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抬閣是一種集戲曲、繪畫、雜技、舞蹈、音樂為一體的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是民間春節社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久遠、種類繁多?!耙浑p紅袖舞長空,恰似嫦娥奔月宮,萬人仰望云中戲,民間巧藝奪天工。”短短四句詩生動地描繪出了晉南襄汾抬閣之一“中黃高抬”的精彩傳奇。本文從古至今、由外及內對襄汾“中黃高抬”的歷史起源、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進行探析,以期能助讀者全方位地認識襄汾抬閣。
關鍵詞:襄汾 抬閣 “中黃高抬”
襄汾抬閣又叫“抬兒”或“高抬兒”,歷史悠久,廣泛流傳于該縣陶寺鄉安李村、南辛店鄉劉莊村等地,尤以汾城鎮西中黃村、北中黃村的“中黃高抬”最為出彩,相傳其是由民間迎神賽會的某種活動演化而來。
一、“中黃高抬”的起源
古時,襄汾縣中黃村峰坡有一東岳廟,俗稱峰坡廟,每年舉行兩次廟會,開展一系列祭神祈福的民俗活動,周邊八村參與,聲勢浩大。屆時,人們喬裝抹粉、裝扮成神、載歌載舞,先在廟內表演,再走街串巷展示。村民們跟隨圍觀,人山人海,以至于外圍觀眾經??床坏奖硌?。故而,將神靈的扮演者固定在木板上,高高抬起表演,如此一來,既增加了藝術難度,又方便了群眾觀賞,這便是中黃高抬的雛形。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高抬日臻完美,并以戲劇形式表演生活故事,擇優補缺、年年出新、日漸盛行,成為當地民間社火中一種主要的娛樂活動。每逢表演之日,鑼鼓喧天響徹云霄、高抬獻藝羽衣蹁躚,吸引了方圓幾十里的鄉村民眾前來觀賞,可謂盛況空前。
二、“中黃高抬”的表演形式
中黃高抬融戲曲、舞蹈、美術、音樂、雜技于一體,原始質純、樸實雅潔,素以“高(高度極高)、精(設計精巧)、絕(絕無僅有)、美(美觀華麗)、新(別致新穎)”著稱,帶給觀眾“驚、險、玄、巧”的視覺沖擊。表演所用道具制作精良、造型別致,涉及力學、化學、色彩學等多方面知識,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力和藝術才能。
高抬道具分抬架子、鐵拐子、倒車子三部分:抬架子是一個方形桌式的木質底座,前面安有兩根抬杠,可由數人抬著在廣場或街上游行;上面固定著高抬的主體——鐵拐子,用韌性較好的優質鐵棍,根據飾演劇目角色內容彎制成最低四米、最高十米左右、形狀不同的棍、拐、卡,鐵拐子上面用倒車子(因形似舊時婦女纏線所用倒車而得名)固定著扮演各種秀麗人物的表演者。表演者大多是八九歲的兒童,身著華麗服裝、手持各式道具,造型生動鮮活。表演起來,上下一體,靈活機動,盡展凌空之美。或立于方寸之間婆娑起舞;或某一演員立于另一演員手臂上輕舒廣袖;或懸于高空中騰空飛翔;或一群小孩兒站在盛開的荷葉上旋轉飄如仙子;或一演員伸開雙臂手抓兩個小孩兒的辮子,兩個小孩兒則懸在空中一動不動。種種奇景,精彩絕倫,給人一種“空中舞蹈”的視覺沖擊,以虛掩實、以假亂真,使觀者懸心吊膽,演者卻泰然自若,不禁令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
三、“中黃高抬”表演內容的古今變遷
每出高抬戲各表現一個主題,內容十分廣泛,古時表演大多取材自神話經典、戲曲情節、民間趣聞,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過?!贰栋咨邆鳌贰短炫⒒ā贰舵隙鸨荚隆贰墩胸斶M寶》等百姓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表演者裝扮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通過彩制布景的巧妙陪襯,采用造型刻畫的手法,構成別有風趣的動態畫面,集中概括地反映主題。故事內容通常淺顯樸實,倫理道德婦孺易曉,使觀眾在娛樂中學習做人,可達到與舞臺表演相似的藝術教育效果。至清代康熙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穩進,民間藝術活動得到迅速發展,而抬閣作為迎神賽社的重要表演項目之一,也在這個時期達到鼎盛。中黃高抬集戲曲之繽紛、舞蹈之飄逸、音樂之激昂、雜技之驚險、戲劇表演于一體,出類拔萃,成為當地社火活動項目之首,擁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和濃郁的地方風味。
1936年,峰坡廟舉辦廟會后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廟宇毀于戰火,迎神賽會隨之告終。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加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村中藝人積極組織排演,于每年春節期間辦社火、出高抬,恢復了這一古老珍貴的藝術形式。高抬造型機動靈活、隨意性強,當地的民間藝人大膽創新,注入了新時代、新生活的內容,創造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典型,如《五業興旺》《紅色娘子軍》《植樹造林》《軍民魚水情》等一系列現代戲,融生活和藝術于一體,極具渲染力。襄汾抬閣于2013年九月被確定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一藝術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和醞釀后,終于在新的時代迸發出了新的魅力。
四、結語
襄汾中黃高抬身藏玄機、制彩精巧、雅俗共賞、趣味性強,其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自身風格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以獨特的方式記錄了自古至今的文化思想變遷,凝聚著當地民眾傳統的、自發的審美趣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觀賞價值。
參考文獻:
[1]楊迎祺,李藝.臨汾民間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衛華.稷山民間音樂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2.
(作者簡介:路珺,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