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偉 楊寧
摘要:在油畫創作環節,色彩調配和運用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這會深刻影響畫面的最終呈現效果。為此,本文以主題性油畫創作作為切入點,基于主題性油畫創作環節的色彩運用價值,從油畫色彩的表達形式、情感傳遞、象征意義等方面對色彩運用進行簡要分析,希望能為相關工作人員帶來參考。
關鍵詞:主題性油畫 油畫創作 色彩運用
主題性油畫是一種重要的繪畫形式,這些作品的主題大多關乎人與自然,因此其畫面內容和情感十分容易引發觀賞者共鳴。優秀的主題性油畫作不僅具備視覺沖擊力,更具備情感傳遞能力,而這些都是通過合理的色彩搭配來完成的。所以,強化主題性油畫創作環節的色彩應用,是提升創作質量的重要方式。
一、基于色彩表達形式的應用
對于主題性油畫而言,色彩往往是畫家創作風格、畫作主題和情感內涵的直接呈現形式。所以,在主題性油畫創作環節,色彩應用具有不可重復性。此時,客觀色彩將以推動力的方式存在,通過激發繪畫者對色彩的感受力、領悟力和表達力來實現以色彩傳情,進而將客觀色彩轉變為能影響人心理狀態的畫面色彩,推進畫作靈動性和感染力的提升。通常,不同畫派的畫家在色彩表達形式上極具特性,他們會跳出固有的規律和經驗,依托于自身意愿和創作主題,賦予色彩新的內涵,進而通過極具沖擊力的色彩應用喚起觀賞者的共鳴。
在主題性油畫創作階段,色彩可以被視為油畫的靈魂,既能描繪客觀事實,又能影響人心。而色彩表達形式的應用,能讓畫家基于自身的用色和繪畫風格完成對創作主題的強化。比如色彩主義畫家梵高十分喜愛應用奔放、夸張的色彩風格,還熱衷于應用不同色塊的對比和黑白緩沖等表現形式來提升作品的層次性與主題性。以梵高的《夜晚的咖啡館——室外景》為例,整幅畫面氣氛溫馨恬適,不同層次的藍色和明麗的黃色構成了大部分的畫面,深藍色的筆觸點染四周,藍色逐漸變淡,筆觸縱橫交錯,造成星光彌漫的效果。以白色和黃色拼接出的星空,在和黃色與藍色的交錯和對比下,打造了一幅不用黑色的夜景圖。這幅畫作對顏色的靈活運用,深刻表現了作品主題,使得星光璀璨夜景之下亮堂、溫馨的咖啡館外景躍然紙上。
二、基于色彩情感功能的應用
色彩具有十分強烈的情感導向作用,畫家在創作主題性油畫時需要結合客觀色彩的情感表達能力和自己內心的情感,構建出符合主題的色彩情感畫面效果。在傳情達意方面,色彩的應用價值遠超圖形,它能實現對人思想情感的有效引導,可以激發觀賞者的情感共鳴,進而讓他們實現自我想象和延展,進一步深化作品主題。在色彩運用環節,畫家需要注重對其情感功能的展現。比如,以明亮的色彩表達活潑和希望、以灰暗的色彩表達失落和悲傷、以暖色調表達溫馨平等都屬于色彩性格特點和情感功能的合理應用。
所以,畫家不僅要合理地選用和搭配色彩,保證整體畫面效果具備協調性,同時還應該尊重人們對色彩內涵理解的差異性,實現主觀思想、畫作主題與色彩特征的巧妙融合。以紅色為例,油畫中紅色大多被用于展現激烈、熱情、興奮、熱血等情感,但是也有部分畫家會使用紅色來渲染恐怖效果。比如油畫《紅色記憶》中的紅色展現出了熱血、革命的情感,而油畫《痛苦的男人》則利用紅色展現了一個驚悚的怪物形象,渲染出十分恐怖的氛圍。
三、基于色彩象征意義的應用
色彩的渲染不僅能夠表現出極強的裝飾能力,更能在結合思想和現實的情況之下賦予色彩特殊的意義。所以色彩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畫家可以應用色彩的象征性來實現對特殊情感的表達。在主題性油畫創作當中,色彩象征性的應用往往可以達到深化主題、提升情感和思想高度的目的。掌握色彩的象征意義,并實現對不同色彩的協調和融合是每一位開展主題性油畫創作的畫家都必須學會的技能。
色彩的象征性意味著在畫作之中,不同的色彩可以基于人們的主觀理解和感悟引申出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綠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藍色象征憂郁和沉穩、紅色象征熱情和興奮、白色象征莊嚴與純潔。可見,不同的色彩存在象征性差異,而相同的色彩也具備不同的象征意義。畫家往往會選擇采用色塊拼接或單一色彩層次遞進的方式來渲染主題,這種方式將強化色彩的象征性,讓其情感傳遞和思想升華能力得到進一步發揮。以梵高的《向日葵》為例,畫作以黃色為主基調,并有層次地使用了土黃色、檸檬黃及中黃色等不同類型的黃色,通過這樣炫目的色彩表達引發人們對黃色所象征的絢爛、光輝和溫暖等特質的思考,向觀賞者傳遞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態度。
四、結語
以合理應用色彩的方式開展主題性油畫創作,能進一步增強畫作的情感表達能力和視覺沖擊力,也能充分展示作者的創作風格。為了進一步提升主題性油畫創作中的色彩運用質量,繪畫者需要深入研究色彩的表達形式、情感功能以及其象征意義,以強化色彩應用,提升油畫畫面的整體呈現效果。
參考文獻:
[1]鄭雪嬌.主題性油畫創作中的色彩表現[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9.
(作者簡介:金世偉,碩士研究生,長春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中級,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楊寧,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中級,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