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芳
翻閱《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看到2019年第12期羅京寧老師的《順勢而為,上好體育與健康室內課》一文,筆者心情為之一振,深深被羅老師的業務鉆研和敬業精神打動。
羅老師執教的是一節八年級的室內健康教育課。《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課標》)針對水平四在身體健康方面提出的第一條子目標便是“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和方法”“了解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本節室內課以“合理膳食,健康基礎”作為授課主題,完全符合國家《義務教育課標》的內容要求。
體育與健康室內理論課的教學能否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課的教學設計以提前設疑、靈活組織、寓教于樂等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表現在:1.提前使教材與學生產生關聯。從之前測量身高體重到記載個人BMI指數、從照片的留存到“僅僅鍛煉就夠了嗎”的問題鋪墊,課堂教學尚未開始但已早有準備。2.重視在師生、生生的頻繁互動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觀看照片導入課堂,到隨后引導學生對照標準進行兩輪舉手匯報,再到全班“搭寶塔”比賽,最后到確立個人和小組行為目標等一系列活動,在師生共建中完成了主題教學。3.多視角揭示本課的價值和意義。從直觀的《關注青少年兒童肥胖》的視頻呈現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國家文件的宣講、從“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到“健康中國我有責”,羅老師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向學生揭示了合理膳食、維護健康對于個人、社會、國家的重大意義。顯然,羅老師無論是對學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讀,還是對課堂教學方法策略的選用都具有相當的針對性。
隨著《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課標》)頒布,國家對體育課程提出新的明確要求,“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已引起了廣大體育教師的高度關注。令人欣喜的是,雖然新版《義務教育課標》尚在修訂中,但核心素養教育思想在《合理膳食,健康基礎》課例中已有多處體現。
其一,重視體育品德教育。《高中課標》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與全面發展”。本節課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和“健康中國我有責”環節中巧妙滲透了責任擔當的個人品格與濃濃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優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時感性地揭示了健康的價值與意義,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教書育人”。
其二,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展開健康知識教育教學。學科知識作為一個體系,是對問題求解的高度抽象與概括,只有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對知識進行問題與過程還原,靜態的學科知識才能轉變為動態的知識創生。本次課借助測量照片、播放《關注青少年兒童肥胖》視頻、“搭寶塔”比賽及“我要改變”“我們要改變”等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真切體驗、自主探究、交流互動中創生對于“為什么要合理膳食”“怎樣改變”的解答,這樣的情境化教學過程廣泛地涉及到動員知識、情感、思維、態度價值觀和社會交往行為等,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深遠的。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的“三元論”認為,一個完整的能力或素養結構必須要涉及三個方面,即信息加工成分、經驗成分和情境成分。信息加工成分主要涉及認知層面的素養;經驗成分是指個人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時整合不同觀念所形成的創造力;情境成分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所學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羅老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無疑體現了對這一理論的靈活運用。
其三,重視提高學生“健康行為”的實踐運用能力。《高中課標》要求“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并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本次課中安排的“實施自己的一周合理膳食行動”,不僅有利于對合理膳食健康知識及時查漏補缺,而且彰顯了“學以致用”才能體現教學的成效和價值。新的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看待知識的立場已由理論優位轉向實踐優位,核心素養教育重視實踐,學生的知識、態度、情感及價值觀等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充分和個性化發展。
當然,本課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主題雖為“合理膳食,健康基礎”,但對于“膳食與健康的關系”的闡述僅限于講述肥胖和酸性飲料的危害性,缺乏兩者關系的完整闡述;《義務教育課標》在水平一針對身體健康方面已經提出了“初步了解個人衛生保健知識和方法”和“達到該目標時,學生將能夠:初步了解飲食、用眼、口腔衛生等個人衛生常識……”的要求,介于此,學生對合理膳食應已具備基本概念。然而,反觀課的部分教學內容設計,與小學部分內容存在重復之嫌,顯然小學與中學健康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就很值得我們研究。
(注:此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TYB008)“中小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研究”過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