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亞

小南在單位體檢的時候,被告知肺部有結節,雖然咨詢醫生后知道大部分肺部結節都是良性,但是心里依然會緊張、害怕,擔心肺部結節是否會癌變。那么,肺部結節多久會發生癌變?又該如何治療?接下來文章會給大家一一解答關于肺部結節的一些疑惑。
一、肺部結節是怎么回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健康體檢已成為監測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數據顯示,每年體檢1000個人中,就有100個人檢出肺部結節,且近年來檢出人數呈增多趨勢。肺部結節是一種影象學表現,通常是因為肉芽組織和纖維組織形成的一種疾病。引起肺部結節的原因較為復雜,遺傳、炎癥、肺部受傷史都可能導致肺部結節。因此,曾患有肺部疾病、肺部受損、長期吸煙、家族有肺部腫瘤史、精神易緊張都是肺部結節高發人群。肺部結節無明顯臨床癥狀、體征,少數患者有咳嗽、咳血、咳痰、胸口痛等表現。若檢出肺部結節,應根據結節特點和患者是否存在危險因素采取合適的治療手段,有的需要定期隨訪、有的需要接受更深層次檢查,便于對結節定性,盡快對肺部結節展開治療。
二、肺部結節多久會癌變?
肺部相信這是很多人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有1億左右肺部結節患者,大多數都是肺部小結節,即<8 mm的結節。對于<5 mm的結節,90%都屬于良性結節,這類結節通常為血管瘤、霉菌球、炎性假瘤、結核瘤。因此,在檢出肺部結節后,并不需要一味擔心結節什么時候會癌變,而應配合醫生判斷結節是屬于良性結節還是惡性結節。
如果肺部結節小,年齡小、沒有腫瘤遺傳史及吸煙史,則不需要做特殊處理,僅需定期到醫院隨訪即可,在3~6個月、9~12個月、18~24個月CT復查肺部結節。具體隨訪時間,根據結節大小、多少、形態決定,應根據醫生建議按時到醫院隨訪。患者可根據隨訪期間結節的變化,判斷結節是否為肺部腫瘤。通常情況下,3年內沒有變化的肺部結節,其癌變可能性非常小,若5年沒有任何變化,基本可以排除肺癌的可能性。若是在隨訪過程中,影像顯示有毛玻璃陰影,且結節增長速度較快,甚至有血管向結節聚攏或可能侵入結節時,則需提高警惕,防止肺部結節癌變。
三、肺結節如何治療?
肺部結節應該如何治療呢?在發現肺部結節后,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通過纖維支氣管鏡、痰細胞檢查、CT定位下穿刺對肺部結節進行定性。如果結節直徑<5 mm,且邊緣光滑,可以不予處理,以觀察、定期隨訪為主。結節直徑在5~8 mm性質不定,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除了以上的結節,還有一些結節需要盡快治療。(1)結節長期存在,且為磨玻璃結節、直徑≥8 mm、密度值較大,以及結節周圍有毛刺、分葉、將支氣管節段、導致患者胸膜凹陷的實質性結節,其癌變的可能性較大,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后及時治療。(2)隨訪過程中,肺部結節逐漸長大,變實,或者為混合磨玻璃結節,應該盡快給予治療。
微創手術是目前治療肺部結節的主要方法,相對于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治療期間,在患者肋骨間隙作一3 cm內切口,將胸腔鏡放入,隨后利用胸腔鏡的放大作用,清楚顯示肺組織內血管、周邊器官、肺部結節,隨后將肺部結節切除。微創手術一般不會撐開患者肋骨,因此,術后肺功能、機體功能恢復較快。
四、肺部結節就等于肺癌嗎?
很多人都會把肺部結節與肺癌聯系在一起,甚至會認為肺部結節就等于肺癌。但其實,肺部結節不一定全都發展為肺癌,肺癌雖然早期有相當部分表現為結節,但并非肺部結節一定是肺癌,因為有許多良性疾病也表現為小結節,比如肺部真菌感染、炎性假瘤、結核瘤都會讓肺部結節產生,所以不應該給肺癌、肺部結節劃上等號。判斷肺部結節良性還是惡性的,首先,可以看肺部結節增長速度,良性結節增長速度一般比較慢,惡性結節增長速度明顯較快。其次,觀察肺部結節外觀,良性結節周圍比較規則,邊界清晰,也不會有毛刺,惡性結節卻恰好相反。最后,觀察肺部結節和肺部周圍組織有沒有牽連,通常情況下,良性結節不會牽連周圍組織。
綜上所述,大多數肺部結節都是良性的,需要定期隨訪,如果受到不良刺激,也會有癌變的可能性。在檢出肺部結節后,應定期隨訪了解結節的變化,重視肺部結節的監測與觀察,如果不幸被診斷為惡性肺部結節,也要調整好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用樂觀態度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做好自我管理,提高治療效果。