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振武教授從心理美學入手,結合文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和文藝發生學,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南方作家威廉·??思{的小說創作進行研究。對??思{小說創作隱含形式和內在機制進行心理上的跟蹤,可窺見美國南方人的心理特征。
關鍵詞:威廉·福克納 南方文化 心理
朱振武教授是國內較早致力于??思{創作研究的學者之一,其早期撰寫的學術專著《在心理美學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納小說創作論》第一次從心理美學的角度,對??思{小說創作進行了系統性研究。該書歷經作者五載筆耕不輟,成為國內采用心理美學理論對西方文學進行個案研究的第一部力作。
一、心理動勢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初美國頗具代表性的南方作家。歷史選擇了??思{來充當美國古老南方的代言人。他虛構了一片南方土地,創建了龐大的約克納帕塔法體系小說,思考南方問題。他的文學作品植根于美國南方真實的歷史,大量運用意識流、多角度敘述和陳述中時間推移等富有創新性的文學手法,使故事情節浸染著人物復雜的心理變化及細膩的感情描寫。
“心理美學”研究范式是朱振武對??思{研究的一個獨創性貢獻。文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思{小說幽微、隱晦、曲折內部世界的探究無疑是解讀??思{作品深層意蘊極為關鍵的一環。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思{的小說就是一部部關于人類心靈的隱喻性文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關于??思{主體的獨立性與超越性問題,既是本書的出發點,也是從幾個角度對之進行反復論證的主旨所在,把??思{放在“人”的背景下去求證。在這部著作中,朱教授超越了??思{小說創作文本層面,努力探尋其創作的心理動勢和思想邏輯。它運用大量豐富、翔實、鮮活的文學資料,運用心理美學理論,全面分析了??思{從“青澀少年”到“終南隱士”的曲折心路歷程,旨在從源頭上探尋、解析“??思{在解構小說時所擁有的獨特的心理機制”。
二、創作情結
在對??思{心理美學的探究中,該著作重點著墨于其小說創作的深層動機,就其生活中所形成的種種難以割舍的情節與其創作發生的關系進行深層次闡釋,從中可以窺視戰后美國南方人所面臨的心理困境、舊的家族意識、家族情節等。??思{鍥而不舍地描述其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四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及其心路歷程。福克納筆下的南方世界和南方人文化心理有其現實淵源。在經歷南北戰爭之后,南方戰前短暫的經濟繁榮,戰爭中受到的破壞,戰后的經濟停滯,生活貧困和受到傷害使南方人遭受挫折、失敗和屈辱,其更高度珍視家庭的價值。??思{的第一部家族小說《沙多里斯》中一共提到一個家族的五代人,開啟了家族小說的先河。福克納利用寫一個家族來展現其心目中美國南方地區的重要歷史片段,尤其是這種歷史背景下人物的心理面貌。在??思{青年時期,南方農業經濟的瓦解,社會和文化變形尚處于初始階段,因此對人的心理沖擊也最為激烈,傳統瓦解、人心浮躁正是福克納小說創作中所反映的大背景。南方文化形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歷史因素即戰爭的失敗使南方人退守于自己框定的心理區域,文化上更加顯示出排外的、自成一體的區域特征。南方人本來有自己的語言——南方人英語的發音不同于美國其他地區—南方人一張口就顯示了自己的區域身份,也有自己獨特的經濟特征和文化風格,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與社會完全脫節的逃避主義的幻覺牢牢盤踞在南方人的頭腦中,占據人們的心理。
三、心理象征
探討??思{小說的心理象征意義,也是這本書在心理學視野下對福克納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思{的作品《我彌留之際》中,本德侖一家從鄉村到城鎮埋葬艾迪的行程就如同自我從想象界進入象征界。進入象征界就意味著要拋棄與母親的整體感而確立一個獨立的個體自我,而接受象征界的規則:父親的法律,否則就要受到閹割的威脅。進入象征界就進入了語言和文化,而埋葬母親艾迪的行為就可以視為一種消除母親形象的行為,消除想象界中母親和孩子共生的關系。在消除了母親形象之后,孩子們開始接受父親的法律來確立自己的身份,從而進入象征界。而在??思{的小說《八月之光》中,主人公喬·克里斯默斯無法確立自己的種族身份,既非白人又非黑人的尷尬處境使他終身都在尋求一種確定的種族身份。Doreen Fowler認為,這種尷尬象征著主體進入象征界前的爭斗。
總而言之,朱振武教授考察了??思{心理創作動機和心理機制以及諸多創作范式。這使讀者更加深入了解福克納小說創作,并從一定程度上彰顯出歷史遺骸中美國南方人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框架。
參考文獻:
[1]Fowler, Doreen. Faulkner: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M].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7.
[2]Matthew, John T.William Faulkner: Seeing through the South[M].Malden,MA: Wiley-Blackwell,2009.
[3]李文俊.??思{評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
[4]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作者簡介:毛會娟,女,碩士研究生,山東協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