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影視作品逐步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閑娛樂方式。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對影視作品的標準也隨之提高,因此,提升影視作品后期剪輯質量顯得尤為重要。轉場是影視作品后期剪輯中的關鍵環節,其可控制作品節奏,引導情節發展,本文試對轉場技法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影視作品 后期剪輯 轉場技法
一、轉場技法概述與特征
(一)轉場技法概述
1.交叉疊化的基本特征
交叉疊化又被形象地稱為“淡入淡出”,特點是上一組鏡頭畫面漸漸模糊化和透明化,直至消失在觀眾的視野,同時下一組鏡頭畫面漸漸明晰化,兩組不同的畫面、兩段不同的故事情節自然地交叉疊化。
交叉疊化常常用于對同一場景中,同一人物的空間位置變換的特寫。例如在拍攝一段男女主人公在花田嬉戲的場景,第一組鏡頭是女主人公低頭輕嗅花香,男主人公在后面呼吸新鮮空氣;第二組鏡頭是男主人公將手中的鮮花溫柔地插在女主人公的耳鬢,借由此技法營造出唯美浪漫的氛圍。
交叉疊化也偶爾用來描寫人物的想象空間和回憶畫面。例如經典影片《泰坦尼克號》以女主人公羅絲的回憶開篇,多次涉及泰坦尼克號出海場景與即將沉沒大西洋場景的切換,讓觀眾在感動男女主人公堅貞不渝愛情的同時,也惋惜世紀游輪的沉沒。
2.黑場過渡的基本特征
與交叉疊化不同,黑場過渡的特點是在上一組鏡頭畫面完全淡化與下一組鏡頭畫面明晰化的過渡期,有一個呈現黑屏的階段。從某種角度來說,黑場過渡等同于在交叉疊化的過渡階段插入一個黑屏畫面。黑場過渡與交叉疊化最顯著的差異就是用法。黑場過渡更多地用于段落的銜接。例如表示兩段故事情節之間存在較長的時間過渡,可以采用黑場過渡的方式,并加以文字贅述,使時間過渡更加自然。例如電影《烈日灼心》中,影片開篇從水庫滅門慘案過渡到七年后看似平靜的生活。這種刻意粗略化的劇情介紹使整部影片懸念迭起,吊足觀眾的胃口。
3.白場過渡的基本特征
白場過渡是指鏡頭畫面漸漸明亮,直至全白,之后又慢慢變暗,恢復到正常畫面的亮度。這也是白場過渡與黑場過渡的相反之處。當前,穿越劇深受觀眾喜愛,而白場過渡也是穿越劇較為常用的轉場技巧形式。例如影片《夏洛特煩惱》就采用了白場過渡的方式,將時光帶回到1997年主人公的高中時期。
4.裁剪式轉場的基本特征
裁剪式轉場是近年來影視作品后期剪輯中應用較為普遍的轉場方式。通過裁剪畫面的方式實現兩個場景的切換。通常情況下,裁剪式轉場多應用于喜劇影片和綜藝節目中。以徐崢導演的賀歲喜劇《人再囧途之泰囧》為例,王寶強飾演的王寶偷偷溜進黃渤的房間想偷走護照,結果誤打誤撞把黃渤打暈。當黃渤醒來后,并未察覺異樣。此時,采用平移特效的方式,將鏡頭畫面切換到黃渤飛奔火車站的場景,實現兩個空間場景和兩段故事情節的自然過渡。
(二)轉場特征
其一,相似性轉場,即利用兩個場景的空間位置相似性、事物形象相似性、外觀形狀相似性和主體色彩相似性等,保證視覺感官的連貫性和情節轉場的流暢性。
其二,利用特寫鏡頭轉場。無論上一個場景畫面是什么樣的形態,下一個場景畫面都以特寫鏡頭作為開篇,呈現出間隔場景的藝術效果。
其三,利用遮擋元素轉場。這種轉場方式也被稱之為擋黑轉場,即鏡頭畫面中主人公被某一物體遮擋,當再次恢復正常畫面后,完成空間場景的轉換。按照遮擋方法的差異,可將其劃分為如下兩種:第一種,遮擋主體從場景的主體前略過,擋在場景之前;第二種,場景內前景短暫地擋住畫面中其他物體,當畫面被全部擋住時,也就是鏡頭場景的轉場點,實現時間和空間的切換。
二、合理的轉場方式選擇
盡管轉場技術不能直接左右電影的整體走向,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的轉場可以增強電影的觀賞性,深化其藝術內涵。為此,在影片籌備拍攝階段,剪輯師就要確定好轉場內容。客觀地說,無技巧轉場比技巧轉場的要求更高。為此,確保轉場連貫和流暢,就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總之,轉場的應用必須充分考慮觀眾的視覺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且符合故事情節自然邏輯。在影視作品后期剪輯過程中,選擇恰當的轉場技術形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情節的連貫性、趣味性,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影視作品后期剪輯中,無論是技巧轉場,還是無技巧轉場,都要客觀考量技術效果所帶來的觀影效果,并根據劇情需要、藝術表達,合理應用轉場技巧,以此提高整部影視作品質量,加深作品內涵。
參考文獻:
[1]宋賽.中職影視后期剪輯與制作課程藝術初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
[2]桑吉.視頻后期剪輯制作的技巧探討[J].電視指南,2017(10).
[3]尤麗茹.淺析影視作品后期剪輯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7(05).
[4]緒言,劉瑩.影視動畫后期剪輯技術淺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7(02).
[5]劉建國.從電視劇《咱們結婚吧》看后期剪輯中的鏡頭組接[J].當代電視,2014(02).
(作者簡介:李承昊,男,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