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是構成小說的基本要素,把握情節是整體感知文本的起點,也是賞析小說的基礎,因此情節類試題幾乎是高考小說閱讀中的必考題。
1.情節概括類
本考點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結構的能力,對概括小說情節的考查主要是從分析作品結構來入手的。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體構思、貫串線索,又要注意各個部分以及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梳理概括情節,要做到“五注意”:一是注意情節線索,按照情節發展的階段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針對性地概括;二是注意時間地點,分析清楚何時、何地、何人、何事,根據時空的變化劃分出結構層次并加以概括;三是注意關鍵語句,尋找能夠總括或暗示情節的關鍵性語句進行概括,如果找不到現成的語句還需要考生進行提煉加工;四是注意語言簡潔,在明確主人公的前提下,盡可能用動賓短語來梳理情節,在概述時要避免前后情節的相互交錯;五是注意形象主題,梳理情節的過程就是對人物性格進行感受的過程,也是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過程。要注意題干要求中涉及的對象,做到前后一脈貫通。
2.情節作用類
情節是小說中用于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斷的有機剪輯,又是矛盾發生、發展的過程。小說情節的作用,主要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發展及主題的揭示。分析情節作用時,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入手,具體要注意“五個從”:一是從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系角度考慮,需要考慮這一情節在全文中的位置,如開頭(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設置懸念)、中間(推動情節發展)、結尾(呼應上文)等;二是從情節與人物形象的關系角度考慮,也就是情節本身對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體作用;三是從情節與小說環境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四是從情節與小說主題的關系角度考慮,一般來說是點題、突出主題或揭示主旨;五是從情節與讀者感受的關系角度考慮,就是站在讀者的位置上考慮情節的作用,常用答題術語有: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等。
3.情節安排類
小說情節的安排包括線索的安排、技巧的安排及結構的安排等。賞析情節安排一般需要三步驟:第一步,審視文本,點出某種或多種情節手法、技巧;第二步,密切結合文本情節的具體內容分析其具體表現;第三步,聯系小說的三要素分析手法、技巧的藝術效果,有時要分析讀者的閱讀效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天 囂
◎趙長天
小說的標題“天囂”,意思是“老天的囂張”,寫出了自然環境的惡劣,暗示了小說的情節和環境。
風,像浪一樣,梗著頭向鋼架房沖撞。鋼架房,便發瘧疾般地一陣陣戰栗、搖晃,像是隨時都要散架。
寫風的兇猛,這里本來也可以借助樹或其他的東西表現,借用鋼架房來表現,和后面對門的描寫關聯起來,使得后面開門的情節合情合理。
渴!難忍難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簡單、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簡單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環境描寫運用了渲染的手法,簡潔交代了人物狀況以及故事特定環境。
空氣失去了氣體的性質,像液體,厚重而凝滯。粉塵,被風化成的極細極小的砂粒,從昏天黑地的曠野鉆入小屋,在人的五臟六腑間自由遨游。它無情地和人體爭奪著僅有的一點水分。
寫粉塵,和后面的“灰撲撲一團什么東西”相關聯,使得這一情節合情合理。
他躺著,喉頭有梗阻感,他懷疑粉塵已經在食道結成硬塊,會不會引起別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懶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脅,似乎已退得十分遙遠。
他閉上眼,調整頭部姿勢,讓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礙,他左耳聽力比右耳強。
風聲,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
他仍然充滿希望地傾聽。
第一個描述單元,設置第一個懸念。
基地首長一定牽掛著這支小試驗隊,但無能為力,遠隔一百公里,運水車不能出動,直升機無法起飛,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暫時還只能居于屈從的地位。
他不想再費勁去聽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許就是進入半昏迷狀態,減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體力。
第二個描述單元,也是第一次交流和聚合。
于是,這間屋子,便沉入無生命狀態……
忽然,處于混沌狀態的他,像被雷電擊中,渾身一震。一種聲音!他轉過頭。他相信左耳的聽覺,沒錯,濾去風聲、沙聲、鋼架呻吟聲、鐵皮震顫聲,還有一種雖然微弱,卻執著,并帶節奏的敲擊聲。
第二次交流和聚合。情節轉折點:聲音是微弱的,而不是強大的。
“有人敲門!”他喊起來。
遭雷擊了,都遭雷擊了,一個個全從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撲到門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門。誰?當然不可能是運水車,運水車會撳喇叭。微弱的敲門聲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不是來救他們的天神,而是需要他們援救的弱者。
第三個描述單元,暗含情節轉折點:來人是等待援救的而不是救援的。
人的生命力,也許是最尖端的科研項目,遠比上天的導彈玄秘。如果破門而入的是一隊救援大軍,屋里這幾個人準興奮得癱倒在地。而此刻,個個都像喝足了人參湯。
“桌子上有資料沒有?當心被風卷出去!”
