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



渙渙中華,文化之積淀,以漢字為載體,又藏于毛筆之婉轉柔鋒。早在東漢時期,毛筆就在齊魯大地上播下了智慧與文明的種子,而又以“漢陰平城”之魯筆制作工藝為極。千年積淀,百年傳承,如今匯集成了一座集藏品、技藝與故事為一體的博物館——山東魯筆博物館。
歷史悠久的魯筆
在素有“棗鄉”之稱的棗莊陰平鎮,坐落著一座外觀古樸與現代相融合的博物館,著名詩人賀敬之為其題寫了館名“山東魯筆博物館”。走進這座博物館,形式各異的“文房四寶”映入眼簾,特別是收集與珍藏的古代毛筆制品,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魯筆,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江北地區毛筆制造領域的重要流派。這一群體將制筆與用筆巧妙結合起來,融理論性、實踐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審美特征。 自 “筆圣”蒙恬起,魯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代有杰人,各領風騷。
1978年,臨沂市金雀山西漢周氏墓群中出土竹桿“魯筆”,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魯筆實物,堪稱魯筆的“活化石”。同年冬天,在棗莊市臺兒莊區張山子鎮發現的一塊東漢嘉平三年殘碑,字法完整、字跡遒勁,在東漢隸書中極具代表性,側面印證了魯筆技藝在東漢時期已趨于成熟和完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年出生于瑯15(今臨沂),5歲時南遷建康(今南京)。清代書法家梁同書《筆史》記載,“王羲之常自制筆極佳,庾稚恭求而不與”,說明王羲之幼時除學習書法之外,也研究毛筆制作, 由此掀開了制筆與用筆完美結合的新篇章。
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非常重視毛筆的選擇,以浩然之氣造就了魯筆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基礎。魯筆在宋代進人了一個真正的高峰期。史料顯示,宋代魯筆制作的重鎮主要在魯南地區,這一時期的魯筆制作可謂“異軍突起”,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自清代乾隆年間,魯筆制作逐漸進人高度繁榮的鼎盛期,這一時期以陰平劉氏魯筆為主要代表。
穿越千年,魯筆制作延續至今。1996年,劉氏毛筆的第九代傳人劉慎海任棗莊毛筆廠廠長。他曾赴北京、湖州等地學習先進的制筆工藝,并與家傳技術相融合,制筆技藝得到了極大提高。劉氏魯筆秉承黃庭堅倡導的“非為貧而作筆,故能工”的文化理念,不為利益所驅,探索出一條精益求精、扎實穩健的藝術道路。
以筆為鏡,講述非遺魅力
2016年3月,陰平毛筆制作技藝被列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魯筆博物館自2017年建立便承擔起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博物館內有號稱“筆中之冠”的湖筆、得辛棄疾“三萬頃”偏愛的琉璃、“方寸之間、氣勢恢宏”的篆刻技藝……多元收藏使這里成為毛筆文化的體驗館。
毛筆雖小,但制作工藝卻十分講究。在毛筆制作廠房,除了電燈,基本看不到別的電動工具,制筆工匠們依然堅持使用老式的手工工具加工制作毛筆。而制作一支魯筆,要經過選料、撕毛、墩毛、脫脂、刻字、包裝等108道工序,十分繁瑣。
博物館,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與城市氣質的縮影,更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魯筆博物館也同樣彰顯了“棗鄉”陰平的文化底蘊。“近兩年.隨著研學教育的興起,當地中小學會經常組織孩子過來參觀,了解魯筆的歷史,感受‘文房四寶的魅力。”山東魯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魯筆博物館將繼續依托館藏資源.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作用,發揮“第二課堂”作用.讓文物活起來。讓廣大青少年在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同時,感知歷史、啟迪未來,提升文化自信,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目前,魯筆博物館設有書畫作品鑒賞交流中心, 自建成以來,逐步形成了集毛筆制作、展示、交易,書畫作品創作、銷售及毛筆文化傳承、交流于一體的產業聚集區。魯筆博物館內還設立了產品銷售推廣電子商務中心,計劃組建專業電商團隊,借助互聯網經濟為傳統工藝插上騰飛翅膀。
近年來,為了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陰平鎮緊緊依托本土文化資源,推出了“天地人和”特色鄉村文化旅游精品路線。其中,極具魯南文化特色的魯筆博物館正是精品旅游線路上的重要一環。如今,來棗莊參加特色鄉村文化旅游的游客,還可在魯筆博物館內的毛筆制作廠房集中觀看毛筆制作過程,在互動中直觀感受傳統技藝獨特的魅力。
編輯/魏偉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over2,000 years ago,writing brusnessowed the seed of wisdom andcivilization on the land of Shandong.In particular, the Shandong writingbrushes of "Pingcheng, Hanyin"have an exquisite manufacturingprocess.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of accumulation and hundreds ofyears of inheritance, a museum-Shandong Writing Brush Museum-integrating collections, techniquesand stories has now been established.
Though a brush is small,its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fairlystrict. In a writing brush factory,workers are following the processto make brushes. You can hardlysee any electric tools other thanelectric lamps. Here, the craftsmenstill insist on making and processingbrushes with old hand tools.
In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the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achieve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drivers with new ones, Yinping Townhas launched a characteristic ruralcultural tour route with the themeof "Favorable Climatic, Geographicaland Human Conditions" drawingupon it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heShandong Writing Brush Museumwith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South Shandong is an importantpart of the tour route. Now, touristson a characteristic rural culturaltour in Zaozhuang can watch thebrush making process in the writingbrush factory, and intuitively feelthe unique charm of traditionaltechniques through inter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