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人物素材是最具有備考價值的素材之一,易于識記、應用范圍廣,如果運用好了,能明顯提升作文質量,給閱卷老師以內容充實、材料豐富、論據充足的良好印象。綜觀近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考生在運用人物素材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或略寫,或詳寫;或用單一人物演繹,或綜合運用多個人物;或拿來當論據支撐觀點,或解讀人物別有寄托……這些手法都值得我們借鑒。
技法點撥
1.依題剪裁,定向敘述
人物素材常常有著豐富的內涵,有多個運用角度,適合于多個話題,但我們在具體運用時,往往只取其一,不及其余。寫作時要根據作文題目的考查方向和作文立意的需要,找到人物素材與立意兩者最契合的點,對人物素材進行剪裁、加工,貼合自己的立意角度進行定向敘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做到發人之所未發。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滿分作文《心有篤守,與時俱進》選用了青年導演郭帆的事例,較為詳細地敘述了郭導追夢路上的坎坷和為實現夢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此論證命題材料中“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這一觀點。在郭帆的事例中,考生抓住了他“少年時的夢想”“高考時的失意”“課余時間的努力”“北漂時的走偏”“赴美學習時的舊夢重燃”以及“拍攝《流浪地球》的努力和取得成功”這樣一條“人生曲線”,證明了人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才能寫出成功的“生活的作品”這一中心論點。
2.同類疊加,增強論勢
面對作文題構思作文時,如果覺得使用單則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論證自己確定的中心,或者不具備征服讀者的氣場,就可以將同類的人物素材有機地羅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種“集團效應”以增強作文的論證氣勢和力度。被疊加使用的人物素材要有共通之處,要共同指向并服務于寫作中心,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素材絕不能放在一起使用;此外,還必須注意做到“異質選擇”,即按不同時間、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等標準選擇人物素材,避免重復列舉,從而向閱卷老師展示自己豐富的素材積累。
須注意的是“擺事實”的同時還要“講道理”,要對人物素材進行深入剖析,或從相同角度來論證中心,或從不同角度來揭示觀點。內容確定后,形式上可以稍加美化,如可以采用排比句,句式盡可能一致,力求營造鋪陳之美。如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滿分作文《憶五四崢嶸歲月,請長纓不負青春》,采用了同類疊加的素材運用方法,將程開甲、王繼才和徐本禹這三位年齡橫跨老中青、身份包括科學家、農民、留學生,但都有著共同堅守、相同奉獻精神的人物組合在一起,并作了簡要而富有文采的表述,贊美了三個人放棄舒適生活,為祖國奉獻青春的優秀品質,證明了每個人應當服從祖國需要,在祖國最需要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讓青春和生命更有價值這一中心論點,使作文內容充實,富有氣勢,增強了說服力。
3.精選一人,貫串全文
只選定一個人物,集中筆墨詳細介紹,借助對這一個人物各個方面的議論分析完成對中心論點的論述,或是借這個人物新編故事、抒發情感,突出作文的主旨,這樣的寫作方法就是“精選一人,貫串全文”法。運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精心選擇人物素材,這個人物的言行、事跡必須與作文的主旨高度吻合。這個人物可作為新編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作為全文分析議論的唯一對象,還可作為抒情的一個觸發點。需要注意的是,寫作中要找到人物素材與作文題的契合點,行文時要有意識地向作文題靠攏,讓人讀后能迅速找出人物素材與作文題的內在聯系。議論文可邊敘邊議,也可引申評論,評論要有針對性,要指向主題。散文、記敘文則通過抒情性表達和借助故事情節來表現作文主題。如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滿分作文《尋藥華夏,不枉年少》,就是為魯迅小說《藥》中的夏瑜這一形象虛擬了一個“穿越時空來到我們身邊”的情節,以他在當今社會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貫串全篇,以“尋藥”為主線,以“尋藥華夏,不枉少年”為主題,通過“我曾是一個尋‘藥的青年”“今天的你們也要做‘尋藥者”“‘尋藥自然是漫漫長路,需上下求索”這樣三個層次來具體論證,收到了很好的論證效果。
4.反彈琵琶,以不同顯不俗
俗話說:“撞衫不可怕,誰丑誰尷尬。”人物素材的運用也一樣,“撞車不可怕,司空見慣才尷尬”。雖然人物素材眾多,但寫作時經常用到的人物素材就那些,要想“不尷尬”,我們在人物素材的運用上就應該學會顛覆常規,進行逆向思維,以收到標新立異的效果。
