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團化辦學是當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的一項有力舉措。在學校辦學規模擴大的視域下,要實現優質均衡的愿景,彰顯集團各校間的共性和個性,需要聚焦教育的重點領域,從“文化互動”走向“文化創生”,從“組織互動”走向“制度創新”,從“知識互動”走向“智慧激蕩”,從“有限資源”到“無限研創”,以使集團內師生獲得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形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樣態。
【關鍵詞】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0-0038-03
【作者簡介】張苾菁,江蘇省蘇州市善耕教育集團(江蘇蘇州,215008)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江蘇省蘇州市善耕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成立于2019年5月31日,由蘇州市善耕實驗小學校、蘇州市勤惜實驗小學校、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三所學校構成。集團堅持以持續發展為使命,以問題導向為核心,以質量提升為目標,以特色創新為追求,在重構集團辦學機制、梳理文化特質、推進課程建設和革新育人模式四個方面展開了集團化辦學的探索和實踐,力求呈現出姑蘇教育更加美好的辦學新樣態。
一、從“文化互動”走向“文化創生”
1.在確立愿景的過程中凝聚共識。
集團確立“耦耕至善”的核心價值觀,形成“讓師生在傳承和創新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的集團辦學愿景,以“教學相長,彼此成就”為成長方式,遵循“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原則,追求集團成員校之間各具特色和精神一致的集團文化。在此基礎上,集團從“善、勤、實、韌、奮”五個維度制定“雙主體”師生培養目標。
2.在擴大共識的過程中鼓勵差異。
集團以尊重為價值導向,尊重成員校發展歷史,尊重成員校辦學特色,在統籌集團資源的基礎上,發揮每一所集團成員校的優勢,培育每一所集團成員校的亮點品牌,使集團內的所有學校都實現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力求做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集團內各學校逐漸根據各自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明確辦學定位。
二、 從“組織互動”走向“制度創新”
1.多中心賦能催生活力。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集團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變革創新,形成“一室四部三中心”的矩陣式管理架構。“一室”是指集團辦公室,“四部”包括課程教學部、德育引導部、教師發展部、后勤管理部,“三中心”是指校務中心、教學中心、后勤中心。這樣的組織架構減少管理層級,縮短人際距離,以管理重心下移和結構開放為重要特質,實現從管理到領導的轉變,成事與成人的統一。
集團確定各部門聯系人,界定部門職能,通過制度將各部門連接起來,發揮效力。集團從常規管理、師生成長、后勤保障、風險防控等角度,出臺了“三重一大”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大教研制度、大型活動組織工作流程、課程資源共享等30項制度,以保障集團工作條線的有效對接,謀求最佳管理效益。
2.雙維度評價撬動發展。
在厘清主管部門、集團、成員校間的權責關系的基礎上,蘇州市姑蘇區教體文旅委出臺了《姑蘇區教育集團化辦學職權清單》《集團總校長負責權限清單》作為重要的創新制度來推進改革。職權清單通過27條具體詳實內容對三者功能重新定位,每個成員校都是一個單獨的法人單位,使各基層單位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總校長負責權限清單明確各總校長不再擔任法定代表人,推動總校長將工作重心轉向對集團發展的規劃、引領、服務、支持與協調。同時,立足現實需要,集團構建了雙維度立體化評價體系,對集團和成員校進行“40%+60%”捆綁式考核,制定“基礎性+發展性”的評價方案,促進集團和學校從單向度傳遞到多向度互動,單中心指揮到多中心發力,既以雙維度考核強化了成熟型學校的帶動,又增強了各學校辦學的內生動力,從而助推“統籌協同·授權分布·系統賦能”的治理方式的實現。
三、從“知識互動”走向“智慧激蕩”
1.聚焦課程與教學特色發展。
一是梳理各校課程體系,使之在邏輯架構上層次更清晰,結構更完整。二是以學科中心建設為切入點分別設立語文、數學、英語、科創、勞動學科研究中心,以各校優勢學科、優勢團隊為核心,組建學科發展共同體,提煉學科教學主張,推進深度學習,倡導減負增效。三是以成員校優秀校本課程為藍本,進一步開發集團共享課程,形成互利的課程資源,實現課程共融,學科互補。四是打造精品社團課程,以傳統文化和科技創新為生長點,融合百年的校史與未來發展的需求,打破學校藩籬,嘗試師生跨校參加進階式社團的教與學,從而使集團資源充分得到彰顯和利用,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
