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散文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在1928年之后,但是在這以前的十年,外國散文譯介已經進入了初期發展階段。本文以茅盾為例,通過三個方面對1917至1927十年間外國散文翻譯特點進行研究,進一步對此時期散文翻譯理論和散文翻譯觀點加以總結,從而進行學術反思和交流。
關鍵詞:茅盾 外國散文 譯介特點
中國散文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千錘百煉中形成了自身鮮明的體式特征。清代是中國古體散文發展中的最后一個階段。從文學的角度看,清代的學術是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雖然經歷了“文字獄”,但清代散文也有較高的學術成就。鴉片戰爭后,清王朝一蹶不振,晚清的散文明顯帶有社會變革時期的特征。此期間出現了重要散文作家,如龔自珍、梁啟超等。這些作家的作品中,字里行間都有著新散文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語言、新氣象的萌芽。中國散文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雖然是在1928年之后,但在這以前的十年,外國散文譯介已經進入了初期發展階段。本文就以茅盾為例,通過三個方面對這一時期的外國散文翻譯特點進行研究,進一步對此時期散文翻譯理論和散文翻譯觀點加以總結,從而進行學術反思和交流。
一、1917—1927年間外國散文翻譯統計
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散文以1928年為界點,分成兩個時期。在1928年前,從1902年到1927年的26年間,中國散文僅出版了92種,其中包含了65種少兒讀物。數據顯示,在1925年至1927年間出版的外國散文翻譯中,也僅僅有4種文藝性散文讀物。這些數據表明在1917年至1927年間,外國散文翻譯還處于萌芽探索階段,文藝性散文的翻譯還沒有大規模走進市場。隨著新文化的啟蒙,翻譯活動在我國探索出了新的方向,此時的學者大都身兼作家與翻譯家二職,茅盾先生是提倡新文學的代表,他的翻譯從起初的科學小說和短篇小說開始,慢慢向文藝性抒情性的散文靠攏。茅盾先生所翻譯的散文自1918年至1920年間出版了10篇,[1]1921年至1945年間在《新青年》等刊物出版了21篇,其中包含6篇 “弱小民族”的散文文學。[2]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革刺激了如茅盾等一大批學者,他們通過翻譯實踐和不斷的探索,為我國的外國文學和外國散文進入繁榮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鋪墊出了成型的理論和方法。
二、茅盾外國散文翻譯的特點
1.在翻譯手段上:茅盾以“信”作為翻譯標準和中心,注重單字翻譯正確、句調神韻相仿的翻譯策略。茅盾以“信”為標準,“達”和“雅”為兼舉。內容上要“信”,精神、情感和神韻上也要“信”。譯文通順流暢的“達”和語言風格符合的“雅”都是忠實于原文“信”的表現和組成要素。“信、達、雅”說雖產生于晚清,但對于翻譯理論產生了實質的影響。確實在這一時期,如茅盾等學者的實踐研究,使可譯性、翻譯標準、翻譯方法、譯本的選擇、翻譯的功用等有了明顯增強。
2.在翻譯的內容上:茅盾的散文翻譯從1921年進入中期階段,所翻譯的文學作品中“弱小民族文學”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弱小民族文學”的散文翻譯作品共有《少婦的夢》等6篇。自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進入了“弱小民族文學”譯介的熱潮,當時的中國遭受著帝國主義的踐踏和欺侮。這時,一些仁人志士迫切希望救國啟蒙,救國救民于水火。文學就是這同聲相應的載體。對“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滿足了當時讀者們的精神渴求。同時,異域文學也滋養了中國文學的國際視野。
三、結語
“Essay”一詞被廣泛翻譯成散文。而外國的“Essay”所寫的文體與中國傳統的散文還是有一定差距。“Essay”原屬于作家“隨隨便便”,即興而寫的作品,題材不拘,海闊天空,又被稱為“自己告白的文學”。這一時期的翻譯家在對此文體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會體會到這是一件較為復雜的精神勞動,如何更好地將原作者的真情實感,多層面的精神和藝術含義體現出來,是茅盾先生以及當時的翻譯家十分重視的。高素質的翻譯隊伍,使這一時期包括散文為代表的文學翻譯事業進入了繁榮時期。譯者大多都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翻譯家等多重身份,這使得翻譯工作更積極地承擔起了思想、社會等多重層面的重任,也使得翻譯工作錯綜復雜。這一時期的散文翻譯不但沿襲了傳統翻譯的嚴肅莊重、豐富多樣,創新了翻譯的新方法、新策略,而且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散文翻譯和散文寫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者提供了許多可借鑒學習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鄧集田.中國現代文學的出版平臺—晚清民國時期文學出版情況統計與分析(1902—1949)[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韋韜.茅盾譯文全集[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917-1927年間外國散文譯介探析—多元系統理論視閾下的審視”(項目編號:2018-ZZJL-308)。
(作者簡介:沙成,女,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