譬如許多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的正面人物,其言行往往也存在著某些瑕疵,或是某些時候亦會出現不盡合理,甚至與真理背道而馳的地方,我們可以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或全面或局部地進行“反彈”。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滿分作文《中國味》從“愧對江東父老”和“給天下一份安寧”這兩個角度表達了對項羽自刎烏江這一行為的理解和認同,并且贊嘆項羽的“烏江之刎”是“不懼生死的豪邁”,是一種“中國味”!這便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的體現,使作文觀點富有新意。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1:A同學初中成績總是年級前5名,他很開心,自信。但是當他考入了重點高中后,發現自己一下子跌到全年級186名!他十分痛苦,覺得很失敗,整日悶悶不樂,家長憂心忡忡……
材料2:在校藝術節或校運會上,沒有任何特長可以展示的B同學看到其他同學輕歌曼舞秀才藝,綠茵場上展技能,總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材料3:C同學總認為自己平凡、不出眾,比如長相普通、家境一般,因而常常自我封閉,和同學相處不太融洽、不開心……
面對以上同學的煩惱,你怎么看?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何以解憂,唯有直面
◎張遠卓
曹操有一句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我欽佩曹孟德的才學與韜略,但對他的這句話卻不敢茍同。我以為借酒解憂,縱解得了一時,也解不了一世。醉得再深,也有醒來的時候,一旦清醒,這“憂”依然會“上心頭”。“重量級”飲者李白的“舉杯銷愁愁更愁”才稱得上是至理名言,它告訴我們:以酒解憂,徒增憂愁。
對待人生中的喜和憂,我倒是很欣賞汪國真的一話:“人雖然是哭著生,卻一定要笑著活。”人生中難免坎坎坷坷,跌跌撞撞,如果遇上一點挫折和不順便憂心如焚,甚至痛不欲生,將自己的整個生命浸泡在淚水之中,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所以,“笑”,應該是我們應對苦痛和煩憂的最好方式。
但是,這種“笑”絕不是為了掩飾苦悶,更不是麻醉自己,而是如魯迅先生所言:“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艱難險阻,拿出直面的勇氣和戰而勝之的決心。
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里面爬滿了虱子。”可是,有些人只看到“華美的袍”,有些人眼里只有“虱子”。而我們應做的,是能透過華麗的袍,找出暗藏的“虱子”,并剔除掉這些“虱子”,還生命以華美。
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曾經歷過人生中最大的失意:她與流亡貴族湯姆·勒弗羅伊一見如故,相愛至深。然而,為了家族的復興,湯姆卻選擇了悄悄地離開她。面對失戀的苦痛,奧斯汀也曾在長夜里痛哭過,但她卻很快走出了這一人生困境——她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遭遇,理性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決定用寫作替代情緒的消耗。那段時間,她寫下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等世界名著,成為全球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在《傲慢與偏見》一書里,她這樣寫道:“與往昔怨恨,是今時之陰影。”所以,她拋卻怨恨,直面人生,最終將苦難的經歷轉化成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沉湎于個人悲歡,往往難以自拔;只有敢于直面苦難,才能走出人生困境——奧斯汀做到了,所以她最終收獲了人生的成功,創造了生命的輝煌。
駱以軍在散文《我愛羅》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受了情傷,于是整日麻醉自己,過著每天在酒吧中等待天明的日子。一天,她又喝得爛醉,蹲在巷口吐得滿地都是,正在頹廢時,突然聽到一陣密集的腳步聲,抬頭望去,發現是一群人,正迎著朝陽跑步。“他們已經開始了今天的生活。”女孩長嘆道,“而我還留在昨夜。”
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切生命的本質,就是苦惱。”人這一生中,誰都會遭遇苦惱,但我們不能一味在長夜里痛哭,否則就會被苦難吞噬,從而失去明天。唯有擺脫陰暗,追隨陽光,我們才會擁有全新的生活。“有時看起來你被生活選擇,其實你也在選擇生活。”馮驥才的這句話一語挑明了人生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值得我們銘記于心。
我們可能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選擇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直面生活中的悲歡榮辱,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如此,我們定能收獲充實、有益的人生。
點評
作文借翔實的人物事例和富有哲理的人物名言論證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在遇到坎坷和挫折時,既不能麻醉自己,渾渾噩噩,亦不能沉湎其中,難以自拔。正確的態度是:直面苦難,努力進取,化苦難為財富,收獲全新的生活。作文論證時,在例證和引證的基礎上,注意了正反對比,凸顯出“直面人生”的重要意義。作文的論據來源多為文化名人,這也使全文洋溢著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語言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