2.聚焦教師專業發展。
集團分別從文化、機制、路徑入手,創設有溫度的校園,堅定教師的教育信仰,建立集團歸屬感。一是通過“梳理—萃取—融合”的文化引領方式,鮮明勾勒學校“向善”的育人底色,營造以文化人,以事育人的良好氛圍,并進一步培育生長出新的集團文化。二是利用“解構—重構—聚焦”的組織模式變革,鼓勵教師參與民主管理,投身教育改革,聚焦課堂現場,催生實踐智慧。三是運用“成長規劃—學習實踐—成果分享”的教師發展路徑,讓更多教師明晰自己未來發展的目標和當下努力的方向,在崗位上有擔當、顯活力、亮本領,在互助共創中感受自己的價值所在。
集團利用項目協同,積極創造彼此關聯,彼此成就的共同的研究主題。一是“一師一課題”項目。課題組核心成員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組建跨校研究團隊開展項目研究,以微型課題的研究帶動教師共同發展。二是“一師一命題”項目。集團以蘇州市姑蘇區學業質量監測大數據項目為統領,鼓勵教師參與到對教材的研讀,對習題的剖析,對試卷的研制過程中,探索評價方式的改變,以此推動教師學科關鍵素養的提升,形成集團經典試題資源庫。三是成立名師工作室。以市區級以上學科骨干、優秀班主任為龍頭,成立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特長學生工作室,從培養管理團隊、培養優秀教師梯隊、培養優秀學生等方面搭建平臺,給予支持。
3.聚焦育人模式的轉變。
集團以“一班一世界”德育品牌項目建設確立鮮明的兒童立場,重在研究班級活動、同伴交往、師生關系等隱性文化的培育,持續習慣培養,實施伙伴計劃、放大儀式教育、樹立榜樣典型,推動素養達成。
一是進一步加強校區班級常規管理,加強少先隊建設,利用三所成員校的卡通形象“善耕牛牛”“大勤小惜”“優寶”,以“崗位”“儀式”“榜樣”為抓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確立學生成長目標。二是聚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制定班級特色發展目標,開展“主題教室”評比,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究、學習、表達和呈現。三是進一步倡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民主的班級應有合理的班規、制度和管理方式,教師不再是領導者,師生是一個學習生活的共同體,教學相長,相互成就。
四、從“有限資源”到“無限研創”
1.積極推進空間研創的特色聯建。
校園建筑空間和立面上的教育文化呈現出的育人元素,直接體現學校課程的能力。集團根據成員校各自的特點,圍繞已經立項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善·耕文化引領下的兒童空間研創課程的實踐研究”,從校園空間認知、校園空間研究、校園空間創新等維度,豐富兒童的校園生活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研究的領域,滿足兒童好奇求真的特質,使校園空間成為學生親近校史、接觸自然、融合學科、創新思維的平臺。在此基礎上,集團逐步優化、梳理形成校本系列化的主題研究項目,成為學校綜合實踐研究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凸顯“善耕”集團的文化特質。
2.系統規劃家長學院的課程共享。
集團以豐富的培訓活動、多元的主題課程、規范的管理體系來推進和實施家校共育。集團為推進家校學習共同體建設,通過設立家校溝通開放日、親子活動日、家長學院課程,評選好家風等活動,實現家校共育同頻共振,實現集團資源輻射,確保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合力作用最大化。
3.不斷加強小初融合的教研聯動。
善耕教育集團作為蘇州市首批教科院融合建設實驗項目學校,與蘇州市草橋中學組建了初小融合的項目合作關系。一方面,對教師專業成長發展而言,有更高位的學科專業知識的補充和引領;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而言,小初融合,既能讓學生享受到中學里更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也能讓不同學段的教師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學習的心理、學習的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更柔和的方式貫通小學和初中學段之間的“中間地帶”。
集團化辦學,就是集智慧、團人心、化困難、辦實事、學先進。未來五年,集團內各校將全面推進“有效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進一步探索教育規律,增強辦學活力,促進教育集團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