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羅肖
“患難見真情”不僅是對扶危濟困這一高尚品行的道義褒揚與情感呼喚,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的生動折射。疫情無國界。我國為了控制疫情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代價極大的防控舉措,但日本、韓國、東盟國家仍無可避免地不同程度“中招”,一度呈現韓、日局部地區加速蔓延和醫療資源愈發緊張的趨勢。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國與東盟一如既往地相互支持,中日韓則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以往微妙關系的限制產生新的互動,這成為觀察東亞命運共同體建設新的重要視角。但疫情所產生的命運共同體建設“危機紅利”也面臨東亞部分國家國內政治斗爭的陰影,且從長遠看,這種“紅利”能否在后疫情時代超越地緣政治競爭、歷史包袱、領土與海洋爭端、美國因素干擾等老大難問題而得到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依然是需要克服的重大挑戰。
疫情在日本的傳播主要分為“鉆石公主”號郵輪與本土擴散兩種方式。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日本眾議院內閣委員會已通過授權首相在必要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事態”的《新型流感等對策特別措施法》修正案。韓國的疫情主要分布于大邱市和慶尚北道,是我國之外確診病例最多的東亞國家。疫情在韓國的快速升級與信徒眾多、禁止戴口罩和面具且主張隱瞞宗教身份的“新天地教”超級傳播事件有關。韓國已將大邱、慶北劃為特別管控區,把疫情預警提升至最高的“嚴重”級別,所有政府機構啟動24小時應急機制等,原定3月初舉行的韓美聯合軍演也被迫延期,美國駐韓國軍事基地被封鎖。
疫情暴發后,中日韓三國從政府到民間層面均出現了近些年少見的守望相助與溫情互動。在中國的危難時刻,相較于美國的口惠而實不至以及落井下石,日韓兩國在道義、行動上的大力支持,令中方備感溫暖。安倍首相表示,“全力支持中國抗擊疫情,加強和中國政府的合作”,“對日本人和非日本人的治療在原則上給予同等待遇”。外相茂木敏充指出,“中國政府和人民為堅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采取積極有力舉措,日方對此表示敬意。日方愿同中方一道,共同應對疫情威脅,向中方提供全方位支持幫助”。文在寅總統也公開強調,“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助鄰即助己,韓國政府愿繼續為中國抗擊疫情提供積極支持”。

2020年3月12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向首爾市捐贈KF94口罩。

2020年2月23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首爾舉行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會議上宣布把預警上調至最高級。
日韓兩國政府、企業、各界人士對中國的物資支援更令人感動,為中國地提供了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大量急需醫用物資。在運送這些物資的箱子上,印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中國古詩詞,溫暖的寄語“爆紅”中國網絡。在日本疫情明顯加重、依然堅持大量馳援中國時,中國網民甚至發出了“請不要再捐了,給自己留一些”的呼吁。
隨著日韓新冠肺炎疫情也趨于嚴峻,中方同樣積極主動地和日韓共克時艱。比如,得知日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不足后,中方緊急向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捐贈一批核酸檢測試劑盒;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韓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訪問日本時強調“愿繼續為日方抗擊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中國政府分批次向日本捐贈5000套防護服、10萬只口罩;馬云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回贈日本100萬只口罩;中方向韓方提供10萬只N95口罩、100萬只醫用外科口罩、1萬套醫用防護服、5萬人份檢測試劑,出口首批500萬只口罩;駐韓國大使館向大邱市捐贈2.5萬多個醫用口罩;上海市分別向大邱慶尚北道以及釜山市捐贈50萬、7萬只口罩;威海市向仁川市回贈20萬只一次性口罩。與此同時,中方提議中日韓完善并強化衛生防疫溝通協調應急機制,實施聯防聯控,加強互通疫情信息與對口部門溝通,交流防控經驗和技術,并開展診療方案、藥物疫苗研發等領域的合作。
中日韓是一衣帶水的友好近鄰,這次在疫情面前的合作互助進一步彰顯了三國是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
新冠疫情在東盟各國的擴散相對有限,但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諸如入境強制性健康申報、暫停航班、暫時取消落地簽和免簽政策等防控舉措在近期變得越發嚴格,菲律賓采取了在大馬尼拉地區實施封城的措施,新加坡則在政府強力領導下穩步有效地實施科學防疫政策。
中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所付出的非凡努力和巨大犧牲,同樣獲得東盟國家的高度贊賞與堅定支持,共同戰勝疫情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加強團結、深化合作以及推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契機。
一方面,東盟的慰問、支持增強了中國戰勝疫情的信心。柬埔寨首相洪森改變行程專門訪華,高度贊賞中國政府面對疫情采取的迅速有力的防控措施,表示將堅定地同中國政府和人民站在一起。老撾國家副主席潘坎表示,堅決反對一些不懷好意者借疫情惡意抹黑中國的行為,作為患難與共的老中命運共同體,老撾將始終同中國站在一起。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指出,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應對疫情的努力、決心和采取的廣泛防疫措施印象深刻;泰國總理巴育親自制作了傳遞中泰一家親的視頻。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強調,中國對菲一直很友好,菲也要向中國展現同樣的善意,呼吁部分民眾停止排外的心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表示,中國正全力以赴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疫情是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非國家或種族的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加強了遏制疫情蔓延擴散、提升地區公共衛生治理方面的合作。2月20日在老撾召開的中國—東盟關于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東盟方面除了表達對中國的支持慰問,更重要的是與中方達成了通過加強對接、聯防聯控、確立長效合作機制、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等攜手應對疫情、降低其負面影響的共識。而且在會議期間,中國—東盟各國的臨床醫學專家們還平行召開了視頻會議,重點圍繞診療方案和救治經驗進行了富有成果的交流。在第十二次東盟與中日韓(10+3)大使級會議上,中國駐東盟使團鄧錫軍大使進一步表示,中方愿與東盟和日、韓加強合作、相互支持,共同為本地區和全球戰勝疫情做出貢獻。


