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翠翠
本期話題研討是“支撐與平衡類動作單元教學設計的探討”主題下水平三單元第3課時的課時計劃,本節課選取了以肩肘支撐的平衡——肩肘倒立,以單腳支撐的平衡——燕式平衡,以雙腳支撐的扭轉平衡——跳轉180°~360°,3種不同的平衡動作組成“不同身體部位支撐的平衡”[1],并通過不同平衡動作的組合練習(轉換),發展學生的平衡能力。本課設計有別于傳統的思維,是一種嘗試和探索。本期研討過程中,大家對平衡的理解與認識統一,對于本課的整體設計充分肯定。但是,案例對于如何評價僅僅作為一個問題拋出,設計者并未出示具體的評價操作辦法。盡管討論中關于如何評價方面,參與研討教師提出了諸多觀點,如,安徽季志芳提出,“穩定性是評價平衡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浙江姜年軍認為,“在評價時應對單個動作是否流暢、美觀、有力量,組合動作是否銜接自然、重心控制穩定、節奏適中,以及時間把握、空間利用等作出及時評價”等,但這些觀點對于如何依據評價反觀課時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從評價前置的視角如何改進教學設計等未進行深入討論,也未給出切實可行的優化建議。因此,筆者想從研討中大家普遍認同的穩定性、連貫性、觀賞性3個評價維度談談對課時教學設計的優化建議,以期能夠拋磚引玉。
一、練習方法趣味化,提升動作穩定性
本節課選取的肩肘倒立、燕式平衡、跳轉180°~360°這3個教材都屬于平衡類動作,其意在于維持平衡,但追求的是一種穩定[2]。穩定性是動作技能、技巧的一個基本特性,其中動作的力量、方向、輻度、速度等要素,都以特定的方式結合,合乎規律地完成,不因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波動或失誤。不難看出,要達到動作的穩定,內在力量非常重要,案例設計充分關注了這一點,也設計了一些專項性的力量練習,但針對性還不夠強,趣味性也略顯不足。筆者認為,還可以通過以下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動作的穩定性。如,在肩肘倒立中,夾肘內收是保持穩定的重要前提,如何使肩與肘形成三角支撐保持穩定是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建議可在準備部分設計一個專項性游戲——“夾手大逃脫”。動作方法:兩人一組,練習者兩手撐腰大拇指朝前,同伴將兩手臂穿過練習者兩肘之間,當聽到口令后練習者迅速夾肘內收試圖將同伴的手夾住,同伴則要迅速抽出手。這樣的練習方式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兩肘內夾的感覺,通過游戲的方式避免了枯燥的講解、示范,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練習的興趣,也為最后掌握肩肘倒立支撐的穩定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在案例轉體180°~360°的練習中,跳轉180°~360°難度較大,主要是身體旋轉帶來的失衡,落地站穩克服慣性對動作本身的要求較高,建議在原設計內容不變的基礎上由教師先示范各個角度的轉體動作,然后讓學生以“闖關”的形式進行動作技術的學習,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動作的穩定性進行互評。當原地跳落能平穩后就可挑戰下一個更高級別的轉體難度,如果動作沒有達到穩定,則繼續原來的練習,用這種方法使學生每挑戰一關后都能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在挑戰與克服中確認各自的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課題”,并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發展。再如,在燕式平衡練習中可以設計比誰保持穩定的時間更長的比賽,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檢驗學習成果,強化動作的穩定性。
二、動作銜接情境化,促使組合更連貫
連貫性往往是針對動作與動作之間銜接的表述,也是動作熟練程度的體現,連貫的動作不僅彰顯美感,也更給人以視覺上的流暢感。如在肩肘倒立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用身體擺各種英文字母,L代表肩肘倒立準備姿勢,前面的U代表前屈動作,后面的U代表后倒翻臀,教學現場再創設一個平衡的運動場景,引導學生從前面U到后面U進行轉換,學生在趣味游戲中不自覺地掌握了后倒翻臀的動作,接著再引導學生挑戰嘗試做出“長L(即肩肘倒立完整動作)”,并提問怎么樣讓“L”更加穩定進而引出夾肘撐腰,“L→前U→后U→長L”的整個過程動態連貫,使學生在挑戰中完成翻臀、舉腿、立腰、夾肘、繃腳尖等動作,且一氣呵成。又如,所學的3個動作是不同部位支撐的平衡,在組合動作學習中可以將各個動作融入到情境中,用形象的名字對所學動作進行命名,“刺猬奔跑”可以代表前滾翻,“猴子撈月”可以代表肩肘倒立,“金雞獨立”可以代表燕式平衡,“旋轉木馬”可以代表跳轉180°~360°,在不同場景里能邊說動作名稱邊展示相應動作,也可以根據同伴的提示進行動作的練習。這樣的情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形象地展現具體動作,更有利于領會學習。
三、糾正手段多樣化,形體美觀更大方
本期案例的平衡類動作,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無論對單個動作或成套動作都要求舒展、協調、節奏感強、造型美觀大方,并且在動作進行與完成過程中,展露出動態美,顯現出體操運動的特有藝術魅力,給觀賞者帶來較好的審美體驗。如在肩肘倒立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雙腿上翻過程中容易出現兩腿分開或兩腳分開、腳尖不繃直的動作,會顯得沒有美感。在本期案例中使用了泡沫墊,腳尖觸碰泡沫墊的方式有效地使學生做到腳背繃直,但針對部分學生伸髖挺腹部,導致含胸、塌腰、屈髖的現象,可以借助墊子做軟墻,將墊子豎起由同伴在外側用力,練習者屈腿于“墻”上,當聽到口令后借助腳蹬墊的力量使背腰臀向外挺出并成一條直線從而使動作更加優美。又如,在做燕式平衡練習時可以讓練習者說出同伴手上比畫的數字幫助練習者抬頭挺胸,用后腿觸一定高度的泡沫來幫助練習者后腿抬起。再如,在完整動作組合中可以先挑戰5s做一個燕式平衡,接著挑戰3s燕式平衡,然后還原接跳轉180°~360°,最后直立亮相。當動作能夠熟練并優美展示時,再加大難度,如燕式平衡+跳轉+前滾翻成支腿坐、燕式平衡+跳轉+前滾翻+肩肘倒立,教學中注意特別贊揚學生們的組合流暢、姿態柔美,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針對性的動作糾正,既符合水平三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技能。
四、結語
平衡動作是基本動作技能中的一個基礎而重要的內容,如力量、速度、協調、敏捷等都需要平衡能力的支持才能得以有效發揮,而不同部位支撐的平衡組合更是運動技能輪的活化運用,也是內容與教材關系的直接體現,更是內容體系連續性與系統性的大膽嘗試。大家在評價平衡類動作學習效果時應著眼于穩定性、連貫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也應該從評價的角度出發對課時設計進行反推,多以游戲的形式實施教學,融趣味性、競爭性、教育性等多功能于一體,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
[2]孫喜和,陳昌福.“平衡動作類”研討中嘗試與突破[J].中國學校體育,2019(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