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君 羅艷瓊 劉敏
(重慶市長壽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重慶 401220)
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婦女健康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高危妊娠是導致孕產婦與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孕產期保健的重點和難點。目前隨著二胎政策全面放開,高危因素及高危個案日益增加,給孕產婦健康帶來極大風險,嚴重威脅母兒安全,同時也給保健工作帶來嚴峻考驗。為更好地對我區高危妊娠進行管理,真正做到對高危妊娠有效的管理,讓臨床與保健相融合,讓高危孕婦平穩渡過孕產期,切實保障母嬰安全。我區對2017年1月-2019年8月管理的309例高危孕產婦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2017年1 月-2019年8月,長壽區所有醫療機構上報到長壽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管理并已終止妊娠的高危妊娠。
1.2.1 建立檔案 在孕婦首次進行產檢時,應對其實施全身檢查,同時建立檔案,詳細記錄孕婦孕周、檢查情況、存在的危險因素、身體狀況等情況。
1.2.2 健康宣教干預 醫護人員可通過粘貼海報、發放宣傳單、圖片以及視頻展示、溝通交流等方式對孕婦展開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和掌握影響妊娠結局的不良因素,明確孕期管理的重要性。
1.2.3 篩查評估對象 各醫療機構對懷孕至產后42天的婦女進行妊娠相關風險的篩查,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高危妊娠評估。
1.2.4 妊娠風險預警評估分類 采用分類管理的模式,在孕產婦初診登記時進行相應的風險分類(顏色預警標識),并在就診過程中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綠色表示沒有高危因素的低危人群;黃色在轄區管理并重點監測;橙色表示妊娠合并癥較重,可能危及母嬰安全,需要由區級醫療機構密切監測和隨訪,直到分娩;紅色表示病情嚴重,不進行干預可能危及孕婦生命,需要孕產婦危重救治中心進行跟蹤救治;紫色表示妊娠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需要轉診到傳染病專科醫院救治,同時實行母嬰干預,降低母嬰傳播。
1.2.5 高危妊娠登記、上報流程 對所有孕婦進行評估,盡可能早期識別高危妊娠。根據評估結果,做好分類評估標識,門診醫生做好登記,每周上報到指定郵箱。
1.2.6 高危妊娠管理流程 橙色、紅色預警的孕產婦,按照戶籍所在地,進行區-街鎮-村三級管理,并依托區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建立多學科會診及救治體系,密切監測、治療妊娠合并癥和并發癥,必要時及時終止妊娠,確保孕婦生命安全。
回顧309例高危妊娠孕婦資料,分析評價高危妊娠孕婦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同時分析高危妊娠的發生時間以及妊娠結局。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09 例高危妊娠中,孕前已存在高危因素的有178例,占57.61%,前5位因素主要是高齡、疤痕子宮、高血壓、智力障礙、癲癇。孕前兩種以上高危因素43例,占比13.92%。
孕早期發生66例,占21.35%;孕中期發生58例,占18.77%;孕晚期發生179例,占57.93%;產后發生6例,占1.94%,見表1。

表1 309例高危妊娠高危發生時間
參與管理的309例高危妊娠無孕產婦死亡。12例流產或引產,占3.88%;29例早產,占9.39%;268例足月分娩,占86.73%,見表2。

表2 309例高危妊娠結局統計
2017年1 月-2019年8月管理的309例高危妊娠,孕前已存在高危因素的有178例,占57.61 %。群眾對孕前優生檢查意識相對較差,缺乏相關信息傳遞,導致在未做任何孕前評估時,盲目妊娠,增加了妊娠風險。非意愿妊娠也是高危妊娠的一個重要因素,建議基層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依托村級婦幼管理人員、計生專干、婦女主任等,掌握本轄區育齡婦女,及時了解育齡婦女的婚育流入、流出情況,對意向懷孕婦女重點管理和隨訪[1]。加強對孕前優生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力度,對適齡人群及高危人群重點宣傳,嚴把孕前關,積極治療內外科疾病,不適宜妊娠的做好避孕措施宣傳。