2020年2月20日,中國—東盟關于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在老撾萬象舉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東盟—中國關系協調國菲律賓外長洛欽共同主持,東盟各國外長出席。
利益共同體是建設命運共同體最可靠的前置條件,僅有人性的光輝是遠遠不夠的。毫無疑問,中日韓、東盟圍繞疫情的積極互動特別是對中國的大力支持,深刻反映了彼此基于利益共同體的休戚與共,有助于扎實推進東亞命運共同體建設。但長遠來看,其局限將日益凸顯,作為戰略問題的東亞命運共同體建設依然需要破解諸如地緣政治競爭等根深蒂固的戰略難題。
一方面,一損俱損的利益結構促使各方開展以危機后果為導向的深度合作。一是大規模的人員往來會引發重大輸入性風險。東亞是世界上商務、旅游、留學、務工等人員跨境流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2019年,中日雙向人員往來近1300萬人次、中韓超過1000萬人次、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超過6500萬人次。新冠病毒傳染性較強、潛伏期較長、病理尚不明確、具有較強欺騙性,加之各國人口稠密、醫療水平與應急能力參差不齊、可能相互輸入疫情等,因此各國均面臨公共衛生安全方面的嚴峻挑戰,助鄰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助己。二是同舟共濟有助于把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降至最小。2019年,中國是日本、韓國、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以及非常重要的旅游客源國,東盟、日本、韓國分別是中國第二、第四、第六大貿易伙伴,彼此利益高度融合,供應鏈和產業鏈銜接緊密。攜手應對疫情有利于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并能夠有效抑制本就因“美國優先”而存在的經濟滑坡風險。第三,有助于中國彰顯知恩圖報、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化危為機,促進地區國家間的民心相通以及培育、引領新的東亞合作增長點。第四,日本對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會下足血本、寄予厚望,需要極力避免因疫情被推遲甚至取消。
另一方面,疫情“危機紅利”的持續釋放與外溢效應面臨諸多局限。一是受到各國國內政治斗爭的干擾。比如韓國在野黨、保守派及其媒體,為了影響4月份的國會選舉,指責文在寅總統先期防疫措施不力、“過于遷就中國”,熱炒中國所謂“恩將仇報限制韓國人入境”“疫情緩和后開始氣勢洶洶教育韓國”。二是圍繞防控疫情的合作具有較大的應急性和權宜性。東亞是地緣政治競爭、歷史包袱、領土與海洋爭端、安全體系割裂等傳統安全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之一,這些紛爭在后疫情時代可能重新浮出水面。
就中國持續推進東亞命運共同體建設而言,除了盡早戰勝內部疫情以恢復正常秩序、恢復醫療防護裝備產能以及對外援助的“彈藥”等,還需繼續利用各種雙邊渠道以及中日韓合作和東亞10+1、10+3等機制,高度負責地聯防聯控、分享經驗、提供援助、聯合科技攻關,為建立更加完備的地區公共衛生應急與治理體系作出獨特貢獻。中國還須在繼續深化利益捆綁(尤其是構筑穩定的地區產業鏈與供應鏈)、增進公眾友好的基礎上,秉持共贏共享、包容互鑒、合作協商的原則,以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摸索解決東亞地區傳統安全難題的新答案與好答案。而這些,都將成為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