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琛

塞爾維亞籃球強調團隊作戰。
去年9月,中國男籃在本土舉行的世界杯上無緣16強,失去了直接晉級奧運會的機會。他們仍有一線希望,參加奧運落選賽,但面對強大的對手,幾乎沒有出線可能性,更需著眼于未來。
身為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中國球員缺乏正確、科學的訓練方法和現代籃球戰術理念。一支真正強大的球隊應該建立在運作良好的國內籃球聯賽和青訓體系之上。在這些領域,中國籃球亟待迎頭趕上。
該如何破局?2月16日,姚明與塞爾維亞籃協主席普雷德拉格·達尼洛維奇達成協議,從青少年培養到教練員培訓、俱樂部運作等,開展全面合作。
顯然,中國籃球取經的思路經過深思熟慮。塞爾維亞是傳統籃球強國,現世界排名第五,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姚明給中國籃球開的不是猛藥,而是一劑眼光長遠的良藥。
這次合作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籃球將深化與以塞爾維亞為代表的歐洲籃球合作。長期以來,中國籃球從聯賽和俱樂部運營到球員培養和戰術訓練,均效仿美式風格,但效果欠佳。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上已經12年無緣八強,亞洲稱雄的地位也不牢固。美式籃球崇尚個人天賦,球員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超強,可以用明星帶動整體。但中國球員不具備這樣的先天優勢,導致團隊素養淡薄,戰術執行能力滯后。
塞爾維亞籃球最初走的也是仿美之路,但他們結合本土的籃球文化,做到活學活用,實現了質變。
在塞爾維亞籃球發展歷史上,有四位元勛級人物,分別是中鋒斯坦科維奇、球技全面的前鋒波波維奇、得分后衛塞波和控球后衛尼科利奇。他們曾一起在前南斯拉夫國家隊并肩作戰。
1953年,這四人的職業生涯或進入暮年,或已走到終點。他們都受到過良好教育,熱愛籃球,有相同的目標、想法和抱負,希望把祖國籃球帶到歐洲乃至世界之巔。他們是朋友,性格不同,但很合得來,一旦達成共識,執行力都很強。
1963年,尼科利奇被派往美國學習6個月,打開了眼界。他身材矮小,眼神敏銳,頭腦中凝聚了塞爾維亞人的智慧。從一個小細節可以看出,尼科利奇對美式籃球不是簡單地全盤接收,他有自己的想法。
尼科利奇在洛杉磯逗留了三周。他沒有去迪斯尼樂園游玩,只要一醒來,就會去現場觀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棕熊隊傳奇教練約翰·伍登如何指揮比賽,這支球隊被普遍認為是全美實力最強的。看到棕熊隊連續兩個晚上取得勝利后,尼科利奇伸出五根手指表示:“這是一支小個子球隊,沒有像肯塔基大學那樣的大個子得分手。比賽是五個人打的,能夠發揮團隊力量的才是最好的。”
他抓住了問題的核心。20世紀40年代以后,塞爾維亞出現了很多籃球俱樂部,球隊實行軍事化管理,很多球員都是陸軍出身,紀律性極強。孩子們從幼兒園、小學到高中,始終受到組別文化的熏陶,“我是A組的,你是B組的,他是C組的。”這種“我屬于一個群體”的意識也影響到體育運動。
尼科利奇的美國之行開啟了一扇大門。塞爾維亞人的取經之路貴在持續,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的20年里,籃球協會每年11月的三周內暫停國內一切比賽,便于國家隊到美國打巡回比賽。最優秀的球員在和美國強隊交手時經常慘敗,但能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就這樣不斷總結,不斷汲取養料,塞爾維亞男籃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塞爾維亞體育記者米里蒂奇曾將其精辟地總結為“爵士籃球”,講究團隊的即興發揮,在不傷害球隊集體利益的情況下,也允許有個人英雄主義。
中國男籃兵敗世界杯,主教練李楠成為眾矢之的。中國籃球教練大多是退役國手直接上任,這種球員型教練傳授的東西更容易令人信服,這也是最初塞爾維亞教練的培養模式。
縱觀1988年之后的歐洲籃球聯賽發展史,塞爾維亞教練戰績驕人,贏得了16座歐洲聯賽冠軍獎杯。其中,奧布拉多維奇9次,馬爾伊科維奇4次,茲科維奇兩次,佩西奇一次。還有兩位教練武約塞維奇和波哥耶維奇也闖進了四強。塞爾維亞教練總共36次率隊打進四強,遠多于意大利教練的21次和西班牙教練的19次。
沒有人生來知之,塞爾維亞教練們走了很長的路,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二戰后,塞爾維亞籃球學校和塞爾維亞籃球同時誕生在卡萊梅格丹的圍墻之內。最初幾年里,沒有經驗和現成書籍可供參考,教練完全靠自學,也有來自保加利亞、匈牙利和法國的外國教練來授課。他們都是好學生,大多具有職業球員背景,也樂于學習。尤其在1946年到1955年貝爾格萊德紅星隊統治籃壇的年代,卡萊梅格丹成為最早的教練搖籃。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另一教練培訓中心在拉德尼基形成。兩個地方合力培養出大批塞爾維亞籍的世界級主教練。