高危妊娠指的是圍生期某種并發癥、社會因素、個人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致使孕婦可能存在的高危妊娠,不良孕產史,懷孕早期孕婦發生感冒、接受了藥物、放射線等,孕婦本身有肺結核、心臟病、肝炎等嚴重疾病,妊娠期并發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晚期發生胎位異常等孕婦,均可被稱為高危妊娠孕婦。高危孕產婦管理即是對存在高危因素及高風險疾病的孕產婦篩查出來進行隨訪管理。309例高危妊娠,孕早期發現66例,占21.35%,孕中期發生58例,占18.77%;孕晚期發生179例,占57.93%;產后發生6例,占1.94%。孕早期篩查是高位妊娠管理的關鍵,加強孕婦孕情的收集,結合民政、計生等部門,多渠道獲取轄區孕婦信息,盡可能在孕早期掌握轄區孕婦孕期情況,對其進行篩查評估,對妊娠可能加重內、外科合并癥的,給予指導措施,在孕早期終止妊娠,減少產科嚴重并發癥發生,降低妊娠對孕婦安全風險。高危因素從孕早期到產后42天貫穿整個孕產期,隨著妊娠變化,原有高危因素加重或出現新的高危因素,預警級別出現變化,分層管理也隨之發生變化。孕早期高危妊娠篩查率低的原因,一是部分孕產婦受經濟、文化的影響,孕產期保健意識不強;二是孕產婦流動性大,基層管理單位未及時獲取孕婦懷孕信息,導致孕早期未進行篩查;三是門診產科醫生對孕前已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婦重視度不夠,按黃色預警進行管理,未適時評估上報。高危妊娠整個孕期需要加強隨訪,實時進行評估,盯緊重點人群[2]。
高危妊娠管理層層分解任務,責任到人,讓管理落到實處。孕期黃色預警由基層醫療機構專案管理,管理中升級到橙色和紅色,由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臨床和保健科共同管理。上報的309例高危妊娠,均建專案進行管理。分析近3年的高危妊娠管理個案發現,目前缺乏的不是醫療資源,而是受家庭經濟和孕婦自我保健意識的影響,使孕期保健的依從性降低。我區充分發揮村-街鎮-區三級保健網絡功能,專人對高危孕婦進行電話及入戶隨訪,取得孕婦信任,與孕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同時依托區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為其暢通綠色通道,大大提高孕產期保健依從性。
高危孕婦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是制約孕產期保健依從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隨訪管理中,發現確因家庭經濟困難的孕產婦,根據病情需要,上報到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同時制定幫扶方案,由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幫扶,讓孕婦不因經濟困難而影響孕期保健。建議加大對孕產期保健的投入,成立危重婦產婦救助基金會,保障貧困及危重孕產婦的救治[3]。
對于病情復雜的高危妊娠孕婦,由區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婦產科組織其它相關科室的專家團隊進行集體會診討論,由各科室專家人員全面分析高危妊娠孕婦的基本情況、高危因素、目前病情、就醫情況等,通過專家組的分析討論,為高危妊娠孕婦量身制定有效地妊娠管理方案,可減少高危孕婦就診流程和減輕經濟負擔,從而提高孕產婦管理依從性。
產科門診是高危妊娠識別的第一道關口,把好第一道關口,是高危妊娠管理的關鍵所在。不斷提升各級醫療機構門診產科的篩查識別能力,盡早發現高危孕婦,將其納入高危妊娠專案管理,盡可能將妊娠風險降到最小化,保障孕產婦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高危妊娠的管理應從孕前的健康教育,孕期充分利用村-街鎮-區三級保健網絡,專人專案規范管理,層層分解任務,層層落實責任,直至產后42天。2017-2019年我區專案管理的309例紅色橙色預警孕產婦妊娠結局良好,未發生孕產婦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