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
【關鍵詞】計算教育學;教育變革;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0-0024-1
本期專題中有四位校長基于實際工作,介紹自己所在學校的經驗和做法,為未來學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智能社會的到來使得未來教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不確定性更明顯,如何讓教師和學生更快適應由技術革命帶來的不確定性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技術革命主導下的教育改革
在線教育引發常規教育元素發生諸多變化,尤為突出的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空間的重構。“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為師生的教與學搭建了“網絡半虛擬教室”和“個性化學習空間”。二是學校形態的重塑。師生作為教育變革的主力軍,將在教學實踐中催生和促進虛實融合的新的學習空間、認知場景、交互圖景、心理氛圍和評價模式的學校形態形成。
技術革命與教育方式的同步變革展現出未來教育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其一,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教育新模式;其二,發展應用技術,構建學生面向未來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對批判性思考、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其三,評價方式從經驗主義轉向實證主義,增強對教學行為的分析、診斷和干預的洞察力。
二、融合式教育成為教育新常態
融合式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教育效率和個性化發展等方面的優勢表明,未來基于實證的融合式教學將成為教育變革的主要方向,計算教育學驅動的未來教育教學將會呈現四大新常態:其一,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并存且互為補充;其二,普通教室教學中基本知識的傳授將逐步被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網上學習所替代;其三,課堂不會消亡,但將會成為運用互動、體驗和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知識理解與應用的場所;其四,未來的學習是融合學校與社會教育、線上與線下教學,打通課內外,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一個整體。另外,構建“互聯網+”時代教育的新常態,學生還須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學會自我管理,具備正確的道德認同感和同理心。
三、計算教育學技術善用的思考
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背景下,計算教育學視域下的學校教育必然走向精準、科學、個性、效能。作為教育者,須將關注點從個體學生逐漸轉向家庭教育場,從個體教師單干轉向群智發展,更加珍視教學的溫度。因此,學校發展尤為須要關注這樣三個方面:完善虛實融合的學習空間、充分珍惜數據的生產力、利用多種形態的資源。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技術不能替代情感、體驗、交流。
總之,“后疫情時代”,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教育的“變”與“不變”,理性地掌握未來教育的真諦,把更好的教育帶給下一代。
(作者系上海電教館館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