塞爾維亞中鋒約基奇有一手漂亮的傳球功夫。

塞爾維亞籃球青訓有其獨到之處。
除了出眾的執教才華,這些塞爾維亞教練大多有很強的個性,愿意承擔責任,但支配欲很強。大多數時候,他們的信條是“如果要我對結果負責,就必須擁有選擇球員的自由”。塞爾維亞教練對球員的要求通常非常嚴格,有時甚至會在場邊大聲斥責球員。他們希望球隊變得更好,做到了籃球場上最困難的事情:讓球員相信他們。
塞爾維亞教練很少出現人才斷檔的情況。除了打好比賽,他們還自覺肩負起幫扶接班人的責任。尼科利奇去意大利執教時,球隊由他的助手澤拉維卡掌舵。澤拉維卡也離開的時候,他的助手諾沃塞爾又成為新任主教練。在尼科利奇二度短暫擔任主教練之后,坦杰維奇成為繼任者。
塞爾維亞教練們懂得分享與協作。在尼科利奇之后,每年至少有兩名塞爾維亞教練去美國學習一個月,他們之間存在競爭,但在利益趨同的時候,沒那么多的嫉妒心和私心。那些掌握先進執教理念的人經常在全國授課,在查查克、克拉列沃、瓦列沃、烏日策、皮羅特和萊斯科瓦茨這樣的小地方,也會涌現出很多優秀教練。
現在中國男籃最欠缺的是什么?基本功。在2019年男籃世界杯的罰球命中率統計中,中國隊排名墊底。王治郅曾表示,現在的很多年輕球員連左手上籃都不會。
去年7月舉行的U19男籃世界杯,似乎更能凸顯出中國籃球青訓落后、人才斷層的窘境。中國青年隊從4月份開始打了18場熱身賽,是集訓時間最長的球隊,最終卻排名墊底。其中兩場比賽一共輸給對手112分,有一場就是以57比106不敵塞爾維亞青年隊。此外,CBA球隊大多以外援為核心,造成本土球員安于現狀,逐漸在國際賽場上失去競爭力。
相比之下,塞爾維亞籃球的青訓體系和競爭機制在整個歐洲都堪稱范本。
基本功不是到成年隊才開始練的,得從小抓起。塞爾維亞男籃注重團隊打法,同時擁有扎實的個人技術,這得益于眾多青訓俱樂部始終遵循“訓練永遠比比賽重要”的基本原則。從12歲到16歲,球員們每周的訓練次數從兩次增加到五至六次,但一周只有一賽。比賽只是檢驗訓練成果,高強度、高頻率的訓練才是提高籃球水平的關鍵。為了強化基本功,大多塞爾維亞籃球教練在指導15歲以下的孩子時,都不讓他們使用聯防和擋拆。在少年階段,球性及手指手腕的訓練內容較多,尤其注重細節,訓練用球永遠只充氣80%,目的是讓小球員們從小養成大力運球的習慣。
塞爾維亞籃球青訓的塔尖部分競爭漸趨白熱化,從半職業到職業,再到頂級聯賽,層層分割。球員們要先從區市范圍內的幾百家俱樂部中脫穎而出,繼續升級需要過三關。第一關是第一聯賽和第二聯賽,水平介于職業和半職業之間,收入微薄;第二關是B聯賽,身體對抗激烈,相當于邁進職業大門,可以磨練球技;第三關是KLS聯賽,這是塞爾維亞本土聯賽,類似中國的CBA,常規賽有14支球隊,從每年10月打到第二年4月,總共182場,戰績最好的8支球隊躋身超級聯賽,和ABA聯盟戰績最好的4支球隊一起決出總冠軍。在競爭這樣激烈的賽制里歷練,經得住考驗的必然是頂尖人才。
塞爾維亞的整體籃球理念和模式無疑更適合處于迷茫期的中國籃球。如果能學到真髓,并具有持續性,中國籃球的未來可期。
責編 陶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