恢復。早期活動還有助于加快腹腔中二氧化碳殘留的排泄,防止術后出現多種不適[4]。通過對患者進行腹部按摩及穴位按摩,有助于加快局部氣血運行,對于腹脹的緩解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后便秘發生率僅為10%,明顯低于對照組26%,腹脹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腸鳴音消失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證實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能夠更明顯加快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對于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婦科腹部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夠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