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紅
長春園書場一直是江蘇張家港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甚至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聽眾們也會被吸引驅車到此流連忘返,書場既會邀請外地名家駐場演出,也會有本地優秀評彈演員為聽眾們帶來藝術的盛宴。在本地評彈藝術家中,老聽眾們最想看的還數國家一級演員、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季靜娟的表演。每當面對濟濟一堂的聽眾,聽到人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季靜娟的心中都會充滿感慨。評彈是她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癡迷,其中的酸甜苦辣、淚水歡笑、付出收獲……個中滋味只有深浸其中的人才能有深刻體會。一路坎坷,一路守望,縱然窗外風景旖旎,守護心靈的卻依然是她對評彈永不磨滅的信念。
季靜娟師從“麗調”傳人張碧華、“晏芝調”創始人邢晏芝,并敬拜評彈表演藝術家周希明為師,她擅唱麗調、香香調、張調,嗓音醇厚充滿磁性,行腔吐字剛勁清脆,聲情并茂富有穿透力,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演出的代表性長篇書目有《趙匡胤》《法華庵》《三更天》《文武香球》《玉連環》《真假國舅》《孝廉恨》等,中篇《牽手》《飛來的老婆》《蘭考情》《忠魂》,短篇彈詞有《良心》《重逢》《港城大義》等,是蘇州評彈界優秀的中青年演員。
季靜娟的評彈藝術之路并非一帆風順。16歲那年,她考取了兆豐幼兒師范,開學沒幾天,正碰上蘇州評彈學校來這里招生。根本不知道評彈為何物的季靜娟也跟著報了名,經過幾輪面試,她脫穎而出,被評彈學校錄取,從此與評彈結下了不解之緣。
季靜娟是個要強的人,蘇州話不會說,她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嗓音不亮,她每天第一個早起拉嗓子。四年里,從彈奏、唱腔、說表到形體,她樣樣俱佳。

1998年,季靜娟分到了市評彈團工作,那時她已經有了一年“趕場子”的經驗,學會了一部長篇彈詞,也就是她的“吃飯戲”——《趙匡胤》。可是也許“生不逢時”,20世紀90年代末,評彈藝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不少書場紛紛關門,演員大量流失。九年間,季靜娟竟然沒有上臺說過長篇,只是偶爾在評彈茶座唱唱彈詞開篇。對于一個藝人來說,不能“學以致用”就是她最大的痛苦!
此時,季靜娟面臨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選擇:選擇評彈,就意味著奔波,意味著艱辛,還意味著清貧。痛定思痛,她反而豁然開朗。“那時我好像一下子想明白了,每個人來世走一遭,都要尋求自己的價值,而我的價值就在舞臺上,評彈是我唯一的選擇!”于是,她選擇了評彈。
九年未說長篇,一切都要重新開始,除了多聽、多見、多學、多練、多演、多研、多悟,別無他途。“只要勤奮,我一定行!”季靜娟的心底堅定著這樣一句話。“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多唱多練,多動腦筋,多出汗,才會出成果,在藝術的道路上是無捷徑可走的。在這樣的日子里,有過多少誘惑、多少失望、多少淚水、多少苦痛,她的內心卻堅如磐石、毫不動搖。她的心底有著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守望評彈,守望評彈的春天!
人生正如一列開往目的地的火車,車窗外的風景美麗誘人,只有抵制住誘惑、堅守住信念的人,才會到達理想的目的地。季靜娟正是這樣的人!
在奔波的日子里,季靜娟潛心鉆研評彈,她深深明白:珍珠只有經過泣血磨礪,才能成就她的亮澤圓潤。在這樣痛苦打磨、砥礪的日子里,季靜娟的內心卻充滿陽光,她以苦為樂,虛心好學,對藝術的追求永不止步。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后,才見生命之華彩。終于,季靜娟迎來了她生命中春暖花開的日子!2002年、2004年、2006年分獲江蘇省第四、五、六屆曲藝節表演獎;2003年,獲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評彈藝術節表演獎;2006年在文化部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評彈藝術節獲得節目金獎、創作金獎、表演銀獎;2008年4月,她的個人藝術道路又現新葩:在蘇州揭曉的第二屆江蘇曲藝“蘆花獎”上,季靜娟憑借短篇彈詞《良心》一舉摘得文學獎、表演獎兩個大獎,成為此次“蘆花獎”中唯一一名獲得兩項大獎的演員;2009年又是她的豐收年,她獲得第六屆江蘇省曲藝節優秀表演獎,文化部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評彈藝術節優秀節目獎。
季靜娟藝術生命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2012年,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獎結果在南京揭曉,她憑借現代短篇彈詞《良心》獲得牡丹獎表演獎,為自己、更為張家港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能夠獲得牡丹獎的無一不是曲藝界的佼佼者,她的脫穎而出也讓張家港這座小城在曲藝藝術的領域中聲名鵲起。評委們對她的表演給予高度肯定,“唱得美,說得好,有傳承,有創新,表演爐火純青,作品精彩感人。”
好一個爐火純青,若沒有寒流中的堅持與執著,若沒有平淡下的拼搏與奮進,怎能守得云開見月明。但是,季靜娟的心態卻是平和而沉靜的。在牡丹獎新聞發布會上,她代表全國獲獎演員進行發言。她說,評彈傳承和創新的根本動力在于觀眾,評彈是一個艱苦的藝術行當,從藝20余年,堅持一線演出,跑遍江浙滬大小碼頭,身影遍及香港上環文藝中心劇院、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民族文化宮、上海大劇院,聽眾給予了她藝術成長最質樸的舞臺。同時,成績的取得也離不開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張碧華、邢晏芝、周希明三位名師的悉心指導和傾心傳授,更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