“門別開得太大!”
“找根棍子撐住!”
每個人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擺好了下死力的姿勢。
他朝后看看。“開啦!”撤掉頂門棍,他慢慢移動門閂。
門閂吱吱叫著,痛苦地撤離自己的崗位。當門閂終于脫離了銷眼,那門,便呼地彈開來,緊接著,從門外滾進灰撲撲一團什么東西和打得臉生疼的沙礫石塊,屋里霎時一片混亂,像回到神話中的史前狀態。
第四個描述單元,來的是人還是物?又一個情節轉折點。
“快,關門!”他喊,卻喊不出聲。但不用喊,誰都調動了每個細胞的力量。
門終于關上了。一伙人,都順門板滑到地上,癱成一堆稀泥。
誰也不作聲。誰也不想動。直到桌上亮起一盞暗淡的馬燈,大家才記起滾進來的那團灰撲撲的東西。
是個人。馬燈就是這人點亮的。穿著氈袍,說著誰也聽不懂的蒙語。他知道別人聽不懂,所以不多說,便動手解皮口袋。
第五個描述單元,是熟悉的人還是陌生人?同樣是情節轉折點。
西瓜!從皮口袋里滾出來的,竟是大西瓜!綠生生,油津津,像是剛從藤上摘下,有一只還帶著一片葉兒呢!
戈壁灘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這不稀罕。稀罕的是現在,當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時候,誰還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開西瓜。紅紅的汁水,順著刀把滴滴答答淌,饞人極了!
應該是平生吃過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誰也說不出味來,誰都不知道,那幾塊西瓜是怎么落進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沖破風沙,奇跡般的來到這里,最終也沒弄清,因為誰也聽不懂蒙語,只好讓它成為一個美好的謎,永久地留在記憶中。
(節選自《天囂》)
圈點批注
文本以第三人稱“他”作為主要敘述對象,以“渴”作為敘事的線索講述整個故事,情節突轉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人的意料。
全文共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寫科研試驗隊員在戈壁灘上遇到風沙,嚴重缺水,瀕臨絕境。這一層寫出了距離的遙遠、運輸的不便、天氣的惡劣,致使人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居于屈從地位,從萌生希望到希望徹底破滅,最終陷入“無生命狀態”放棄希望的過程。
第二層次寫科研試驗隊員聽到門外微弱的求助敲門聲后竭盡全力地打開門,意外地發現來者竟是前來為他們送瓜的蒙古族同胞。這層寫出了情節突轉,混沌狀態下的“他”突然聽到微弱但執著的敲門聲,這聲音激起了科研隊員們的求生之念,可當大家猜測到前來的并不是救援他們的天神,而是需要他們救援的弱者時,大家由尋求救援轉向實施救援但所有科研隊員齊心協力,調動每個細胞的力量救助門外的弱者。而這個人是一位蒙古族同胞,他為大家帶來了西瓜,大家由渴望一口水到獲得了最甜最美的西瓜。
第三層次是結尾,留下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
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
答:
這篇小說截取了科考隊員在戈壁灘遭遇狂風肆虐時,因缺水而陷入絕境,后因一個帶著西瓜的蒙古族同胞救助而解困的故事。故事以美好圓滿的“美好的謎”為結尾,“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沖破風沙,奇跡般的來到這里,最終也沒弄清,因為誰也聽不懂蒙語,只好讓它成為一個美好的謎,永久地留在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