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者多見于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俗稱“義工”,后逐漸在我國出現了志愿服務人群,是指不為物質報酬,以信仰、信念和自身知識、文化儲備,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本文旨在通過論述文化服務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起到的作用,分析文化服務志愿者的意義和實踐形式。
關鍵詞:文化服務 志愿者 活動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思想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在理念與實踐運行必然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引領與深層驅動,其實踐進程也必然深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化、大眾化。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推動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努力保障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務和基本文化生活,讓公眾的文化權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到充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藝術)館等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理論遵循。
二、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發展公益文化事業,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閱讀、看報、文化藝術欣賞、歷史文化文物感悟和品評、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是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根本任務。上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在體制保證下、編制維護下、財政供養下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單位完成,由于三者之間的約束機制,公益性文化服務單位的人力資源緊張已形成共識。
三、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意義
公益性文化事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任務。群眾需求的多變化,群眾文化的多元化,品類的多樣化,使文化事業的發展面臨著新課題和新機遇。文化志愿者的參與是整合文化力量的一部分。
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門,文化志愿者主要是針對上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而言。志愿者的專業類別比群眾文化專業涵蓋更加廣泛,如傳統的藝術系列專業、圖書情報專業、文物考古專業、歷史學、博物館管理、展覽館專業、美術館專業、電子信息專業、人力資源專業等等。而群眾文化專業人員主要以文藝專業為主,現也有部分延展專業。
公益性文化單位是保證人民享受文化權益的重要部門,在群眾文化社會化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推動力極為重要。社會力量參與到公益文化事業的建設中來,需要文化志愿者提供多層次、特色化的文化服務,彌補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專業力量不足的問題。學生作為義工的重要群體一直是文化部門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和人才資源寶庫,退休的專業群體也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
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長春市各種大型文化集會都有文化志愿人群的加入,在這里志愿人群不僅提供了力量援助,還給予了智力支持和保障。2019年5月,長春市博物館開館就有30余名志愿者,均來自長春市各大院校。志愿者的征招工作,首先,向社會發出征集信息,經過復選后,由使用單位進行統一培訓,然后分配崗位,部分售票、咨詢、接待、場館管理工作都由他們來擔任。良好的志愿服務經驗,多元的文化思維方式能保證文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員不足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的逐步升華,特色化的志愿服務格局業已形成,志愿人群來自四面八方,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服務方式和服務理念,同時也開創了新服務渠道。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成為志愿服務人群的首選。
文化志愿者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對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隨著運營機制對公共文化服務單位人員編制的約束,文化志愿者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文化力量。
四、文化志愿者參與機制的健全
隨著國家文化實力的加強和群眾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逐漸實現了全民化享受文化發展成果,提升國民基本文化素質,提升社會文明度,人民更幸福和富足,社會更加祥和、安定。這不僅是群眾文化從業人員的基本工作宗旨,更是志愿服務人群的美好志愿。
建立和使用志愿者隊伍的目的是倡導社會實踐、愛心奉獻、資源共享、合理利用,利他、為民、服務社會、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為年輕群體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使他們磨煉意志,感悟生活,為走入社會奠定基礎;為志愿者提供回報社會、奉獻愛心的渠道。
作為群眾文化單位,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志愿者組織搭建專屬的信息公開平臺,整合各類志愿人群,掌握各組織的志愿者信息,充分利用現代媒介平臺宣傳推廣服務工作。利用微博、微信、官方網站等信息平臺發布志愿信息和條件,建立志愿者使用制度和培訓計劃,保證提供志愿服務人員的合理使用。同時,要規劃資金來源,用于志愿服務人群培訓使用;建立安全保護機制,保證志愿人群在提供志愿服務時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志愿人群的利益。須知,志愿服務是文明社會之標志。
(作者簡介:陳曉梅,女,本科,長春市少兒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