心系觀眾、心懷感恩,勾勒出這個江南女子博大的胸襟,無論站上多寬廣的舞臺,她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對他人的點滴之恩她選擇了涌泉相報的方式,那就是將自己的藝術技巧與舞臺經驗向更年輕的評彈演員們傾囊相授,并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告訴那些青年后輩為人從藝的道理。
一個人的春天,并不是真正的春天,只有百花齊放才會真正迎來評彈的春天!季靜娟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在成為優秀演員的同時,她還擔任領導工作——起初是市藝術團副團長,隨著2014年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成立,她又成為傳承中心主任。同時,她還是張家港市曲藝家協會主席,讓張家港評彈乃至全市曲藝發揚光大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到了她的肩上。
為了提升個人藝術境界,2008年,季靜娟在師從“麗調”傳人張碧華的基礎上,正式拜師時任蘇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蘇州評彈學校常務副校長、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彈)代表性傳承人的邢晏芝老師,為自己的藝術生涯打開了新的大門。未曾想,此舉也為拜師學藝的良好傳統重新進入張家港評彈圈開了個好頭。蘇州評彈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同于其他曲藝門類,青年演員們畢業自專業學校,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法隨時得老恩師的指點,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在季靜娟的帶領下,2015年,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舉行集體拜師儀式,季靜娟收了4名徒弟,中心另兩位優秀演員王智雄、陳碧紅也各自收徒1名,季靜娟本人再拜評彈表演藝術家周希明老師為師。季靜娟說:“蘇州評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別需要人繼承和發揚,通過拜師學藝,就是希望這門藝術能代代相傳。”
自從擔任領導職務后,季靜娟忙得不可開交,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做任何事都以身作則,因為領導本身就是下屬的榜樣,定下的規矩要不折不扣地遵守。為了讓評彈更深入百姓的心里,她帶領演員排新戲,以老帶新培養新生力量,創作更多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在她的努力和堅守下,評彈藝術傳承中心加緊新作創排,推出了中篇彈詞《牽手》,評彈專場《蘭考情》《忠魂》,對白開篇《一串河豚籽》、評彈表演唱《送果籃》《最美的病人》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可以說每部作品都凝結著她的汗水,無論那一個作品需不需要她親自上陣,她都會跟演員一起研究曲、探討二度創作、謀求更好的舞臺呈現。無論寒暑春夏、無論白晝黑夜,她都在堅持,也身體力行地鼓勵著大家一起堅持。透過那沉醉于排練的身影,依稀能夠看到當年評彈學校里那個不服輸的縣城姑娘的身影。
在張家港人“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精神支撐下,評彈專場《蘭考情》于2014年獲中國曲協“中國夢”全國優秀曲藝作品征集一等獎、“中國夢·我心中的夢”江蘇省優秀曲藝作品征集一等獎(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頒發)、第六屆江蘇曲藝蘆花獎創作獎,并于2016年獲江蘇藝術基金2016年度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立項。《蘭考情》的篇章《焦門家風》更在2016年被江蘇省文化廳授予第二屆江蘇省文華獎舞臺藝術類文華優秀節目獎!
中篇評彈《牽手》于2015年獲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立項,當年還在第六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上獲多方認可(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獲2015年“中國精神?中國夢”優秀曲藝作品(中國曲協頒發)、并獲第六屆江蘇曲藝蘆花獎節目獎。評彈表演唱《最美的病人》于2015年獲第三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金獎(中國曲協頒發),評彈表演唱《送果籃》獲2013年度全國優秀曲藝作品評選表彰活動銅獎(中國曲協頒發)……
2016年,季靜娟帶著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同仁們勇攀張家港評彈藝術的又一座高峰,12月,中篇評彈《牽手》再獲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本屆牡丹獎是曲藝界嚴格落實全國性文藝評獎改革各項要求之后的第一次評獎,獲獎作品(人員)數量也由50個左右刪減至20個,角逐更加激烈。此次獲獎極大地提升了張家港“中國曲藝名城”的對外知名度,也讓季靜娟及其帶領下的《牽手》節目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
此外,為了讓評彈藝術在海內外得到更好地推廣,季靜娟更獲邀在韓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進行演出,她與搭檔帶回的巴黎中國曲藝節“盧浮”銀獎,成為張家港市戲曲曲藝贏得的首個國際獎項。
但是藝術的征程就像逆水行舟,誰也說不準未來的道路是不是充滿了崎嶇,還是有更大的驚喜在靜待有心人。季靜娟和她傳承中心的同仁們從未停下前進的步伐,每每獲獎后,往往還來不及回味獲獎的喜悅,就投身到了新的工作中去。2017年,原創中篇蘇州彈詞《飛來的老婆》入選2017年度江蘇省曲協重點中長篇創作項目,由省曲協予以重點打造扶持提升,又成為評彈藝術傳承中心新的戰役。但無論面臨怎樣的挑戰,她都始終飽含著對評彈的深沉摯愛,正是有著這樣一種對評彈的執著守望,季靜娟的評彈才迎來了春暖花開。如今,她已不再是孤軍奮戰,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相信通過她與傳承中心同仁們的不懈努力與不懈追求,張家港評彈的輝煌還將長久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